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南斯拉夫的巴爾幹聯邦計劃為什麼最終沒有成功?

2020-12-05 馬三哥觀天下

1920年6月,南共二大通過的綱領中,提出建立「南斯拉夫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南斯拉夫蘇維埃共和國將加入巴爾幹蘇維埃聯邦,最終將加入世界共產主義聯盟。」由於南共及其領導的遊擊隊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巴爾幹地區抵抗軸心國的主體力量,因此早在南斯拉夫遊擊隊運動蓬勃發展及其影響擴大到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時候,南共領導人狄托就有意以南斯拉夫為主建立整個巴爾幹軍事與政治中心。

狄托

1944年狄托的發言人約塞普·斯莫德拉卡發表講話,公開闡述了南共關於「巴爾幹聯邦」的設想。他表示: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巴爾幹聯邦。其第一步,將由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結成聯盟。第二步,我們將邀請阿爾巴尼亞加入,它將享有充分平等的權利。就希臘而言「不是必須使希臘加入這個聯邦,就是我們必須同它結成永久性的同盟」。由此可見,南斯拉夫試圖建立一個以貝爾格勒為中心的包括包括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甚至希臘在內的聯邦制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通過一系列外交活動來加快「巴爾幹聯邦」的進程。然而南斯拉夫的「巴爾幹聯邦」計劃」最終還是失敗了。

那二戰後南斯拉夫的巴爾幹聯邦計劃為什麼最終沒有成功?

巴爾幹聯邦方案觸動了蘇、英、美等大國利益。蘇聯反對在其勢力範圍內出現一個以南斯拉夫為中心的國家集團,因而對「巴爾幹聯邦」方案進行扼殺。

二戰結束後不久,南斯拉夫力圖建立「巴爾幹聯邦」,並竭力拉攏阿爾巴尼亞加入的行為,在蘇聯看來,這是「南斯拉夫一方面在竭力擺脫蘇聯的影響,另一方面卻在加強對阿爾巴尼亞的控制,其目的顯然是要兼併阿爾巴尼亞,擴大其版圖。」如果這樣必然削弱蘇聯在東歐尤其在巴爾幹地區的地位和影響。蘇聯更不願意看到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出現一個南斯拉夫中心。

在1947年霍查率阿爾巴尼亞政府代表團訪問莫斯科時,史達林表示蘇聯將加大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還強調阿爾巴尼亞在發展同其它的國家關係時,應當表現出獨立性,「要用自己的腿走路」。

在1948年二月舉行的蘇聯、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三黨莫斯科會談中,針對南斯拉夫打算兼併阿爾巴尼亞的行為,史達林多次強調「阿爾巴尼亞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他並且以開玩笑的方式對南共代表提出蘇聯也要「參加南斯拉夫聯邦」。這顯然是反對南斯拉夫擴張的一種方式。阿爾巴尼亞最終由於蘇聯反對,並支持霍查清除了親南領導人積極主張加強南阿聯繫的科奇·佐治,沒能加入「巴爾幹聯邦」。

史達林(中)

另外,巴爾幹聯邦方案居然將尚在西方勢力範圍之內的希臘包括於其中(希臘納入西方勢力範圍,是二戰後期英國和蘇聯達成的協議,作為交換英國承認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在冷戰日漸尖銳的形勢下,這是西方國家斷然難以接受的。

1945年1月,莫沙·皮雅傑率領南斯拉夫代表團,安頓·於歌夫率領保加利亞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要求蘇共領導對南、保合併中的爭執(保加利亞要求以一對一的方式實現聯合,而南斯拉夫則要保加利亞以第7個共和國的方式加入其中,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進行裁決。當年1月26日,西方大國英國就對醞釀中的南、保聯邦提出抗議,英國認為保加利亞屬於前敵國而置於蘇、英、美三大國管制機構之下,無權處置它的領土。本來蘇聯只在口頭上勉強同意南斯拉夫觀點,實際上傾向於保加利亞人的意見。英國的抗議正好使莫斯科以此為理由將南保聯邦推遲了下去。此後,雖然南保聯邦進行過多次談判,但由於在組成聯邦的方式上各執己見,始終未能取得一致。

另外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當時的南斯拉夫堅持在東歐地區以戰略進攻來反擊西方國家,擴大社會主義陣營的疆域。例如,在西部地區圍繞「的裡雅斯特」的歸屬問題,南斯拉夫與義大利進行著激烈的爭奪;在西北地區關於卡林西亞主權問題,南斯拉夫同奧地利存在著嚴重分歧;在東南地區,南斯拉夫支持希臘革命,旨在推翻喬治二世統治(希臘國王),將希臘納入社會主義陣營中。另外,擊落飛經南斯拉夫領空的美國飛機,拒絕英美支持的彼得國王(二戰前南斯拉夫王國國王)回到南斯拉夫,都顯示出南斯拉夫毫不 妥協的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決心。因此南斯拉夫在戰後初期同西方處於嚴重的對抗狀態。西方國家從政府到輿論媒介,一致認為南斯拉夫是東歐地區最反對西方和實行最徹底的「共產化」與「極權主義」的國家。當時南斯拉夫如此激烈的反對西方,西方自然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南斯拉夫支持的希臘共產黨在希臘取得勝利,更不可能容忍南斯拉夫把希臘納入其主導的「巴爾幹聯邦」中。(1947年美國支援希臘政府3億美金,並同希臘政府成立「聯合總參謀部」,共同策劃鎮壓希共領導的武裝鬥爭,1949年10月希共領導的希臘民主軍宣布停止戰鬥)

南斯拉夫與它的鄰國

由於巴爾幹聯邦方案試圖打破東西方之間的戰略平衡,既威脅著西方國家在希臘的地位,又觸動了蘇聯在東歐地區的利益。因此,它必定遭到蘇、美、英等大國的反對。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南斯拉夫的大黨主義和大國主義,在實施巴爾幹聯邦方案的過程中,南斯拉夫表面上打著「平等」聯合旗號,實際上卻在試圖兼併其它國家,因而必然遭到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及希臘等國的反對。因此南斯拉夫對外政策上的擴張性是巴爾幹聯邦方案最終流產的主要原因。

在南斯拉夫看來,如果蘇聯在東歐集團中是不可置疑的老大哥的話,那麼南斯拉夫作為蘇聯的第一號盟友就是當仁不讓的二把手,除了本身要 聽從蘇聯的吩咐和安排外,它也應當能夠對其它兄弟黨和兄弟國家提出批評、勸告和給予指導,發揮蘇聯東歐集團內部第二中心的作用。事實上東歐國家的一些共產黨領導人也是這樣看待南共的地位和作用的。

比如在其他兄弟黨面前,南共經常流露和表現出一種因獨立開創江山而具有的自尊和高傲,指責這個「不成熟」,批評那個是「錯誤」,甚至給其他兄弟黨貼上「機會主義」的標籤。1945年和1946年,南共抨擊義大利共產黨及其領導人陶裡亞蒂為使「的裡雅斯特」(地名)歸屬義大利違背了馬列主義的原理,淪為義大利資產階級的幫兇,成了它們的尾巴,幫助了「南斯拉夫的敵人」。

在共產黨情報局成立大會上,南共領導人卡德爾和傑拉斯分別對法共和意共進行了激烈的批評,指責他們的領導人脫離了「革命」路線和滑向妥協主義。1948年1月,狄托指責保加利亞人共產黨領導人季米特洛夫關於建立包括希臘在內的「東歐聯邦」的計劃是「有害的」。

南共還意圖在對外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向別的黨提出建議,並且有許多時候是撇開蘇聯的。南共曾經建議奧地利共產黨在蘇佔區內成立一個單獨的共產黨政府;南共還同匈共一起支持意共在義大利北部發動武裝起義和奪取政權的計劃。對此蘇聯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南斯拉夫作為蘇聯的一號盟友有助於加強和鞏固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力量,但是南斯拉夫充當二號領袖和地區領袖角色則會動搖和削弱蘇聯在東歐集團內部的中心地位和領導作用,這是蘇聯絕對不能同意和答應的。1948年3月18日,蘇共中央對外政策部在一份題為《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在內外政策問題上的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報告》中,對南斯拉夫的這種欲望和企圖提出了明確的批評和指責。報告說,完全不能接受的是,狄托竟然說「巴爾幹(就是指南斯拉夫)應當同蘇聯一起成為指出正確解決民族和社會問題的燈塔」。報告還指責南斯拉夫「在評估自己的發展遠景和執行對外政策時表現出冒險主義,謀求在巴爾幹和多瑙河沿岸國家中的領導作用」。

參考資料《從巴爾幹聯邦計劃看戰後初期南斯拉夫的擴張性》、《蘇南衝突原因新探》、《論冷戰初期蘇南在東歐地區的戰略分歧》

相關焦點

  • 「巴爾幹之虎」:1國變7國,前南斯拉夫為何崩潰解體?
    前南斯拉夫為什麼會分裂的?分裂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南斯拉夫這個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的國家,曾經也是巴爾幹半島上統一的大國,然而,這個國家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就香消玉殞啦。今天就帶著大家來細細品一品前南斯拉夫風雲變幻的歷史進程。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共和國曾在13-19世紀初統治過巴爾幹西端的部分領土,直到被奧匈帝國吞併。趁著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覆滅,義大利在1919年收復了這些領土,可為什麼又會在1952年劃給了南斯拉夫?
  • ...奧託卡王的權杖|南斯拉夫王國|巴爾幹半島|彼得二世|鮑裡斯三世...
    這是充滿諧趣與諷喻的小說《好兵帥克》中僅有的戰場描寫,大智若愚的捷克士兵帥克始終沒有到達戰場前沿,他的運氣比丁丁還要好。在帥克參加的這場戰爭結束20年後,丁丁又來到了這片土地,20年間這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鐵幕下的龐大帝國分裂成支離破碎的蕞爾小邦,記者、探險家兼偵探丁丁先生成功挫敗了一起軍事政變,但他無法阻止這裡不可遏制的運勢--一個在巨人的陰影,爭鬥的夾縫中生存的四戰之地。
  • 世間再無南斯拉夫,其四分五裂後的繼承者是我國的友邦—塞爾維亞
    巴爾幹半島,在歷史的長河中並沒有形成獨立的文明體系,長期被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所統治,南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人)後來並在拜佔庭帝國的影響下皈依東正教,至今不變。至公元15世紀,奧斯曼帝國完全徵服了包括塞爾維亞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半島。 也就是說,數千年來,塞爾維亞人幾乎沒有獨立的歷史。 1、南斯拉夫的崛起 巴爾幹半島,在歐洲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這裡是歐洲天主教、俄羅斯東正教、中東伊斯蘭教三大勢力的交匯處和爭霸所,也正因如此,這裡被稱為「巴爾幹火藥桶」。
  • 為何說狄托「毀了」南斯拉夫呢?
    【歷史】中國有句話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意思是韓信成功是因為蕭何,而失敗走向滅亡,也是因為蕭何,而這句話放在國家層面更是如此。因為很多國家的成功,強大,依賴強悍的領導人,但是最終的衰弱和滅亡,其實也是如此。尤其是很多強國,國家的強大和滅亡,都是因為強悍領導人。
  • 鐵血二戰南斯拉夫:130萬正規軍灰飛煙滅,遊擊隊挽回尊嚴!
    二戰時的南斯拉夫軍隊如何?當時南斯拉夫王國的皇家軍隊,其在歐洲範圍內無疑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南斯拉夫王國的正規軍是在一戰結束後才組建的,在組建初期面臨著很多軍隊都曾有過的問題:軍費緊缺,1933年南斯拉夫的旁邊還站著義大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國家都是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民族衝突原因探析
    關鍵詞:民族政策;民族問題;民族主義;民族聯合與分離;民族衝突;南斯拉夫 20世紀90年代,在東歐巨變的歷史條件之下,看似鐵板一塊的統一國家——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發生了人們稱之為二戰以後歐洲最為嚴重的民族仇殺。
  • 二戰,號稱南斯拉夫魔鬼的「歐根親王」山地師,最後的下場如何?
    二戰,號稱南斯拉夫魔鬼的「歐根親王」山地師,他們屠殺平民,無惡不作。那麼,他們最後的下場如何呢?罪有應得,死不足惜!「歐根親王」山地師一支「二狗子」隊伍。「歐根親王」山地師一支「二狗子」隊伍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經過短暫的交戰,當時的南斯拉夫政府直接選擇了投降。雖然南斯拉夫的高層們投降了,但是南斯拉夫人民並沒有選擇投降,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與入侵的德軍殊死搏鬥,嚴重威脅了納粹德國佔領的巴爾幹地區。
  • 為何我們的兄弟之國南斯拉夫會解體,而我國卻永遠不會?
    二戰後,因為蘇聯的強勢崛起,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也藉機完成了獨立,成為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不過,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游離於蘇聯和美國的陣營之外,有著幾乎完全獨立的外交環境。所以,南斯拉夫和我國的關係非常不錯。
  • 痛擊美國,南斯拉夫可以的!|地球知識局
    那麼南斯拉夫的籃球之強大,是如何締造的呢?南斯拉夫籃球的輝煌與希望一戰結束後,隨著奧匈帝國的分崩離析,在巴爾幹半島西岸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意為南方的斯拉夫人。
  • 為什麼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三千年來戰爭就沒停過
    在我小時候的地理啟蒙讀物上,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年幼的我並不明白,這個位於南歐的小半島上,為什麼會獲得這樣一個「雅號」。畢竟就算在中國,城市的名字都是一些真正的雅號,比如泉城濟南。一、巴爾幹半島在哪裡?
  • 南斯拉夫屢屢觸怒蘇聯,為何沒有遭到蘇聯的入侵
    文/寂寞的紅酒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斯拉夫,是二戰後在巴爾幹半島地區建立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過雖然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南斯拉夫卻和老大哥蘇聯不對付。南斯拉夫建國沒多久,就和蘇聯在一些領域發生了分歧和衝突。1948-1955年,由於兩國關係急劇惡化,險些發生戰爭。
  • 巴爾幹半島:塞保兩國是世仇,為何保加利亞比塞爾維亞命運要慘?
    巴爾幹半島:塞保兩國是世仇,為何保加利亞比塞爾維亞命運要慘?巴爾幹半島被稱為世界的「火藥桶」,雖然這幾年挺安靜,但近現代以來很多戰爭都在此地發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半島後來出現南斯拉夫聯邦後,表面上實現了統一,但民族矛盾與歷史問題,使這個半島一直充滿著火藥味。
  • 巴爾幹山脈的黑羊與灰鷹
    黑羊與灰鷹 如果說因柏林圍牆廢墟而興的布熱津斯基追問依舊沒有明確答案的話,時光倒流50年,回到二戰前夕的歐洲大陸,問題同樣依舊存在。只是提出這個問題與回應這個問題的人物是同一個,她就是在20世紀英國知識分子歷史上佔據特殊地位的瑞貝卡·韋斯特女士。
  • 南斯拉夫被美國和歐洲一分為七,為什麼塞爾維亞還想加入歐盟
    塞爾維亞的前身,是曾經赫赫有名的南斯拉夫,在上世紀狄托時期,其疆域達到25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2300萬。不僅經濟發達,民眾富裕,軍事力量也號稱全球第四,是實至名歸的「巴爾幹之虎」。
  • 為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1989年東歐劇變,在外部的消極影響和內部的多種矛盾的共同作用下,1991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馬其頓先後宣布率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次年,波赫宣布獨立,餘下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組成南斯拉夫聯盟。然而,僅僅過了3年,黑山舉行獨立公投,塞蒙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與黑山兩個主權國家,又過了兩年,塞爾維亞自治省科索沃單方面宣布脫離塞爾維亞共和國獨立,這是發生在南斯拉夫聯邦土地上的第三次「裂變」。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南聯邦到南聯盟最終解體的呢?
  • 10年時間,親手毀了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曾經與我們是何其的相似,關係是何其密切!這個曾在歐洲屬於強大範疇的國家,鼎盛時期連蘇聯都要忌憚三分,被稱為巴爾幹猛虎!然而最終也分裂成了7個國家,鼎盛繁榮與分崩離析之間不過10年,罪魁禍首便是狄托!
  • 二戰時期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南斯拉夫的惡魔
    按我中國人來說,就是漢奸偽軍好戰分子組成部隊,他們都是自願宣誓給德意志納粹效忠的人,他們中有匈牙利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南斯拉夫叛國者偽軍部隊。雖然當時南斯拉夫的反抗軍居多達到15萬人的人民武裝,但武器低劣不能與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為主的德國部隊正面抗衡。南斯拉夫的一切悲劇來源於西方國家,當時南斯拉夫,在1941年到1942年西歐的危急的關頭選擇站在反法西斯陣營,從而加速了德國對南斯拉夫的侵略和屠殺,然而西方國家並沒有給予任何支援,他們都依靠著蘇聯。
  • 魔鬼部隊的覆滅:二戰德國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山地師對戰南斯拉夫...
    黨衛軍,二戰中永遠的夢魘,但很少有人了解這支戰鬥在巴爾幹半島的魔鬼部隊。 1941年3月27日,地處東南歐的南斯拉夫發生政變,空軍司令西莫維奇組織臨時政府,拒絕與法西斯德國結盟,轉而向英國靠攏。
  • 南斯拉夫已解體,為什麼西方還要繼續針對南聯盟?在於這三個原因
    不過南斯拉夫本來就是由幾個國家組成的聯邦共和國,自從狄托死後,其國內就再也沒人有威望壓制。蘇聯一解體,當時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更是沒了依靠。狄托在西方的慫恿、支持下,南斯拉夫爆發了數次內戰。但就是這樣的南聯盟,西方國家依然沒有放過,1992年成立,2003年就再次解體,存活時間只有短短十年左右。西方用一場科索沃戰爭徹底打散了南聯盟。這就讓人不禁疑惑,明明自從南斯拉夫解體後,其下的國家都沒法對西方產生威脅,為什麼還非要挑起科索沃的問題,一定要再次肢解南聯盟呢?主要在於三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