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在網上廣受好評的美國電影《弱點》,豆瓣評分8.6分。看完後覺得很不錯,不是因為演員演技好,而是被劇情感動。
電影是根據美國橄欖球運動員麥可奧赫的真實故事改編的,木訥的黑人男孩麥可奧赫自幼父母離異,他寄人籬下,活得小心翼翼,而且遭人嫌棄,一而再再而三的從領養家庭中逃走,最後無家可歸。後來遇到了好心的陶西太太,在陶西太太一家的幫助與鼓勵下,麥可奧赫逐漸的找到了自我。麥可奧赫身體條件好,在體育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通過的後天的刻苦鍛鍊,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橄欖球球員,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首批被選球員。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溫情的故事,情感豐富,有溫度。讓我觸動的點有很多,比如善良,比如勇氣,比如保護。影片中陶西太太對三個孩子的教育,也同樣讓我感觸很多。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孩子長成什麼樣,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人。在陶西太太的教育中,我覺得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選擇這一點非常值得家長們學習。
01
90年代,在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對黑人的歧視現象。就算是現在,這種情況也存在,最近美國發生的遊行示威活動就是證明。因為只要有不同種族的存在,種族問題就不會消失。
陶西太太一家都是白人,而且非常有錢,家裡裝潢豪華,一張沙發就一萬美金,一家人其樂融融。一個穿著單薄T恤的黑人男孩出來在這樣的上流社會白人家庭中,顯得非常突兀,他自己也感到非常自卑,然而家人們都沒有忽視他。
感恩節的時候,陶西太太看到麥可拿了食物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餐桌上吃東西,她就把電視關掉,讓看球賽的家人們全部坐在餐桌邊與麥可一起過節,使麥可不再孤單、自卑。
02
麥可只有一件T恤,陶西太太想帶他去買新衣服,他堅持說自己有衣服,於是陶西太太不再勉強,開車帶他到非常亂的黑人居住區取衣服,結果發現房子被收回了,只好去買新衣服。
買衣服的時候不是帶他去高檔商場,而是尊重他的意見在一家路邊普通小店買。挑什麼樣式的衣服,也由麥可自己選擇,並告訴他「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然買回去過幾天自己就不喜歡穿了。」
陶西太太是發自內心的尊重麥可,並且一直照顧麥可的感受,理解並尊重麥可的選擇。
03
陶西一家是教會家庭,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的意見會得到家長的充分尊重。在最後決定正式收養麥可後,陶西一家會坐在一起,鄭重地表達了希望麥可能成為家庭成員的意願,詢問麥可是否同意。
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施捨者,而是視為已出,將他看作平等的個體,進行平等溝通,事事徵求他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也正因為如此,麥可才沒有像以前那樣逃走,決定同意收養,加入這個家庭,並最終完全融入了這個新家庭。
04
當有了「收養」麥可的想法之後,陶西太太先詢問家人是否同意。
她首先選擇徵求自己孩子的意見,小兒子SJ一向喜歡麥可,自然是同意的。但是大女兒柯斯林是大姑娘了,自從家裡忽然多出來一個大男孩,學校裡的閒言碎語很多,柯斯林最開始有點彆扭,後來善良的她也接受了。
然後她又去問丈夫的意見,徵得了丈夫的同意。
麥可的父親死了,母親是個癮君子,生的孩子有一打,她也沒能力管孩子們。警察說過麥可的監護權歸政府,不用徵求他父母的意見。陶西太太還是隻身一人跑到黑人區去找麥可的母親,徵求她的同意。
05
麥可是天生的運動員,他在球場上所向無敵,看過他比賽視頻的各大學的橄欖球隊教練都十分喜歡他,他們都希望麥可能加入自己學校的球隊。
人生第一次出現逆轉,麥可第一次有了選擇的權利。
陶西一家都是密西西比大學的校友,自然希望麥可能選他們的母校。加上補習老師蘇小組的助攻,麥可最終選擇了密西西比大學。
然而這個決定卻招來了NCAA(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質疑,他們懷疑陶西一家是為了給母校球隊輸送球員,才收養了麥可,並且強迫麥可做出了違心的選擇。
麥可內心也產生了困惑,他開始懷疑陶西一家收養自己的初衷,於是選擇了離家出走。陶西一家也開始反思,是否誤導了麥可,忽視了麥可內心的真實想法?好在最後母子兩人坦誠溝通,消除了誤會。
很多父母習慣直接替孩子做決定,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意見,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直接塞給孩子,不管孩子們是否願意。
歌德說:「誰不能主宰自己,誰將永遠是個奴隸。」獨立的行為是靠獨立的思想來支撐的。
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他們不再是爸媽的附屬品,孩子有自己的意見正是他們逐漸長大的標誌和表現。
希望家長們多學學影片中陶西太太,正確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充分尊重孩子的思想、選擇。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他們會形成自我約束力,產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獨立、有見解的孩子。
我是@何悅塵,怡情悅性,和光同塵,相逢即是緣,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