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文章摘編如下:
「民意如流水」是島內政黨與政治人物經常用來自我警惕或解嘲的一句話,從2016年民進黨大勝到2018年大敗、從2018年國民黨大勝到2020年大敗,甚至對比2008年與2016年兩次政黨輪替,民意確實如流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而且變得很快。但客觀來說,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民意其實分成兩個結構,一是淺層結構,另外一個是深層結構,淺層民意變動快速,尤其近年政治經濟環境急劇變化,加上手機上網與自媒體發達,淺層民意變動更快,卻忽略深層民意,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制約,因而政治判斷往往失準。
從長期趨勢來看,過去10多年以來,臺灣民意的變化其實並不算大,穩定的藍綠兩大黨政治,以及維持兩岸現狀的目標。如果單純審視臺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更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臺灣戰略學會日前公布的民調便佐證這樣的趨勢,指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和2.6%。
從這個數據來看,將蔡英文817萬票解釋為民意希望兩岸走向衝突,事實上是錯誤的。這也是蔡賴配雖然獲得到57%得票率,但政大選研中心調查數據,統獨立場裡偏向「臺獨」的比例,僅有1/3左右,與蔡的得票率有多達3成的落差。因為臺灣的主流民意是追求和平,「臺獨」的戰爭風險太大,民眾非常謹慎。
進一步來說,從9成追求和平的民意來看,更可大膽推測,包括許多主張「臺獨」的人都不希望兩岸衝突。也就是說,無論藍綠、統獨如何變化,臺灣最深層,最主流的民意,就是兩岸和平。
更出乎許多人意料的,倘若以大數據來檢視「民進黨」,從蔡英文在2019年6月獲得初選提名,到2020年1月勝選的半年期間,民進黨的關鍵字排行裡,兩岸因素並非名列前茅,「滲透」排在第15位,「兩岸」落在第53位,其餘皆是島內政治的標籤。如果把時間段放到蔡520就任後至今,兩岸因素更是幾乎消失,「瘦肉精」跟「中天」才是緊密關聯的關鍵字。
從此來看,無論是臺灣戰略協會的民調數據,或是大數據趨勢都顯示,即使民進黨不斷透過「國家機器」,散播「仇中」、「恐中」情緒,對臺灣民意結構的影響卻很有限。縱然修訂「國安五法」、「反滲透法」企圖恫嚇兩岸交流。然而根據臺灣戰略協會的民調,仍有81.4%的民眾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只有13.2%的人不贊成,可以知道,綠營的做法不只不符主流民意,更未改變臺灣民意結構。
兩岸追求和平及更深化的交流,是臺灣的結構與20多年來數以萬計兩岸人民的共同成果,以形成民意深層結構,這不是三言兩語,更不是民進黨一時大內宣的意識形態操弄就能改變的。「臺獨」跨不過的終究是臺灣民心的防線,這是民進黨必須接受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