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跟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峙,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參與了站邊,不過南斯拉夫很奇怪,他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當時來說也算大國,但是走的卻是中立路線。
不過南斯拉夫本來就是由幾個國家組成的聯邦共和國,自從狄托死後,其國內就再也沒人有威望壓制。蘇聯一解體,當時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更是沒了依靠。
狄托
在西方的慫恿、支持下,南斯拉夫爆發了數次內戰。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其頓四國先後獨立,因此昔日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步了蘇聯的後塵直接解體了。
唯有小國黑山不願獨立,依然跟隨著作為主體的塞爾維亞,組成了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不過這個南聯盟人口不到千萬,疆域也只有十萬平方公裡左右,在解體之後更顯得虛弱,與當初的南斯拉夫無法相比。
但就是這樣的南聯盟,西方國家依然沒有放過,1992年成立,2003年就再次解體,存活時間只有短短十年左右。西方用一場科索沃戰爭徹底打散了南聯盟。
這就讓人不禁疑惑,明明自從南斯拉夫解體後,其下的國家都沒法對西方產生威脅,為什麼還非要挑起科索沃的問題,一定要再次肢解南聯盟呢?主要在於三個原因。
曾經的南斯拉夫
1、 意識形態的差別
當時蘇聯的解體讓西方歡呼雀躍,東歐劇變讓歐洲主要領導人想要一鼓作氣徹底消滅歐洲的布爾什維克,其中以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最為強硬。
她甚至公開宣稱:"要消滅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布爾什維克"。美國雖不在歐洲,但一直視歐洲為大本營,所以想法也是一樣的。
而南聯盟被迫從南斯拉夫脫離出來後,想走的制度依然是南斯拉夫模式,時任南聯盟總統的米洛舍維奇也曾公開說"我們是歐洲最後一個布爾什維克"。這與西方的觀念就有了直接衝突,這點也算最直接的原因。
北約的轟炸
2、 繼續圍堵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西方世界對俄羅斯仍是不放心的,畢竟其繼承了大量的蘇聯遺產,軍事實力依然可怕。所以當時西方人希望俄羅斯再次解體,這在葉爾欽的手上真的差點就做到了。
不過自從普京上臺後開始發生了改變,雖然開始也向西方示好,但強硬的作風已經日漸顯露出來,借著南聯盟的跳板逐漸在中東地區發展。
西方想要圍堵俄羅斯,就必須要斷絕他南下的道路,斷絕道路就必須要搞掉這個與俄羅斯關係不錯的南聯盟。
因此西方挑起了科索沃爭端,且強行拉黑山進入北約,導致南聯盟走向解體,之後的塞爾維亞自顧不暇也失去了出海口,被堵死在巴爾幹半島。
從這點上來看,西方人達到了他們的戰略目的。
巴爾幹半島
3、 戰略地位的重要
這點跟第二點有些類似,只是目的不同,巴爾幹半島近代以來就是"火藥桶",能有這個名稱也是說明地理位置的重要,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爭端。
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就等於控制地中海,能扼住中東,如此要地西方怎麼可能放手,而當時斯洛維尼亞等國進入了西方懷抱,只有南聯盟依舊不願屈服。
且當時的南聯盟雖然比不上南斯拉夫,但畢竟繼承了其主體,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極大,在其他國家還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
所以想要掌控巴爾幹半島,那就必須搞垮南聯盟。
科索沃衝突局勢
種種因素之下,西方人的幹涉逐步加深,一個虛弱的南聯盟又如何能應對西方多個國家的針對?因此,南聯盟只有短短十年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