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湖北武漢,一名14歲男孩因為在學校玩撲克,被老師叫家長,母親在教學樓樓道,打了兒子兩耳光後,母親離開,孩子默立兩分鐘後,跳樓身亡。
一個14歲的生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隕落了,令人扼腕嘆息,悲由心生。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入情入理入心的合格父母,讓我們的孩子不那麼脆弱,不那麼不堪一擊,避免悲劇發生,也讓我們心更安?
冰心老人說: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愛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能。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尊重孩子,是我們父母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愛孩子,更要尊重孩子。
愛,不是溺愛;尊重,不是任其發展,不管不顧。
愛是什麼,愛是無條件而又有原則地愛孩子。
無條件地愛孩子是說,無論孩子是優秀還是不優秀,無論孩子是成績好還是成績差,也無論孩子是健康還是殘疾,都要愛孩子。
科胡特說: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或許這就是愛孩子的一種至高境界,發自內心純粹地愛孩子。
有原則地愛孩子,是權威型父母的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將父母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獨裁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權威型父母——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適當的限制,並且對孩子有規劃、有目標,並鼓勵孩子達到這些目標。當然也會在孩子達不到目標,完不成任務時,給予鼓勵和關愛,並且恰如其分地鼓勵孩子自我成長。
將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關愛貫穿在孩子成長的各個環節中。
獨裁型父母是一味高要求孩子,但是對於孩子的感受卻忽略不計;溺愛型父母儘可能去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不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或者提出要求,當孩子撒嬌、耍潑、哭鬧時,立刻妥協;忽視型父母,可能因為工作等其他原因,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任其發展。
如何愛孩子:
第一、給孩子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爸爸和媽媽營造的這種愛的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來源,是孩子內心的靠山,是孩子內心的一種溫暖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隱秘的角落》中的張朝陽,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讓他成為一個既克制、隱忍而又想反抗,又對愛充滿渴望的矛盾綜合體。
所以父母婚姻的不幸,會讓孩子自卑、多疑、脆弱的心裡出現,父母的補償心裡,又會產生過分的溺愛和照顧,在不健康的氛圍中,孩子的內心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作為父母,應儘量給孩子健康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身心健康。
第二、多肯定、多鼓勵,少教育、少批評
有網友說:腦子殘疾的家長批評孩子,永遠是在放學路上,人多的場合,以及飯桌上。
2019年4月17日,17歲的男孩湯某因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回家路上,母親批評他後,他從車上下來,跳下了盧浦大橋,當即身亡。
在我們痛惜並感嘆孩子內心脆弱的同時,有人分析孩子的行為無非是因為:一是父母讓孩子感到痛苦,二是以死想讓父母悔恨。
父母也確實悔恨萬分,這一輩子都將在自責和痛苦中度過。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學會感恩,學會吃虧是福,而孩子卻在等家長的一個肯定,一個道歉。
多肯定,多鼓勵孩子,少教育,少批評孩子,和孩子產生同理心是多麼重要。
除了語言的鼓勵,還應該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愛撫、點頭、微笑、誇獎、擁抱、親吻,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
第三、關愛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被老師叫去的體驗,尤其是調皮的孩子,每當收到老師的反饋信息時,就會產生一種五雷轟頂的感覺,好像天要塌下來了。
見了孩子,那種火冒三丈的情緒已經身不由己,不發洩出來似乎就無法釋然。但很多時候,也是事出有因,在沒有調查清楚時,還是先和孩子好好溝通一下,聽聽孩子的意見。
還有很多父母以分數就是一切,學習就是生命的標準定義孩子的行動。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重中之重。
馬卡連柯說: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讓我們做權威型父母,學會愛孩子,陪伴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何才能尊重孩子: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
第一、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別林斯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槓桿。
當我們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相當於在孩子自尊自愛的幼小靈魂中,撒下一片傷害的種子,扼殺孩子的自信心,毀滅孩子的自我價值。
尊重孩子首先應做到:不辱罵孩子、不嘲諷孩子、不當眾揭孩子的短,不強行幹涉孩子的私生活。
第二、認可孩子的自我價值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無價之寶,我們要懂得欣賞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對孩子的期望值必須是合理的,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不切實際。
當孩子有某些缺點,甚至缺陷時,我們不能改變,必須接受並且接納,接納孩子的優秀,也接納孩子的問題。
第二、 適當引導,不過多幹涉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伊能靜一次被鍾麗緹吐槽,她比秦昊大10歲,在生活中總是想告訴秦昊一些道理,秦昊告訴她,即便是你比我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我自己的人生,還是需要我去闖,即使是試錯,那也是我自己的人生。
當懂得這個道理後,伊能靜再也不去對秦昊指指點點,她認識到應該讓秦昊去做他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從此對待她和前夫的兒子,也很少再加幹涉,她覺得自己的經驗再好,那也只是自己的,應該鼓勵兒子去走他自己的人生路。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大膽放手,讓孩子去試錯,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成長。
第三、不以愛的名義去逾越孩子的空間和界限
《無聲告白》中的小女孩,承載了父母太多的愛和負擔,最終承受不了,選擇了跳河自盡。父母的過分關懷、過分幹涉,讓她敏感、神經質、孤獨沒有朋友,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解決,當長期的壓力無法釋放時,導致了悲劇的最終發生。
第四、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感受成功的體驗
最近和兒子一起閱讀《親愛的漢修先生》,小作者鮑蕾伊的父母離婚了,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常年在外跑長途,母親在一家餐廳工作,業餘時間還要去夜校學習護理知識。
小鮑蕾伊有了問題總是嘗試自己解決,最讓他困惑的事情是,午餐總是被偷走,經常餓著肚子卻不知道該怎麼辦,苦惱了很久,他決定自己研發一個防盜報警器,在圖書館查閱了資料,又去五金店購買了電池等物料,經過精心研究,最終大功告成。
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人生各種酸甜苦辣鹹各種滋味都嘗一嘗,才能更加成熟,將來才會更加適應社會。
最後,給父母兩點建議:
第一, 父母要學會示弱,讓孩子學會承擔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也是愛做家務的孩子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高出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但是多少父母捨不得孩子幹任何事情,總是怕孩子承擔不了。有些時候,我們應該學會示弱,讓孩子覺得他們很強大,可以為父母分擔生活的重擔。
第二, 終身學習,是父母不能不做的功課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父母是唯一不用持證上崗的職業,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們每個階段的狀態和問題都是不一樣的,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能勝任這份職業,也是基於這種心理,近一兩年以來,我購買了很多課程,讀了很多書,在不斷地學習如何當一位母親。
通過學習,我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認識到:學習真的很必要。我們的成長和付出,才能應付得了孩子的成長,否則,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不要到了溝壑難平的階段再去抓狂。
愛並尊重孩子,是我們做父母一生要做的功課。讓我們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愛的語言激勵孩子,用愛的細節打動孩子,尊重我們做父母的權利,也尊重孩子幼小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