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南共二大通過的綱領中,提出建立「南斯拉夫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南斯拉夫蘇維埃共和國將加入巴爾幹蘇維埃聯邦,最終將加入世界共產主義聯盟。」由於南共及其領導的遊擊隊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巴爾幹地區抵抗軸心國的主體力量,因此早在南斯拉夫遊擊隊運動蓬勃發展及其影響擴大到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時候,南共領導人狄托就有意以南斯拉夫為主建立整個巴爾幹軍事與政治中心。
1944年狄托的發言人約塞普·斯莫德拉卡發表講話,公開闡述了南共關於「巴爾幹聯邦」的設想。他表示: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巴爾幹聯邦。其第一步,將由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結成聯盟。第二步,我們將邀請阿爾巴尼亞加入,它將享有充分平等的權利。就希臘而言「不是必須使希臘加入這個聯邦,就是我們必須同它結成永久性的同盟」。由此可見,南斯拉夫試圖建立一個以貝爾格勒為中心的包括包括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甚至希臘在內的聯邦制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通過一系列外交活動來加快「巴爾幹聯邦」的進程。然而南斯拉夫的「巴爾幹聯邦」計劃」最終還是失敗了。
那二戰後南斯拉夫的巴爾幹聯邦計劃為什麼最終沒有成功?
巴爾幹聯邦方案觸動了蘇、英、美等大國利益。蘇聯反對在其勢力範圍內出現一個以南斯拉夫為中心的國家集團,因而對「巴爾幹聯邦」方案進行扼殺。
二戰結束後不久,南斯拉夫力圖建立「巴爾幹聯邦」,並竭力拉攏阿爾巴尼亞加入的行為,在蘇聯看來,這是「南斯拉夫一方面在竭力擺脫蘇聯的影響,另一方面卻在加強對阿爾巴尼亞的控制,其目的顯然是要兼併阿爾巴尼亞,擴大其版圖。」如果這樣必然削弱蘇聯在東歐尤其在巴爾幹地區的地位和影響。蘇聯更不願意看到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出現一個南斯拉夫中心。
在1947年霍查率阿爾巴尼亞政府代表團訪問莫斯科時,史達林表示蘇聯將加大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還強調阿爾巴尼亞在發展同其它的國家關係時,應當表現出獨立性,「要用自己的腿走路」。
在1948年二月舉行的蘇聯、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三黨莫斯科會談中,針對南斯拉夫打算兼併阿爾巴尼亞的行為,史達林多次強調「阿爾巴尼亞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他並且以開玩笑的方式對南共代表提出蘇聯也要「參加南斯拉夫聯邦」。這顯然是反對南斯拉夫擴張的一種方式。阿爾巴尼亞最終由於蘇聯反對,並支持霍查清除了親南領導人積極主張加強南阿聯繫的科奇·佐治,沒能加入「巴爾幹聯邦」。
另外,巴爾幹聯邦方案居然將尚在西方勢力範圍之內的希臘包括於其中(希臘納入西方勢力範圍,是二戰後期英國和蘇聯達成的協議,作為交換英國承認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在冷戰日漸尖銳的形勢下,這是西方國家斷然難以接受的。
1945年1月,莫沙·皮雅傑率領南斯拉夫代表團,安頓·於歌夫率領保加利亞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要求蘇共領導對南、保合併中的爭執(保加利亞要求以一對一的方式實現聯合,而南斯拉夫則要保加利亞以第7個共和國的方式加入其中,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進行裁決。當年1月26日,西方大國英國就對醞釀中的南、保聯邦提出抗議,英國認為保加利亞屬於前敵國而置於蘇、英、美三大國管制機構之下,無權處置它的領土。本來蘇聯只在口頭上勉強同意南斯拉夫觀點,實際上傾向於保加利亞人的意見。英國的抗議正好使莫斯科以此為理由將南保聯邦推遲了下去。此後,雖然南保聯邦進行過多次談判,但由於在組成聯邦的方式上各執己見,始終未能取得一致。
另外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當時的南斯拉夫堅持在東歐地區以戰略進攻來反擊西方國家,擴大社會主義陣營的疆域。例如,在西部地區圍繞「的裡雅斯特」的歸屬問題,南斯拉夫與義大利進行著激烈的爭奪;在西北地區關於卡林西亞主權問題,南斯拉夫同奧地利存在著嚴重分歧;在東南地區,南斯拉夫支持希臘革命,旨在推翻喬治二世統治(希臘國王),將希臘納入社會主義陣營中。另外,擊落飛經南斯拉夫領空的美國飛機,拒絕英美支持的彼得國王(二戰前南斯拉夫王國國王)回到南斯拉夫,都顯示出南斯拉夫毫不 妥協的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決心。因此南斯拉夫在戰後初期同西方處於嚴重的對抗狀態。西方國家從政府到輿論媒介,一致認為南斯拉夫是東歐地區最反對西方和實行最徹底的「共產化」與「極權主義」的國家。當時南斯拉夫如此激烈的反對西方,西方自然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南斯拉夫支持的希臘共產黨在希臘取得勝利,更不可能容忍南斯拉夫把希臘納入其主導的「巴爾幹聯邦」中。(1947年美國支援希臘政府3億美金,並同希臘政府成立「聯合總參謀部」,共同策劃鎮壓希共領導的武裝鬥爭,1949年10月希共領導的希臘民主軍宣布停止戰鬥)
由於巴爾幹聯邦方案試圖打破東西方之間的戰略平衡,既威脅著西方國家在希臘的地位,又觸動了蘇聯在東歐地區的利益。因此,它必定遭到蘇、美、英等大國的反對。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南斯拉夫的大黨主義和大國主義,在實施巴爾幹聯邦方案的過程中,南斯拉夫表面上打著「平等」聯合旗號,實際上卻在試圖兼併其它國家,因而必然遭到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及希臘等國的反對。因此南斯拉夫對外政策上的擴張性是巴爾幹聯邦方案最終流產的主要原因。
在南斯拉夫看來,如果蘇聯在東歐集團中是不可置疑的老大哥的話,那麼南斯拉夫作為蘇聯的第一號盟友就是當仁不讓的二把手,除了本身要 聽從蘇聯的吩咐和安排外,它也應當能夠對其它兄弟黨和兄弟國家提出批評、勸告和給予指導,發揮蘇聯東歐集團內部第二中心的作用。事實上東歐國家的一些共產黨領導人也是這樣看待南共的地位和作用的。
比如在其他兄弟黨面前,南共經常流露和表現出一種因獨立開創江山而具有的自尊和高傲,指責這個「不成熟」,批評那個是「錯誤」,甚至給其他兄弟黨貼上「機會主義」的標籤。1945年和1946年,南共抨擊義大利共產黨及其領導人陶裡亞蒂為使「的裡雅斯特」(地名)歸屬義大利違背了馬列主義的原理,淪為義大利資產階級的幫兇,成了它們的尾巴,幫助了「南斯拉夫的敵人」。
在共產黨情報局成立大會上,南共領導人卡德爾和傑拉斯分別對法共和意共進行了激烈的批評,指責他們的領導人脫離了「革命」路線和滑向妥協主義。1948年1月,狄托指責保加利亞人共產黨領導人季米特洛夫關於建立包括希臘在內的「東歐聯邦」的計劃是「有害的」。
南共還意圖在對外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向別的黨提出建議,並且有許多時候是撇開蘇聯的。南共曾經建議奧地利共產黨在蘇佔區內成立一個單獨的共產黨政府;南共還同匈共一起支持意共在義大利北部發動武裝起義和奪取政權的計劃。對此蘇聯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南斯拉夫作為蘇聯的一號盟友有助於加強和鞏固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力量,但是南斯拉夫充當二號領袖和地區領袖角色則會動搖和削弱蘇聯在東歐集團內部的中心地位和領導作用,這是蘇聯絕對不能同意和答應的。1948年3月18日,蘇共中央對外政策部在一份題為《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在內外政策問題上的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報告》中,對南斯拉夫的這種欲望和企圖提出了明確的批評和指責。報告說,完全不能接受的是,狄托竟然說「巴爾幹(就是指南斯拉夫)應當同蘇聯一起成為指出正確解決民族和社會問題的燈塔」。報告還指責南斯拉夫「在評估自己的發展遠景和執行對外政策時表現出冒險主義,謀求在巴爾幹和多瑙河沿岸國家中的領導作用」。
參考資料《從巴爾幹聯邦計劃看戰後初期南斯拉夫的擴張性》、《蘇南衝突原因新探》、《論冷戰初期蘇南在東歐地區的戰略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