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2020-12-06 胡巴育兒

文/胡巴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評論)

堂妹是一名小學老師,她經常和我講她的所見所聞和感受。

她說班上有一個小男孩,三年級了寫自己的名字都很費勁,閱讀理解是要閱讀的,別人一遍讀完了,他的目光還在第一行凝視,大部分的字不認識,理解更談不上。孩子的媽媽說,「我家的孩子就是慢。」可是這僅僅是慢麼?

還有的孩子從頭到尾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有些孩子沒有家長在身邊監督,上線聽五分鐘就下線了,打電話撒謊稱網不好,天天如此,後來和家長溝通後好了一兩天,又恢復原樣,把學習當成應付。

甚至還有的孩子直接稱自己不愛學習,以後也不會考大學,被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打罵一頓,說教一頓後又不情不願的坐在了書桌前,假裝學習,但半天寫不了10個字。

她說這些孩子讀書不行,但在其他方面卻各有所長,有的畫畫特別好,有的唱歌特別好,但這些都被家長打壓了,他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天天雞飛狗跳的輔導孩子寫作業到十一二點。

她說孩子其實根本不是讀書的料,但家長不願意承認,更以為能改變,所以到頭來家長和孩子都心力交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家長為什麼對孩子的學習如此焦慮,為什麼不惜花費大價錢,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去學習?答案只有一個:讀書改變命運。

不得不承認,現如今學歷是一個很重要的門檻,有高學歷,才會有好工作,才會有更大的發展前途,而沒學歷,將會遇到更多困難。

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他們為了不讓孩子將來吃苦,所以現在就要逼著孩子學習,但是,父母們一定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並非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花錢和精力逼他們學習,到頭來只能是白費功夫

民間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能流傳下來,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過,想要知道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3-7歲就能看出來。因為這是孩子的啟蒙階段,是一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階段,這時候,孩子的性格、各方面的能力等幾乎都會被定型一大半,以後即使想改變,也只能是微乎其微了。

所以說,家長們若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就要從小重視培養起來,不要等到那顆小樹苗已經旁逸斜出,不再正直的時候使用暴力去糾正,那是無濟於事的。

孩子若不是讀書的料,會有以下幾點特徵

1、不自律

明代大學士徐博,少年時代性格沉穩,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不苟言笑。一次先生發現他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他自己手抄的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讚賞。

徐博還模仿古人,不斷檢點自己的行為。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不斷地修煉自己,完善自己的品德,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德高望重的名臣。

孩子們其實都愛玩,但有的孩子能約束自己,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這就是自律,指給人的行為制定潛在的正牌規則。

當然,讓孩子從小自己就懂得自律是不現實的,這個過程是需要培養的,是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影響的,可是由於現如今父母工作忙,孩子小的時候幾乎都是老人看管,滿足了溫飽就可以完事,還有的老人過度溺愛孩子,他們任性於自己的喜好,沉迷於自己的所愛,無節無制,隨便率性,怎麼會約束自己去學習呢?

如果就此以往,那孩子絕不是讀書的了料,所以說,父母最好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左右,為其制定規則,培養自律的好習慣。

2、不專注

有種孩子,看似靜坐,卻心不在焉,別處的動靜全部知道,唯獨書本裡的東西,不入腦筋。學習本身就是比較枯燥的,需要專心思考,理解,動腦,而容易分神的孩子是很難真正愛上學習的,所以說沒有專注力的人一定不是讀書的料。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1)讓孩子做一些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確的事。

2)多陪孩子一起看書,做拼圖遊戲。

3)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

4)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讓孩子多進行大肢體的活動,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質。這樣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沒有理解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決定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這些都是學習知識的關鍵能力,如果缺失了這些,沒有主動性,創造性,孩子即使想好好學習,也很難跟得上,長期如此,會感覺學習很吃力,不再願意學習。

很多年前,同事一歲的小兒子獨自在單位院裡玩。一個紐扣大的小石子,一塊小手掌大的扁石。孩子一隻手拿著玩具,只能騰出另一隻手。他一開始拿了大的石片,小的怎麼也拿不到手裡。

小傢伙想了想,放下大的,先把小石子拿起來捏在手心裡,再去拿大的。正好利用了可利用的空間。我被他的行為所震撼。

小小孩子懂的思維,以小見大。後來,這個愛動腦筋的孩子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確實,有這樣的思維想不成都難。

所以,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孩子學習起來會更得心應手,為他們的人生事業奠定基礎。

4、不能堅持不懈

如果孩子有智商,有專注力,有思維能力,卻沒有堅持下來的毅力,很容易半途而廢。到頭來還是可能學業無成,那些所謂的高材生,其實在學習上是很堅持的。

如上所說,學習是一項很枯燥的勞動。能堅持,吃得下苦,才可以進入狀態,得到學習的樂趣。有的家長總愛說孩子很聰明,就是坐不下來。其實那是一種辜負,辜負了智商。

堅持不懈是很難能可貴的品質,元朝畫家兼詩人王冕,放牛的路上偷去學堂聽課,丟牛被父親責打,但過幾天又去聽課。

母親無奈只好由著兒子去,於是王冕為了學習搬到廟裡,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就著昏暗的長明燈一讀就是一夜,任憑佛像面目猙獰,小王冕都不在意,他堅持不懈學習的精神被一個大學者所聞,最終將其收為學生,最後成為博學多才之人。

李玫瑾說:「父母做事要懂得堅持,以身示教。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堅持的精神,遇到困難不氣餒,教孩子嚴格制訂計劃的自律性」。

結束寄語:

家長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反過來,孩子是什麼樣,全靠家長從小的教育和培養,所以不要在孩子長大後指責他不愛學習,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如果你在孩子3-7歲時用心教導,他也會成為其他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確實不是讀書的料,也不要強求,多發掘培養他其他方面的特長,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要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又耽誤了孩子的天賦。

今日話題:你認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嗎?歡迎分享你的觀點和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你相信「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的意思是孩子三歲的時候,只能把它當作純粹的小孩兒看,不能以成年人的行為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行為。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個說法,當形容一個人不成熟時就會說他是「三歲小孩」。「七歲看老」的意思是孩子到了七歲基本上就能看到他長大以後是什麼樣的人、會不會有出息、能不能長大成才。當然可能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在我的記憶中長輩說「七歲看老」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理解這句話,也許會有不同的解釋。本文就以我所知道的含義為基礎展開討論。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養廢一個孩子早就有預兆
    作者 | 優優媽媽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80%由家庭教育所決定,而那些被養廢的孩子都是早就有預兆的:你能想像一個母親含辛茹苦的把兒子養大之前,安徽績溪縣的一個派出所,接到一位母親報警,說13歲的兒子對她出言不遜,在家打砸東西,還打了她巴掌。當著民警的面,男孩振振有詞的狡辯,說TMD只是一句口頭禪,是他在學校的常用語,改不了。這次之所以打人,也是因為母親太過囉嗦。民警看不下去,對男孩進行了批評。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可事實上,就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的行為其實就能看出來。李教授的女兒在學生時代,就向媽媽明確表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而且怎麼學都學不好,沒辦法提高成績。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擁有這幾項能力,成功機率更大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12歲定終生。」「三歲看八十」表面看意思是說:「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是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等到七歲時候的樣子就是老了之後的樣子.」實際意思是:看到一個人小時候的智力,行為,性格,人格都可以基本預測這個人的未來。是不是聽起來覺得很玄乎,真有這麼神奇嗎?
  • 為什麼說「3歲看大,7歲看老」,原來真相是這樣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是有點道理的!今天,我女兒在小區裡看到一個小男孩玩平衡車,覺得挺有意思的,過去看了看,都沒摸,那個小男孩直接衝我女兒說:你看什麼看,這個好幾萬,你家買不起。網絡圖片為什麼說「3歲看大,7歲看老」?真相是什麼?科學研究表明:在3歲~7歲之間。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就能看出來了,體現在這3個方面
    到了一定年齡,父母就要考慮把孩子送到學校上學了,孩子上學後,學習成績自然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因為它反映了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當然,學習成績有時只是對孩子學習成績的一種測試,父母也不必過分關注,父母不能以成績來衡量孩子的成敗。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是閱讀材料,其實3歲就可以看出來了,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子,從這三個方面就能看出,不容忽視
    眾所周知,很多中國的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問題,因為在中國家庭的觀念當中,只有將學習搞上去了,孩子才會擁有好的未來,出去社會才會有好的工作。很多時候家長沒有關注的是,孩子到底是不是學習的料,但家長就是不斷給孩子增加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孩子學習跟不上,也讓很多家長感覺到煩惱!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培養關鍵時期,你都錯過了什麼,快彌補
    三歲前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髮育最迅速的時期。其中經歷了大腦的黃金髮育時段,以及孩子自我認知時期。最後在三歲開始形成獨特的自我,所以三歲看大就是根據孩子的自我形成觀察得出的結果。為什麼說三歲前自我形成很重要孩子在一歲左右就開始知道什麼是自己,如果你的孩子正好是這個年齡階段。可以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用口紅在小臉上點顆美人痣,當孩子醒來時讓孩子看鏡子。觀察孩子是否可以從鏡子裡發現自己的不同,如果孩子能夠發現那麼就證明孩子開始懂得自我的存在。
  • 李玫瑾提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就能看出來,主要看這3方面
    在中國的家庭裡,父母們都尤為看重孩子的學習問題,但是,有時候,孩子的學習就是上不去,學習問題成為很多家長糾結和頭疼的事情。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方法呢?李玫瑾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其實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 文/37度暖爸 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 「3歲看大,7歲看老」這幾種習慣必須從小教給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都提倡孩子要放養,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樂,小孩子就是要無拘無束的玩,不要約束他們的天性,但是這樣的方式真的是對的嗎?老一輩的人經常說,7歲看老,孩子在7歲的時候性格已經定型了,再改變就會變得非常難。
  • 孩子長大後「是窮是富」,身上3個細節藏也藏不住:一眼就能看出
    判斷孩子長大是窮是富,身上的3個細節藏也藏不住,一眼就能看出,家長別不信01花錢方面孩子長大後有沒有能力賺大錢,從花錢方面就能看出。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人窮志不窮」,那麼經得起利益誘惑的孩子,將來的作為是無可限量的。從小就能分辨出事情的利與弊,他們有著洞察一切事物的敏銳度,這種特性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樣的人長大後必有出息。
  • 3歲孩子叛逆期,家長如何正確疏導?
    你是不是正在為寶寶進入「叛逆的三歲」而困擾?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叛逆期的三歲」的現象呢?叛逆期原因孩子2-3歲的時候各項身體機能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加強。父母卻覺得孩子還小,想幫孩子料理好所有的一切。孩子想做的,家長常常阻攔,孩子便有了反抗的情緒。在父母看來,這便是孩子的叛逆期來了,殊不知這是孩子開始成長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的性格培養過程中,幼兒時期尤為重要。那我們如何在孩子的3歲叛逆期時正確的疏導呢?
  • 3-6歲是右腦發育黃金期,學會這幾個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大腦」
    老一輩人常說:「3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聰不聰明,從小時候就能看出徵兆,這句話簡單地概括了幼兒發展規律:3歲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徵,你就能看到孩子青少年時期形象的雛形;而孩子7歲的時候,你就能看出他中年後的事業和成就。
  • 心理學教授:孩子是不是高智商人群,在5歲前就能看出「端倪」
    生物學博士Lise Eliot在《0-5歲——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中說到,所有重要的大腦迴路塑造過程——樹突的生長、脊柱的形成、突觸的精簡,甚至髓鞘的形成等都在孩子出生前5年完成。所以說,孩子是不是高智商人群,在5歲前家長就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3-6歲孩子小腦瓜在想啥?
    3-6歲孩子小腦瓜在想啥?作為操碎心的老母親,從孩子呱呱墜地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陪伴寶貝一天天成長的過程充滿了成就感,累並快樂著。偶爾那麼一瞬間發現,孩子已經從那個任你擺布逗笑的小玩偶蛻變成有自己想法的小大人了!
  • 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繪本 5歲前必讀
    作者:寶寶知道 Iris33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早期教育對孩子來講是多麼重要。尤其在孩子5歲以前,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養成,而這其中,繪本的作用不容小覷。2.1~2歲《噼裡啪啦系列》《米菲繪本》《小熊寶寶繪本》《喬比的生活故事》《五味太郎圖畫書第一輯》《五味太郎經典創意繪本系列》《抱抱》《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蹦》《小籃和小黃》《月亮的味道》《好餓的小蛇》《可愛的鼠小弟》閱讀收穫:講述規則培養的故事,1-2歲是孩子生活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對應的規則能教會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 2歲、7歲、12歲,這樣處理孩子的3次叛逆期,比吼多少遍都有效
    父母這時候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以為孩子打架抽菸,就已經變成了「壞孩子」,如果多一點關心,會幫助他們走出這種困局。年幼的時候學會自我走出困境,更容易成長為堅強的人。當然,孩子的叛逆期不只是在小歐這個年齡段。一般來說,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出現3次叛逆期,分別是2歲、7歲和12歲。只要父母要注意把握孩子這幾個階段的情況,處理好了就能多省心。
  • 被忽視的電影《念書的孩子》看完只剩一聲嘆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很多電影都真實反映了留守兒童的問題,其中有一部《念書的孩子》讓人印象深刻,很多人看這部電影都是從頭哭到尾。《念書的孩子》系列影片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主要以開開這個兒童為線索,講述了九歲的他在老家時和爺爺、一隻小狗相依為命的一系列故事,這次著重描述第一部的內容。
  • 7歲孩子偷東西遭親媽報警,獲贊之餘,異議也不少,評論炸鍋了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位媽媽也是希望在孩子這個年紀,以這樣的方式,讓她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給孩子的人生提著醒,讓孩子知道犯錯了就要改正,偷東西不是一件小事,往大了說就是一個小偷。孩子犯了錯直接交給警察處理,這件事情已經被放大,變得比較嚴重了,也有網友表示,自己也是孩子的媽媽,看到孩子犯了錯在角落裡面縮著,一個人對著警察哭泣,這種場面看的人真的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