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即日起,在掌上春城APP「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板塊,「講文物」活動上線。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將邀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廣大市民來一場線上的穿越歷史之旅。通過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展示、教育融合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們通過網絡對文物知識的學習、了解,加入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
在《國家寶藏2》中,演員佟大為因拍戲結緣雲南,開啟了大理國金翅鳥的探秘之旅,「當時一座塔頂上,張開雙翅的大鳥深深吸引著我,曾好奇,這隻大鳥是流傳千年的藝術珍品,還是某個民族的圖騰信仰……」佟大為在節目中說道。大理,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曾經的大理國就建立在這塊獨具魅力的土地上,精緻小巧的銀鎏金鑲珠金翅鳥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近日,小掌記者對雲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趙雲進行了專訪,為網友們揭開省博物館藏品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背後的秘密。
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於1979年在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現收藏於雲南省博物館。趙雲介紹:「金翅鳥又名『迦樓羅』,是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天龍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
在「銀鎏金鑲珠金翅鳥」前時,趙雲向記者介紹起了這件精緻而又神秘的文物:「金翅鳥形狀是一種大鳥,通高18.5釐米,他的背光採用鏤空火焰形,同時背光上鑲嵌了五顆珍珠,翅上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珠,精細的紋飾與生動的造型使得這件文物栩栩如生。『金翅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當生命即將到達終點時,體內積聚諸毒,無法再進食,於是他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非常多,臨死時毒發就會自焚,肉身燒去後只剩下一顆純青琉璃色的心。相傳金翅鳥也是觀世音的護法之一,在密宗的體系中,它是五方佛中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者。」
記者向趙雲了解到,明代萬曆時期,李元陽所著《雲南通志》記載:「崇聖寺三塔各鑄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葆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可見,古人在塔頂鑄金翅鳥是為了鎮水。這體現出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其實不僅僅是大理地區,在昆明的東西寺塔、妙湛寺塔陸良縣大覺寺千佛塔等雲南古代佛塔塔頂都立有金翅鳥,世人不明其中緣由,習慣以「金雞」稱之,並創造傳說以口耳相傳。
由此可見,無論是古老神秘的南詔國還是充滿文化氣息的大理國,兩個國度背後的歷史文化都值得我們探尋與了解。2019年11月26日,「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在雲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旨在整合國內外研究資源,匯聚多方成果,為中外學者提供合作平臺,進而推動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相關研究。該研究中心由雲南省博物館、新加坡雲氏兄弟基金會、新加坡漢德集團和英國諾桑比亞大學合作成立。雲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表示:「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的成立有望改變以往在該領域的零散研究模式,進一步梳理南詔大理歷史文化資源,屆時研究成果將以論文、專著、展覽等形式呈現。」
自5月29日,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聯合推出的2020雲南昆明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旨在通過對雲南各時期文物的介紹,宣傳和弘揚古代雲南文化的成就。同時,由於雲南文化的自身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欄目中,小掌也將介紹雲南周邊文化遺存和文物精品。希望通過這類介紹,能讓人們進一步了解雲南的悠久文化傳統,並加以弘揚光大。
掌上春城記者:吳楚 實習記者:王璐
責編:楊芮
編審:吳晨萍
終審:李嚴
【來源:掌上春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