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早在去年,國家未雨綢繆提出「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讓我國經濟受住了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面對疫情防控常態的形勢,中央及時作出部署,提出「六保」任務,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為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出了新要求。
如果說央企、國企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排頭兵、主力軍,那麼佔據企業總數90%並貢獻了80%就業的民營企業,無疑是打贏這場硬仗,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的生力軍。
在疫情肆虐之際,不少民營企業衝在抗疫前線,在捐款捐物、出力出人,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加班加點復工復產,為保就業、保民生、保企業、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勇敢逆行。
「作為民營企業家要為社會做貢獻,作為省人大代表,要為人民解決問題。」河南省人大代表、中鋼網董事長姚紅超說,為打贏這場持久戰,中鋼網將積極作為,圍繞抓機遇、謀發展,拓平臺、提服務,穩鏈條、保就業,來護航「六穩」「六保」工作。
危中擔當 開新局
在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姚紅超發揮企業家社會責任,帶領員工捐款捐物60多萬,大年初四緊急協調40多噸負高壓不鏽鋼無縫鋼管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在疫情最吃勁兒的時機,他對公司員工承諾「不降薪、不裁員、不減少福利」,並帶領員工在危急中開新局,利用網際網路手段,解決行業面臨的困境和難題。
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讓鋼鐵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高庫存與下遊需求啟動緩慢的雙重擠壓,鋼鐵行業特別是鋼鐵貿易行業大多都是中小微企業,面對復工復產延遲,鋼鐵產業上下遊之間消息閉塞,買賣受阻,前所未有的經濟形勢也讓鋼市行情波動劇烈,如何生存下去,是不少鋼貿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面對行業困境,作為一家鋼鐵產業網際網路企業,姚紅超緊急召集員工在家遠程辦公,利用自身平臺及數據優勢,推出7*24小時的免費交易支持服務,並積極推出「鋼材貿易社交賣貨神器——鋼小秘」為行業夥伴提供貿易工具;
為了讓行業夥伴第一時間了解疫情期間鋼鐵產業鏈上下遊發展情況,中鋼網依託自有的資訊研究院和科技優勢,開通「鋼鐵頭條」資訊平臺,並應行業呼聲,多次召開線上行情分析會,幫助行業內廣大貿易商夥伴分析鋼市行情,搭建線上交流平臺。
在國家和行業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鋼鐵市場需求和價格走勢實現了高位穩定,走出了與國際鋼鐵市場完全不同的走勢,這為行業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扶持融資保就業
目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不少民營企業緊緊抓住「保產業鏈供應鏈—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這條鮮明主線,著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面對這場持久戰,中鋼網積極作為,圍繞鋼鐵行業產業鏈延伸、貿易和金融平臺建設、智慧物流等方面進一步擴寬渠道,希望能賦能更多的中小微貿易企業。
針對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中小企業強烈的呼聲,中鋼網作為一家全國性大型鋼鐵網際網路企業主動出招,一直在利用自身大數據交易信用資料庫,為眾多鋼貿和終端企業用戶提供安全低價、方便快捷的信用金融服務,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方便中小微企業業務開展和施工推進。
董事長姚紅超本人也積極呼籲「為國家解決困難,為企業發展助力」,曾連續兩年在省人大建議裡為中小民營企業發聲,並將呼籲落到實處,邀請省銀保監局、省工信廳、省大數據管理局和省金融共享平臺領導及銀行代表、行業內外中小微企業家代表,組織政銀企交流會,面對面解決行業內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姚紅超表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是維繫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也是為當地營商環境和「六穩」「六保」做貢獻,中小微企業本身也是涵養民生的土壤,解決好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也是保居民就業的關鍵一環。
「今年有874萬高校畢業生,同時,一些居民也面臨就業壓力,中鋼網結合自身情況,保經濟、保效益、保就業不下滑,繼續人才強企戰略,履行社會責任,吸納廣大的優秀人才。今年,中鋼網將在原有招聘的基礎上再擴大招聘150人,本著黨員優先、退伍軍人優先、貧困大學生優先的「三優」原則,通過新增校招人才儲備計劃、社會人才引進計劃,助力高校畢業生和社會人才就業,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就業的影響為國家解決困難。各級管理人員和黨員要起到積極模範帶頭作用,多幫助、多支持。最終形成對公司對社會雙贏的局面。」姚紅超說。
中鋼網聯合創始人李玉良表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事實上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企業員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競爭力,積極推薦優秀人才;企業家多創新,保證企業快速、穩定、持續發展,為產業鏈上下遊賦能,都是在彰顯社會責任,為「六穩」「六保」護航。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鋼網等一批民營企業正在努力化「危」為「機」,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中,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在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中,以民營企業的擔當和智慧,貢獻屬於人民的力量。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