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自二戰後進行了數十年的冷戰結束。原華約集團締約國乃至原蘇聯加盟國紛紛擁抱西方,東歐已然重新進入西方體系。然而,身為蘇聯的主要繼任者俄羅斯一直不被西方所接受,北約在蘇聯解體後持續推進東擴對俄羅斯實行全面圍堵。
在俄羅斯實力遠不如蘇聯的情況下,為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還在延續著冷戰時期的對策?俄羅斯雖然看似是歐洲國家但是其同主流的西歐國家有著各種矛盾。
民族矛盾
現在的西歐民族大體源自西羅馬滅亡時,當時羅馬帝國的東部、東北部是被羅馬人稱為蠻人的部落。他們是日耳曼人、東哥特人等的祖先。
在羅馬帝國後期,東方匈奴人的崛起擠壓蠻族的生存空間,一部分向西進入中歐、西歐並在西羅馬帝國的疆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王國,這些王國便是現代歐洲的雛形。而沒有西進留在當地的民眾逐漸和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斯拉夫民族,以正統斯拉夫民族自居的俄羅斯想來也不會受到西歐國家的待見。
教派區別
東歐以及俄羅斯信奉基督教教派中的東正教,而歐洲則為天主教和16世紀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運動後形成的新教。對於宗教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佔重要地位的民眾而言,不同派別之間很難敞開心扉,坦誠相待。
雖然不像中東地區一樣,兩大派別上千年的仇殺,但是從心底裡肯定影響著民眾態度,西方政客們又十分關心選票與支持率,只能順應民意,
近、現代沙俄帝國的強勢
歐洲文藝復興後,終結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各國經濟文化逐漸繁榮。到了17、18世紀,歐洲的封建國家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為了進一步發展社會經濟,歐洲北美地區新興的資產階級頻繁爆發起義,強烈要求打破現有的社會枷鎖,改革國家體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道路。
而此時,統一的沙俄帝國趁機大舉出兵西進,四處鎮壓,並在徹底打敗拿破崙後提議成立神聖同盟,旨在鎮壓一切革命運動。
而到了19、20世紀,先是沙皇俄國完成改制後國力大幅增強,其國土和影響力持續擴張;後來因為一戰俄羅斯帝國解體,但新興的蘇維埃站了起來,同西方格格不入的制度立馬引來的西方的仇視。
在敵人四面環伺下,蘇聯經濟迅速從一戰中恢復並高速增長,在二戰爆發前已經成為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在二戰中,為徹底打敗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軸心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二戰的勝利也為蘇聯獲取了戰略利益,一躍成為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
冷戰時期的陰影
冷戰時期,西歐成為了美蘇對抗的前沿,蘇聯在中歐華約締約國部署重型裝甲集群。遼闊的西歐平原為裝甲集團的突進提供了地利,並且按照預案如果蘇聯軍隊在向西進攻受到阻止後,蘇軍是要使用核彈來開路的!
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進入了鼎盛時期,並在1981年舉行了50萬軍人參加的西方-81軍演。此次演習一改過去私下舉行,邀請各國軍官觀看、外國記者可以全程跟拍。軍演結束後,經過西方媒體的報導,給整個西方社會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雖然,蘇聯最終解體,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但是其主體力量為俄羅斯繼承,蘇聯解體時間到現。在還不算久遠,西歐需要時間來慢慢走出蘇聯的巨大陰影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多次嘗試融入西方,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巨大的國家利益。然而西方卻持續的敵視俄羅斯,最終引起了俄羅斯的反抗,退出G8、烏克蘭內戰、克裡米亞危機等相繼發生,西方同俄羅斯間的博弈還將持久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