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社交媒體上出現的不少視頻顯示,納卡地區的一些亞美尼亞居民開始放火燒毀自家的房屋和土地財產,以防止它們落入亞塞拜然人的手中。根據11月10日,亞美尼亞、俄羅斯和亞塞拜然達成的停火協議,除了這次衝突中亞塞拜然奪回的地區之外,原亞美尼亞建立的納卡共和國還必須把其控制的拉欣地區、阿格達姆地區和卡爾巴佳爾地區都要還給亞塞拜然。所以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亞美尼亞人為了防止亞塞拜然人的報復,很多都決定搬家轉移到亞美尼亞控制的地區,而對於留下的房屋和不動產,不少人就採取了燒毀的策略。
燒毀房屋,搬家離開
燒房子的人不少
雖然目前三方籤署的這份協議叫和平協議,但對於亞美尼亞人來說,這就是一份投降協議和戰敗協議。因為整個亞美尼亞一手建立的納卡共和國基本上只保留了1991年蘇聯解體時的納卡自治州的地區,其他控制區則是全部丟失和退回。不過從法理上來說,這些地區本來就不是亞美尼亞人的,甚至納卡自治州本來也不屬於亞美尼亞。原本的納卡自治州是不與亞美尼亞本土接壤的,按照蘇聯時期亞塞拜然蘇維埃共和國和亞美尼亞蘇維埃共和國的行政劃分,納卡自治州是屬於亞塞拜然的行政區。但是1988年就在蘇聯即將解體的前夕,納卡自治州進行了全民公投,由於州內絕大部分都是亞美尼亞族人,再加上亞塞拜然族人抵制公投不投票,所以最終州議會根據投票決定要與亞美尼亞統一。雖然這遭到了蘇聯中央政府的斷然拒絕,不過蘇聯本身都快完蛋了,天高皇帝遠的地區也管不住了。
這次和平協議規定亞美尼亞只能保留紫色地區,綠色地區都要還給亞塞拜然
1991年兩國獨立後法理上亞塞拜然的領土,納卡自治州是不與亞美尼亞接壤的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一直被壓制的矛盾終於爆發,隨之而來的就是第一次納卡戰爭,這場衝突一直持續到1994年才停火,最終以亞塞拜然戰敗而結束。而亞美尼亞則是除了控制納卡自治州之外,還奪取了9%的亞塞拜然領土,實現了納卡飛地與亞美尼亞本土的連接。這次和平協議中,亞美尼亞退回的卡爾巴佳爾和拉欣地區都是第一次納卡戰爭中,亞美尼亞奪取的亞塞拜然領土。不過當時的亞美尼亞也沒有正式吞併這些地區,而是支持納卡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建立了阿爾薩克共和國(納卡共和國),與亞美尼亞保持特殊關係。當然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均不承認阿爾薩克共和國,只有幾個本身就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小國承認阿爾薩克共和國。國際社會仍然承認該地區為亞塞拜然領土。
俄羅斯維和部隊進入拉欣走廊
所以從協議上來說,這次和平協議基本就是讓納卡地區的整個態勢回到了1991年兩國獨立時的情形。俄國人還算給亞美尼亞留臉面,還保留了一塊比當年納卡自治州稍小的地給它,同時在拉欣地區爭取到了一條寬度5公裡的走廊,以便讓這塊保留地與亞美尼亞本土相連。當然,這份協議亞美尼亞國內肯定是不滿的,但是那些亞美尼亞人除了去打砸國會之外,也幹不出其他事兒了,畢竟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別想拿到。整個戰爭再打下去的話,經濟、軍事、人口和外援全面處於劣勢的亞美尼亞也耗不起了。其實如果拋掉所有的立場和情感,單純來看納卡地區的態勢演變的話,應該說亞塞拜然還是挺勵志的,用了30年時間恢復了國土態勢,抓住了周邊大國間矛盾的時機,突然就傾注全力開打了,不到兩個月就贏了,還是很令人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