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巴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評論)
堂妹是一名小學老師,她經常和我講她的所見所聞和感受。
她說班上有一個小男孩,三年級了寫自己的名字都很費勁,閱讀理解是要閱讀的,別人一遍讀完了,他的目光還在第一行凝視,大部分的字不認識,理解更談不上。孩子的媽媽說,「我家的孩子就是慢。」可是這僅僅是慢麼?
還有的孩子從頭到尾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有些孩子沒有家長在身邊監督,上線聽五分鐘就下線了,打電話撒謊稱網不好,天天如此,後來和家長溝通後好了一兩天,又恢復原樣,把學習當成應付。
甚至還有的孩子直接稱自己不愛學習,以後也不會考大學,被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打罵一頓,說教一頓後又不情不願的坐在了書桌前,假裝學習,但半天寫不了10個字。
她說這些孩子讀書不行,但在其他方面卻各有所長,有的畫畫特別好,有的唱歌特別好,但這些都被家長打壓了,他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天天雞飛狗跳的輔導孩子寫作業到十一二點。
她說孩子其實根本不是讀書的料,但家長不願意承認,更以為能改變,所以到頭來家長和孩子都心力交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家長為什麼對孩子的學習如此焦慮,為什麼不惜花費大價錢,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去學習?答案只有一個:讀書改變命運。
不得不承認,現如今學歷是一個很重要的門檻,有高學歷,才會有好工作,才會有更大的發展前途,而沒學歷,將會遇到更多困難。
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他們為了不讓孩子將來吃苦,所以現在就要逼著孩子學習,但是,父母們一定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並非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花錢和精力逼他們學習,到頭來只能是白費功夫。
民間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能流傳下來,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過,想要知道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3-7歲就能看出來。因為這是孩子的啟蒙階段,是一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階段,這時候,孩子的性格、各方面的能力等幾乎都會被定型一大半,以後即使想改變,也只能是微乎其微了。
所以說,家長們若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就要從小重視培養起來,不要等到那顆小樹苗已經旁逸斜出,不再正直的時候使用暴力去糾正,那是無濟於事的。
孩子若不是讀書的料,會有以下幾點特徵
1、不自律
明代大學士徐博,少年時代性格沉穩,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不苟言笑。一次先生發現他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他自己手抄的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讚賞。
徐博還模仿古人,不斷檢點自己的行為。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不斷地修煉自己,完善自己的品德,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德高望重的名臣。
孩子們其實都愛玩,但有的孩子能約束自己,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這就是自律,指給人的行為制定潛在的正牌規則。
當然,讓孩子從小自己就懂得自律是不現實的,這個過程是需要培養的,是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影響的,可是由於現如今父母工作忙,孩子小的時候幾乎都是老人看管,滿足了溫飽就可以完事,還有的老人過度溺愛孩子,他們任性於自己的喜好,沉迷於自己的所愛,無節無制,隨便率性,怎麼會約束自己去學習呢?
如果就此以往,那孩子絕不是讀書的了料,所以說,父母最好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左右,為其制定規則,培養自律的好習慣。
2、不專注
有種孩子,看似靜坐,卻心不在焉,別處的動靜全部知道,唯獨書本裡的東西,不入腦筋。學習本身就是比較枯燥的,需要專心思考,理解,動腦,而容易分神的孩子是很難真正愛上學習的,所以說沒有專注力的人一定不是讀書的料。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1)讓孩子做一些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確的事。
2)多陪孩子一起看書,做拼圖遊戲。
3)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
4)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讓孩子多進行大肢體的活動,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質。這樣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沒有理解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決定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這些都是學習知識的關鍵能力,如果缺失了這些,沒有主動性,創造性,孩子即使想好好學習,也很難跟得上,長期如此,會感覺學習很吃力,不再願意學習。
很多年前,同事一歲的小兒子獨自在單位院裡玩。一個紐扣大的小石子,一塊小手掌大的扁石。孩子一隻手拿著玩具,只能騰出另一隻手。他一開始拿了大的石片,小的怎麼也拿不到手裡。
小傢伙想了想,放下大的,先把小石子拿起來捏在手心裡,再去拿大的。正好利用了可利用的空間。我被他的行為所震撼。
小小孩子懂的思維,以小見大。後來,這個愛動腦筋的孩子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確實,有這樣的思維想不成都難。
所以,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孩子學習起來會更得心應手,為他們的人生事業奠定基礎。
4、不能堅持不懈
如果孩子有智商,有專注力,有思維能力,卻沒有堅持下來的毅力,很容易半途而廢。到頭來還是可能學業無成,那些所謂的高材生,其實在學習上是很堅持的。
如上所說,學習是一項很枯燥的勞動。能堅持,吃得下苦,才可以進入狀態,得到學習的樂趣。有的家長總愛說孩子很聰明,就是坐不下來。其實那是一種辜負,辜負了智商。
堅持不懈是很難能可貴的品質,元朝畫家兼詩人王冕,放牛的路上偷去學堂聽課,丟牛被父親責打,但過幾天又去聽課。
母親無奈只好由著兒子去,於是王冕為了學習搬到廟裡,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就著昏暗的長明燈一讀就是一夜,任憑佛像面目猙獰,小王冕都不在意,他堅持不懈學習的精神被一個大學者所聞,最終將其收為學生,最後成為博學多才之人。
李玫瑾說:「父母做事要懂得堅持,以身示教。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堅持的精神,遇到困難不氣餒,教孩子嚴格制訂計劃的自律性」。
結束寄語:
家長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反過來,孩子是什麼樣,全靠家長從小的教育和培養,所以不要在孩子長大後指責他不愛學習,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如果你在孩子3-7歲時用心教導,他也會成為其他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確實不是讀書的料,也不要強求,多發掘培養他其他方面的特長,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要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又耽誤了孩子的天賦。
今日話題:你認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嗎?歡迎分享你的觀點和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