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眾多恆星,太陽是什麼樣的?

2020-12-2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你曾經有沒有因為非常想要實現一個願望而對著一顆星星默默許願的經歷?如果有,那麼你肯定在想最好不要在大白天冒出許願的想法,因為白天看不到星星。有時候我們等太陽落山就像是等了一個世紀一樣,直到天空漸漸黑下來讓人看清楚夜空中的滿天繁星才能好好許個願。

當然了,你也許會一邊耐心的等待太陽落山一邊悠閒的哼唱著經久流傳的那首兒歌「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但如果你是天文愛好者,你就會知道其實沒有必要非得等到天黑才能許願,甚至可能在白天更好。

為什麼?就因為白天有一顆星星從早到晚的掛在天上閃著光。這就是太陽!雖然我們通常認為夜空中一閃一閃眨著眼的星星都是恆星——確實大多數都是!但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就是我們天天抬頭可見的太陽。可能我們覺得司空見慣,而且人人都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這個常識,時間久了我們就想當然的忽略了它。但我們都忘了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只會寸草不生。

當人們開始探索外太空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過好像從來沒有登陸太陽的計劃。當然因為宇宙飛船隻要接近太陽就會被炙烤熔化,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就算有任何一艘飛船能夠抵擋得住太陽的炙烤和地獄般的溫度,我們也無法在太陽表面著陸。因為太陽和地球不一樣,地球有大片固體巖石和土地可以著陸,而太陽是由不一樣的物質組成的。

沒有構成地球的固體(巖石和土地)以及液體(水)等元素,太陽大部分是由各種氣體和等離子體組成的。事實上,太陽幾乎完全由兩大氣體構成:氫和氦。其他恆星通常還含有較重的元素,比如氧、氮、炭和鐵。

當我們抬頭仰望,之所以能夠看到那個光芒萬丈又熾熱的太陽,都是因為太陽內部正在發生的主要反應而導致的結果。氫轉換為氦的反應隨時都在發生,這是一種持續性的並且類似氫彈的核反應過程。雖然太陽一直處於持續核爆狀態,但它擁有足夠量的物質供給這個過程,它的氫燃料需要數十億年後才會完全耗盡。

這些持續不斷發生的核爆向宇宙釋放出巨大能量,這種能量叫作電磁輻射。它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溫暖,另一個是我們肉眼可見的太陽光。

太陽產生的能量十分巨大以至於氫和氦形成了一個大質量的等離子發光球體,並且構成它的大多數是帶正電荷的離子,其中大部分電子不受束縛可以自由移動。

儘管太陽有著易燃易爆的屬性,但它自身擁有巨大的引力能夠把所有東西都拉攏在一起所以表現出固體形態。

宇宙中的諸多恆星並不都是同樣的大小和溫度。儘管對我們來說太陽看起來已經非常巨大,但在科學家們發現並且測量過其他恆星面前它只能算是中等個頭。

太陽雖然溫度非常高但相比其他恆星它只是溫度較低的一顆星。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每顆星的顏色實際上反應的是它的溫度。溫度最高的是藍色而最低的會呈現紅色。像太陽這種看起來是黃色又接近於紅色的說明它溫度不高,儘管夏季它讓我們覺得酷熱難耐。

作者: wonderopolis

FY: Patrick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與其他的恆星有什麼不同,為啥被叫做太陽系?
    因為有太陽存在,當然就叫做太陽系囉。其實這種回答並沒有說清楚問題的實質,要真正說清楚,還是有幾分難度的。因此這個無人問津的問題,俺還是來認真說說。太陽系之所以叫太陽系,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1、因為這個系統裡有地球存在,地球上有你我他這樣的人類存在,這些人類把地球圍繞著公轉的那顆恆星叫做「太陽」,因此就有了太陽系。
  • 從其他恆星看太陽是什麼樣的?
    他花了40多年的時間,想出了從這些遙遠世界中,無論是遠方還是近處的宇宙空間,看到的太陽最真實的描繪。太陽的亮度等於與太陽相對距離的平方,所以如果你現在距離太陽的距離是原來的兩倍,那麼亮度會是原來的四分之一。這代表與太陽距離越遠,太陽的亮度就會下降的越快。
  • 比太陽還大的恆星你知道多少?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行星放在天平的一端,而太陽放在另一端,那麼行星是一點機會也沒有的。太陽佔整個太陽系的總質量的99.9%。質量基本上就是指製造出多少東西或物質,這就是你要感謝恆星的光芒的地方。你知道恆星中的物質越多,其核心就越厚也就越熱。這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氫原子相互碰撞,形成氦,釋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那就是恆星的光與熱,因此更大的恆星也就等於更明亮的恆星。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 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80年前,有科學家提出了碳氮氧循環的理論,這種碳氮氧循環反應是太陽次要的核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足太陽整體能量的1%,但它卻被認為是較大型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80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盡辦法去證實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的存在,直到最近才有了答案。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我們太陽系的核心是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的太陽,依靠著自身進行的核聚變,源源不斷地向外界釋放光和熱,為我們地球生命的誕生和生物世界的發展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和能量來源。太陽的演化歷史,是宇宙中絕大多數恆星共同具有的特徵,那就是在質量滿足一定範圍的條件下,所推動輕型物質向重型物質聚變的一個普遍過程,只是質量的差異造成了演化的最終結局不一樣而已。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有多大?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可比我們的太陽大多了
    太陽就已經很大了,個頭是地球的130萬倍,但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可比我們的太陽大多了,有的相當於太陽的幾十億倍,質量也比太陽大很多 目前人類所發現的質量最大的恆星當然要數R136a1,這是1985年發現,其位於R136超星團中。
  • 人類的恆星探測器,正在逐漸靠近太陽,未來將能解開太陽的秘密
    帕克太陽探測器又稱為PSP,是美國NASA在2018年發射的探測器,帕克太陽探測器不斷的靠近太陽,通過不斷的觀測來了解太陽內部,研究恆星的磁場活動,讓人類可以更深入的認識恆星,要知道太陽系的核心就是太陽,包括地球的八大行星全部圍繞太陽運轉,它就好像一個大火球不斷的燃燒,放出光和熱。
  • 盾牌座UY已不是宇宙最大恆星,新晉宇宙最大恆星有100億個太陽大
    於是人們把這些位置不變的星星叫做恆星;把那些位置經常發生變化的星星叫做行星。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天空中的恆星實際上都是和太陽一樣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恆星除了自身能夠發光發熱的特點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的大。
  • 首次發現「超熱海王星」圍繞太陽一樣恆星運行
    一個新的系外行星發現尚屬首次,它位於一個奇怪的「縫隙」中,離它的恆星非常近,它是一個海王星大小的天體,每19小時繞其恆星一圈。從來沒有發現過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其軌道周期不到一天。通常,離恆星如此近的系外行星要麼是被稱為超熱木星的氣體巨星,要麼是被稱為超短周期行星的較小的巖石行星,如地球、水星、火星和金星。
  • 目前已知最大的恆星,太陽在它面前猶如沙粒,竟是太陽的50億倍!
    但是,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中,都覺得太陽是最大的!其實不然,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的恆星以及行星。我們太陽的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星球,直徑大約是139.2萬公裡。相當於地球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佔有太陽系總體積的99.86%。走出太陽系,來到浩瀚的宇宙中。
  • 恆星核聚變的終點是鐵元素,但是我們太陽的聚變過程到達不了鐵!
    比如我們太陽就處於這個階段,該階段也稱作P-P鏈反應,此時其他核聚變反應途徑也在進行,但是以氫元素的聚變為主,氫元素的燃燒非常緩慢,比如我們的太陽將持續100億年氫元素為主的核聚變過程。碳、氖、氧燃燒當恆星內部溫度達到8億度後,碳開始燃燒;達到15億度後,氖開始燃燒,達到18億度後,氧開始燃燒;其產物主要是矽元素,其他還有鈣、硫等等元素。這幾個過程的燃燒非常迅速,釋放的能量相當巨大,於是恆星內部的溫度急劇升高,此時恆星也將膨脹為一顆紅巨星,直徑擴大幾十到幾百倍。
  • 為什麼宇宙中總有新的恆星出現?一口氣讀懂恆星的一生
    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恆星,也是對地球生物影響最大的恆星,太陽的任何變化都會對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太陽在不間斷地釋放太陽風,現在地球的磁場可以抵抗太陽風的侵襲,假如地球距離太陽更近一些,猛烈的太陽風就可以撕破臭氧層導致地球環境變化,因此現在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恰到好處的適合生命繁衍生息。
  • 如果有另一顆恆星,出現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有另一顆恆星,出現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在1609年,義大利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1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這個望遠鏡的發明過程也有一些滑稽,首先發現把鏡片在打磨過之後可以做成透鏡,小孩子們在把玩透鏡的過程當中發現兩個透鏡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看到更為遙遠的距離,根據這一原理,伽利略就發明了第1個天文望遠鏡。
  • 天上的星星都是恆星嗎?1000億億顆恆星形態各異,共同點是什麼?
    #科學了不起#太陽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恆星,銀河系有1000億顆恆星,宇宙有1000億億顆恆星。恆星有些很大,比如盾牌座UY,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有些恆星很小,比如2MASS J0523-1403,直徑不到太陽的1%,比木星還小,只有土星那麼大;有些恆星很亮,比如RMC 136a1,它的亮度是太陽的870萬倍;有些恆星很暗,它們被稱為「暗恆星」,亮度僅有太陽的百萬分之一;有些恆星發出的光穩定而持久,有些恆星喜歡「眨眼睛」,發出的光呈現規律的脈動,有些恆星則時不時就會發
  • 科學家發現古氣態巨行星核心 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近距離軌道上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完整暴露核心。 這一發現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探測一個古老外星世界的核心,他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了解太陽系中氣體巨行星的核心,包括木星和土星。
  • 木星和太陽相似度很高,卻沒有成為恆星,未來有機會嗎?
    木星是太陽系中很神奇的一個行星,不僅是太陽系中的第一大行星,木星的質量還是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總和的2.5倍。也是太陽系中和太陽具有相同構造的氣態行星。木星的主要成分是以氫和氦為主,那麼,很多人想,木星是否能夠改變自己的位置,由行星升級成為恆星呢?
  • 宇宙中的恆星也存在代目之分,太陽至少排行第三代了
    在星系演化的早期,宇宙中普遍分布著氫元素和氦元素構成的氣體雲團,初代恆星幾乎由氫元素和氦元素聚合成,金屬豐富極低或者是零金屬的豐度的存在。初代恆星普遍為大質量恆星,恆星質量越大,其核聚變反應就愈加劇烈,因此初代恆星的壽命很短。當然,其中有少部分質量較小的至今也還存世,並且能夠被太空望遠鏡觀測到。
  • 成也太陽敗也太陽,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
    下面我們就說下太陽的一生。太陽跟宇宙中的其他恆星一樣沒有啥特殊的地方,都是通過將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的方式轉化為氦元素來產生能量的,並且會將氦一直往核心堆積。氫到氦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恆星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如果一個恆星的質量是另外一顆恆星的2倍,那麼它裡面所包含的氫元素也是另外一個恆星的2倍。但是它內核中消耗氫的速度卻是另外一顆恆星的8倍。因為質量更大的恆星由於核心內部的密度、壓力、溫度更高,因此核反應就更為的劇烈。
  • 科學家發現宇宙古老恆星 第一代恆星重現宇宙奇蹟
    更年輕的星族I們佔領著銀河系的盤,因為出生在許多代前輩恆星增豐後的的星際物質中,後浪們相對富含鐵和碳等元素。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星族I恆星——誕生於大爆炸後約90億年,孕育它的雲團富含重元素。今天,太陽質量的1.5%到2%由比氦重的元素組成。這個比例聽起來可能很低,但與星族II恆星相比其實已經很高了:它們的金屬含量還不到太陽的十分之一。
  • 強大的恆星耀斑可能不會阻止系外行星的生命,可能有助於其探測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儘管行星的恆星發出猛烈且不可預測的信號,但不一定會阻止生命的形成。一系列強大的恆星耀斑的藝術渲染恆星耀斑是由恆星發出的,是影像的突然閃爍。在地球上,太陽耀斑有時會損壞衛星並破壞無線電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