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近日集結專家、媒體記者走進各區,展開「一區一品」全民閱讀調研,在海澱區、東城區、朝陽區,園區裡閱讀空間的新變革引人注目,走到時代前沿,打破閱讀邊界,這些閱讀空間、書店做出了令人尊敬的探索。
東城區
更讀書社開起圖書館和直播間
「這裡的圖書都可以借回家,請保持安靜和專注」,進入隆福寺藝術園區的更讀書社,很快會注意到這樣的提示語。
和其他書店不同,這家書店單獨設有100平方米的借閱區,《耶路撒冷三千年》《現代世界史》《國家相冊》……歷史、文學、社科、兒童等圖書門類齊全。在這個區域的角落裡,自助辦卡機、自助借還機配備齊全,已經有讀者在進行操作。
兒童讀物是借閱區不可忽視的存在。書架倚牆而立,不少書看起來都有被翻動的痕跡,而「哈利波特」系列借閱率尤其高。低齡孩子喜愛的繪本、立體書則被特意放置在書架一層和二層。5歲的李雨彤已經是這裡的常客了,一個月借10本書回家看,對她而言已成為一個特定習慣。「我喜歡這兒,可以借好多書。」
在李雨彤走出書店的時候,作家曾小亮剛乘坐地鐵從和平裡的家裡趕到書店,上午他正在創作一本婚姻治療師的新書,下午他就轉換角色搞起了直播。他寫作20年出過16本書,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此次直播講的正是書中話題,「我要講的是隨時隨地寫作和利用碎片化時間寫作。現在我們處於快節奏的生活狀態,沒有條件焚香泡茶進行寫作,掌握與時俱進的寫作技巧很重要。」
更讀書社高級合伙人羅峰說,傳統書店是獲取知識的,更多是功能性的書店,「我們和傳統書店不同,是通過運營導入流量,再通過流量實現變現。」據介紹,更讀書社借閱區圖書是由東城區圖書館配送,而通過圖書館借閱功能、線上直播等導入流量,更讀書社每天人流量已達上千人次,周末則能達到兩三千人次。
朝陽區
文化管家活躍在東壩悅讀小鎮
郎園Station良閱城市書房位於朝陽區半截塔路。陽光灑進來,讓這個園區裡的開闊閱讀空間更顯幽雅、寧靜。這家城市書房既是閱讀空間,也是舞臺場景,又是展覽載體,可以實現演出、書房、科技等多種功能的切換,如同城市公共文化會客廳。
更重要的是,郎園Station良閱城市書房從未獨自美麗,它更如同向周邊社區做文化投放的據點,並和社區城市書屋構成一個有機整體。2019年初,郎園在東壩鄉打造了以閱讀為基因的東壩悅讀小鎮的項目,「我們已幫助東壩鄉政府在15個社區構建了城市書屋,打造全年度的品牌活動。」首創郎園文化在地項目組負責人曲彥臻說。也正因為如此,文化管家模式應運而生,每天上午9點,郎園社區文化管家工作組都會雷打不動地召開晨會,大家圍繞前一天的工作進行復盤和修正,同時根據新一天的工作列出任務表。
由文化管家策劃推出的《閱讀在地》系列音頻節目,自今年2月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後,深受東壩社區居民喜愛。「我們通過『線上音頻內容+線下交互刊物』的方式,宣傳東壩鄉的文化生活。」曲彥臻說,在線上串聯民俗、文學、音樂、戲劇,溝通了彼此陌生的鄰裡關係,實現了從共識到共融。
曲彥臻說,文化管家從今年8月1日開始協助東壩鄉開展垃圾分類百日宣傳計劃,每月推出不同主題活動,至今已推出20多場線上小程序打卡活動,共有4萬餘人參與,打卡人次63萬次。而居民們拍攝的53條垃圾分類抖音視頻已有2.3萬次點讚,350萬次瀏覽量。
海澱區
園區圖書角自有一片書香世界
《天行者》《傲慢與偏見》《卡耐基勵志經典》《藝術珍品盛宴》……3500冊圖書分布在百旺弘祥文化科技產業園的各個圖書角。在這個園區,每棟樓都有一個圖書角,九個圖書角和園區入口處的圖書館連成一體,構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書香世界。
圖書角像是閱讀小站,有休閒座椅,更擺放有綠植,而書架上的圖書是隨機擺放的,種類不少。「圖書角的圖書沒有編碼,也無需登記,想拿走就拿走。」百旺弘祥營運主管趙琳琳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圖書丟失的情況。從園區建立之初,張元就開始負責圖書管理。圖書角的圖書是園區自己採購的,包括人文、社科、古典名著、企業管理、科技、兒童讀物等各類圖書。
如果說圖書角是閱讀小菜,圖書館就像是大餐,品類更為豐富。進入200平方米的圖書館,成人閱讀區和兒童閱讀區一目了然。兒童閱讀區色調更為明快,書架更為低矮,還有孩子們可以圍坐在一起的小圓桌。圖書館8000冊圖書都是由海澱區圖書館配送,其中童書翻閱、借閱頻次最高。
下午兩點,許女士正在環境幽雅的圖書館對著電腦工作。她說,在公司因為業務不同有時會存在互相影響的狀況,而在圖書館工作效率更高。許女士周末加班,會把孩子帶來,孩子在圖書館兒童區翻立體書、讀繪本,而她在一旁工作,其樂融融。
張元說,園區以新媒體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科技公司為主,中小型企業空間密集,在圖書館、圖書角這些安靜的空間,更適合創意人才靜心思考,尋找靈感。他的確見證過有人翻翻書就豁然開朗的瞬間,而來應聘和洽談的人也找到了放鬆的地方。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路豔霞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