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佛告長者子言」,下面就是列舉了。「有十善業應當修習。若十惡業汝應除斷。於是長者白佛言。世尊」,然後長者子就問佛了。世尊,有情短命何業所致,就是有人為什麼短命,他造了什麼業導致。「佛告長者子言。殺生所獲」,就是殺生業重的,他的正報是被殺和短命。
「複次殺業然有十種」。那麼什麼是殺業呢?佛陀在這個經典當中,把殺業分為十類。
第一是自手殺。我們這個功課本上,可能大家看到過,若自殺,若教他殺。教,教育的教,教唆的教,誘惑,逼迫。若自殺,有的人以前理解的不對,那意思是自殺、上吊、喝藥,不是那樣。這個自殺是親自殺,自手殺,親自殺,不管用什麼方法,那叫自殺,自己殺。殺業有十種,其中自己殺的,這是一種。
第二種是勸他殺。勸別人殺的,勸導別人殺。
三是慶快殺。慶快殺是什麼意思?別人殺生的時候,他自己高興,自己很高興很歡喜,或者是教唆別人。佛教史上有一個例子。就說有個小孩打麻雀,用那個彈弓打麻雀,打樹上的。向著那個樹上的麻雀,打下來一隻。當這個小孩要打第二隻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旁邊就說了,哎喲!你的槍法真準,真好,真厲害,真有能耐。這個小孩就是高興了,聽到讚嘆了,就是繼續再打,就是讚嘆他或者是看到別人殺生,他自己歡喜,這是非常重要的,慶快殺。
第四是隨喜殺。隨喜殺也有歡喜的意思,也有幫助的意思,比方我們經常聽說的詞叫隨喜嗎。這個隨喜,一般情況它分兩類或者是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心生歡喜,這一點他和慶快有點相似。
這個隨喜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隨順、幫助、給他助緣,這一類的也是。別人殺生了,你幫他一把。看過一個電影嗎?說一個殺豬的,屠夫,經常叫他媳婦:「你來,幫著摁住豬腿」。這個忙呢,摁住豬腿就是標準的同案犯,共犯,有隨喜的意思。
第五是懷胎殺。懷胎殺就是我們以前聽到的墮胎,就是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就墮胎,這是一種懷胎殺。
第六是勸墮胎殺。這個懷胎殺,沒說是來自於其他人的意思,有可能是自己的意思。這個勸墮胎殺是什麼意思?是勸別人墮胎,這也是屬於一種殺生。
第七是酬冤殺。酬冤殺這一種也很多,特別是戰亂年代,動蕩年代,這個酬冤殺很多。酬冤殺是有仇,仇家尋仇,要別人的命,這種就是酬冤殺。
第八是斷男根殺。斷男根殺這是一種摧殘性的,這個過去有,現在少了。以前重男輕女。如果一家人,他生不了個男孩,哪怕就是很多女孩了,他也認為是他自己家裡沒有接班人。在我們那裡叫絕後,你們叫什麼?絕後,絕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的人,就是鄰居間或者親戚之間,因為嫉妒或者因為下一步的財產繼承,有可能就對另外一家的男孩子,可能就是使用摧殘性的一種殺害或者是摧殘身體導致的傷害,男根殺。
第九是方便殺。方便是什麼意思?方便就是善巧,就是種種善巧,用種種方法,他含有設計的意思。以前,在農村冬天捕那個麻雀,見過沒有?利用一個籮筐,利用一個籮筐支起來,籮筐底下灑上點米,然後撐籮筐的是個什麼東西?一個杆,然後把那個杆上,很簡單,沒有技術含量,但是能捕麻雀。把那個杆底下栓上一根繩子,遠遠地看著,麻雀進去吃米了,一拉那個杆,那個籮筐就把麻雀扣住了。這是一種設計,設計方便,善巧設計,都是一種方便殺,他涵蓋了就是很多很多。包括挖陷阱,套兔子。
我在章丘的時候,聽一個居士說,一個姓張的居士,人很奇怪,真得很奇怪。他說什麼呢,學佛以前,他是殺生的,學佛以後他是放生的,經常放生經常放生。以前怎麼殺生呢?山上,到了冬天他就套兔子,冬天最冷的兩個月,他能套五百隻兔子,五百隻,也不知哪來這麼多兔子,他也會。學佛以後念佛了,有一次請我到他那兒講經,走山道,小道。走著走著,冬天,地上下了很多雪,走著走著,他就說師父,指著五十米以外,一個大石頭底下,那底下有兔子,我說你怎麼知道?經驗。兔子的天敵啊,經驗,他就知道那個大石頭底下就有兔子,我們沒有發現任何痕跡,很奇怪。
我有一個師兄也講到,他碰到的一個事。也是一個居士,刺蝟的天敵,刺蝟,刺蝟知道嗎?他說他從那個路上走,他能知道這個路邊上、那個草叢裡或者是那個山洞裡,小洞洞裡住著刺蝟,他知道,他能夠聞到,奇怪吧,他說他聞,有個味,專門找刺蝟,就是天敵。剛才咱們講的是種種方便設計、套套等,這都是方便殺。
第十是役他殺。驅役、驅使、驅趕、逼迫,這是重的。輕的就是派遣。派遣是什麼意思呢?比方說,我是個局長,我讓我那司機,讓我那秘書,讓我那底下那辦事員,你去弄兩隻兔子燉燉。他那個下屬不得不去,為什麼?上司的安排。他們兩個是同罪,役他殺,就是一種逼迫的意思,驅役、派遣的意思,驅使的意思。
「如是十種獲短命報」,就是殺生獲短命報。當然,他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業報,就是殺生可能因緣和合的時候會被他那個冤親債主再殺回來。即使是沒有遇到奪命的那種因緣,但是如果殺生重的話,殺業重的話,他這一生當中命是很短的,短命報,他喪命的因緣不一定不是他的冤親債主,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顯現的是命很短,這是一條。我就不再列舉到底是第幾條了,反正是分開的,內容很多。
摘自仁清法師《因果報應 聽佛細說》
——佛說《分別善惡報應經》講義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