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的意思是孩子三歲的時候,只能把它當作純粹的小孩兒看,不能以成年人的行為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行為。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個說法,當形容一個人不成熟時就會說他是「三歲小孩」。「七歲看老」的意思是孩子到了七歲基本上就能看到他長大以後是什麼樣的人、會不會有出息、能不能長大成才。當然可能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在我的記憶中長輩說「七歲看老」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理解這句話,也許會有不同的解釋。本文就以我所知道的含義為基礎展開討論。
從經驗論的角度看,既然有這樣一句話一直存在,那說明它應該有幾分道理,不然也不會這樣一直流傳下來。這句話究竟出自何時、何地、何人之口,已經沒辦法考證。我們先按經驗選擇相信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經過調查我發現「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確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關於「三歲看小」基本不會有什麼爭議,三歲之前孩子的生理、心理還都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認識水平和行為方式也在迅速變化,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不能用一種穩定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他們。爭議點主要在「七歲看老」,所以接下來也主要討論七歲是否能看老。
首先從生理角度看,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兒童的大腦重量在六、七歲時已經接近於成年人大腦水平,相當於成年人大腦重量的90%。從出生到七歲這段時間,兒童的大腦經歷了快速成長階段,七歲以後則增長的比較緩慢。也就是說作為人最主要、最重要的生理組織之一的大腦在七歲時已經基本完成生長。科學研究也表明大腦重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神經結構的複雜化和神經纖維的生長,神經的發育為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提供動力,還有其他一些腦組織也在七歲之前發育到接近成人的水平。雖然大腦的發育狀況不能直接與孩子能力畫等號,但大腦是人類智力和其他各項能力的發展基礎。大腦發育水平低下則後面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其次,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看,之前文章也提到了「敏感期」這個概念。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兒童發展過程中很多能力存在敏感期,比如情緒控制的敏感期是1~5歲,語言能力敏感期是1~7歲,認知技能敏感期是4~7歲,多數能力的敏感期結束時間在7歲左右。7歲之前會更容易習得這些能力,而錯過敏感期後,再想去獲得這些能力,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有些能力過了敏感期就會產生永久性的缺失。
最後,從兒童發展階段的劃分來看,7歲之前屬於童年早期。7歲的孩子,按現在的教育進度已經進入了小學二年級開始正式學習。一般是6周歲進入小學開始學習,也就意味著大家普遍認為孩子6周歲以後可以正式開始學習文化課程,他們已經具備了開始正式學習的生理、心理基礎,也部分性的掌握了開始系統性、計劃性學習的能力。
綜合以上幾點調查結果來看,「七歲看老」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是這樣的說法完全合理,人的一生在七歲就成為「命中注定」了呢?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些調查結果。人的發展主要是三大領域,分別是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大腦和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能力發展,在7歲前基本完成,這也只是一部分物質基礎。基礎物質發育完成並不代表人的生長發育已經結束了。科學家們對人的智力發展過程研究發現,在青春期之前智力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狀態,到20多歲才會達到頂峰,然後保持到35歲左右開始緩慢下降。此外,人的運動能力也將會因為身體的成長而逐步增長,運動能力依賴於肌肉、骨骼、神經、大腦等多個組織系統的發育狀況。除了生理方面會持續發展之外,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會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對社交的需求比童年時期要求更高,社會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也會不斷增強。
通過以上的不同數據對比可以發現「七歲看老」主要是指孩子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的部分方面具備了成人類似的水平,但並不是從此停滯不前,仍然還有很多能力會繼續發展。另外,7歲之後孩子將開始學校學習,接受全面的教育。系統化的教育對於孩子的作用非常大,從小學開始的十幾年的學習生涯是一場馬拉松,能最終在這場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不可能僅依靠七歲之前的發展結果。有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只從純粹的學習成績角度來看,聰明的孩子不一定都學習好,智力稍差的孩子也不一定學習都不好。當然,在今天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下,對孩子的評價顯然不能只從學習成績這一個維度,還包括道德、體育、勞動、美育等方面。
再深入一步,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只是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其他發展領域全部忽略還是要孩子各方面均衡發展、健康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一個活的幸福的人。我相信每一個家長的心裡都在默默的衡量。對於人的發展結果到底是先天的遺傳因素決定的還是由後天的教育決定,相關領域一直存在著爭論。如果只相信先天遺傳的好壞決定了人的一生,那麼後天的教育似乎沒什麼意義。如果只相信後天教育,而忽視先天遺傳的物質基礎,同樣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缺乏客觀性。所以,並不存在一個已經明確的定律,規定了孩子今後的發展會是什麼樣,一切都是在互相影響、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家長就是要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持續的關注、分析、調試,讓一切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讓孩子的一切都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