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打難怪會輸?亞美尼亞大軍打戰敗的原因清晰,領導層需要負責
眾所周知,就在不久之前,亞阿兩國再次在納卡地區發生交火,雖然並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但依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很顯然,戰敗的亞美尼亞人並不服輸,但面對強大的土耳其與亞塞拜然聯軍,亞美尼亞也是獨木難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為何亞美尼亞會在初期打得順風順水,而在戰爭的中期、後期卻越打越弱,並最終戰敗的呢?最近,亞美尼亞戰敗的原因可算是找到了。
據外媒的報導,亞美尼亞之所以會戰敗,與其軍隊僵化的指揮體系有關。報導稱,戰爭爆發之後,亞美尼亞僵化軍事體制的弊端就暴露無遺,在戰爭中哪怕調派幾輛坦克、幾臺軍車,都需要向國防部等最高領導層申請,導致前線部隊缺乏靈活性,最終被動挨打,失掉了戰爭的主動權。之所以在前期能夠打得順風順水,一方面是因為對於亞方來說,這是「保家衛國」的戰爭,軍隊士氣很高,軍心可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亞美尼亞處於守勢,在防守的過程中,自然佔據一定的地理優勢,所以在初期打得土阿聯軍鬼哭神嚎,亞塞拜然損失慘重。但這一良好局面並沒有持續太久,導致這一不利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亞美尼亞僵化的指揮體制,這使得亞美尼亞軍隊沒有及時在戰爭的初期,將優勢轉化為勝勢,失去了贏得戰爭勝利的絕佳機會。此後,隨著土耳其僱傭軍的進入,特別是土耳其無人機的參戰,讓戰局立馬逆轉。
正是因為指揮體系的僵化、呆板,所以隨著戰局的持續,亞美尼亞的優勢被消耗殆盡,這也是為什麼,戰敗之後,亞美尼亞人民要清算本國領導層的重要原因。在屈辱求和之後,亞美尼亞民眾衝擊了本國首都葉里溫的政府,並且將議長從車裡拖出來毒打,還要求總理帕希尼揚辭職,甚至要對其進行審判,稱其為「叛徒」、「罪人」。由於軍事體制的僵化,亞美尼亞輸掉了戰爭,並且承受了巨大的屈辱。
一來,亞美尼亞必須割讓納卡地區,數十上百萬亞美尼亞將流離失所,淪為難民,或選擇成為亞塞拜然治下的「二等公民」,面對被「清洗」的命運。二來,亞美尼亞還需要承擔高達5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這是該國GDP的3倍以上,負擔相當沉重。由此可見,亞美尼亞僵化的指揮體系造成的後果有多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