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弱點》觀後感:請父母尊重孩子選擇

2020-11-22 何悅塵

今天看了一部在網上廣受好評的美國電影《弱點》,豆瓣評分8.6分。看完後覺得很不錯,不是因為演員演技好,而是被劇情感動。

電影是根據美國橄欖球運動員麥可奧赫的真實故事改編的,木訥的黑人男孩麥可奧赫自幼父母離異,他寄人籬下,活得小心翼翼,而且遭人嫌棄,一而再再而三的從領養家庭中逃走,最後無家可歸。後來遇到了好心的陶西太太,在陶西太太一家的幫助與鼓勵下,麥可奧赫逐漸的找到了自我。麥可奧赫身體條件好,在體育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通過的後天的刻苦鍛鍊,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橄欖球球員,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首批被選球員。

電影原型麥可奧赫一家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溫情的故事,情感豐富,有溫度。讓我觸動的點有很多,比如善良,比如勇氣,比如保護。影片中陶西太太對三個孩子的教育,也同樣讓我感觸很多。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孩子長成什麼樣,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人。在陶西太太的教育中,我覺得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選擇這一點非常值得家長們學習。

01

90年代,在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對黑人的歧視現象。就算是現在,這種情況也存在,最近美國發生的遊行示威活動就是證明。因為只要有不同種族的存在,種族問題就不會消失。

陶西太太一家都是白人,而且非常有錢,家裡裝潢豪華,一張沙發就一萬美金,一家人其樂融融。一個穿著單薄T恤的黑人男孩出來在這樣的上流社會白人家庭中,顯得非常突兀,他自己也感到非常自卑,然而家人們都沒有忽視他。

感恩節的時候,陶西太太看到麥可拿了食物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餐桌上吃東西,她就把電視關掉,讓看球賽的家人們全部坐在餐桌邊與麥可一起過節,使麥可不再孤單、自卑。

02

麥可只有一件T恤,陶西太太想帶他去買新衣服,他堅持說自己有衣服,於是陶西太太不再勉強,開車帶他到非常亂的黑人居住區取衣服,結果發現房子被收回了,只好去買新衣服。

買衣服的時候不是帶他去高檔商場,而是尊重他的意見在一家路邊普通小店買。挑什麼樣式的衣服,也由麥可自己選擇,並告訴他「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然買回去過幾天自己就不喜歡穿了。」

陶西太太是發自內心的尊重麥可,並且一直照顧麥可的感受,理解並尊重麥可的選擇。

03

陶西一家是教會家庭,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的意見會得到家長的充分尊重。在最後決定正式收養麥可後,陶西一家會坐在一起,鄭重地表達了希望麥可能成為家庭成員的意願,詢問麥可是否同意。

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施捨者,而是視為已出,將他看作平等的個體,進行平等溝通,事事徵求他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也正因為如此,麥可才沒有像以前那樣逃走,決定同意收養,加入這個家庭,並最終完全融入了這個新家庭。

04

當有了「收養」麥可的想法之後,陶西太太先詢問家人是否同意。

她首先選擇徵求自己孩子的意見,小兒子SJ一向喜歡麥可,自然是同意的。但是大女兒柯斯林是大姑娘了,自從家裡忽然多出來一個大男孩,學校裡的閒言碎語很多,柯斯林最開始有點彆扭,後來善良的她也接受了。

然後她又去問丈夫的意見,徵得了丈夫的同意。

麥可的父親死了,母親是個癮君子,生的孩子有一打,她也沒能力管孩子們。警察說過麥可的監護權歸政府,不用徵求他父母的意見。陶西太太還是隻身一人跑到黑人區去找麥可的母親,徵求她的同意。

05

麥可是天生的運動員,他在球場上所向無敵,看過他比賽視頻的各大學的橄欖球隊教練都十分喜歡他,他們都希望麥可能加入自己學校的球隊。

人生第一次出現逆轉,麥可第一次有了選擇的權利。

陶西一家都是密西西比大學的校友,自然希望麥可能選他們的母校。加上補習老師蘇小組的助攻,麥可最終選擇了密西西比大學。

然而這個決定卻招來了NCAA(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質疑,他們懷疑陶西一家是為了給母校球隊輸送球員,才收養了麥可,並且強迫麥可做出了違心的選擇。

麥可內心也產生了困惑,他開始懷疑陶西一家收養自己的初衷,於是選擇了離家出走。陶西一家也開始反思,是否誤導了麥可,忽視了麥可內心的真實想法?好在最後母子兩人坦誠溝通,消除了誤會。

很多父母習慣直接替孩子做決定,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意見,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直接塞給孩子,不管孩子們是否願意。

歌德說:「誰不能主宰自己,誰將永遠是個奴隸。」獨立的行為是靠獨立的思想來支撐的。

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他們不再是爸媽的附屬品,孩子有自己的意見正是他們逐漸長大的標誌和表現。

希望家長們多學學影片中陶西太太,正確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充分尊重孩子的思想、選擇。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他們會形成自我約束力,產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獨立、有見解的孩子。

我是@何悅塵,怡情悅性,和光同塵,相逢即是緣,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請「家長」尊重喜歡「二次元」的孩子!
    請「家長」尊重喜歡「二次元」的孩子!以前提到二次元,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是如今二次元已經逐漸跳出小眾文化的圈子,誰身邊沒有一個二次元呢?二次元愛好者多是年輕人,其中學生居多。這就出現一種現象,家長與喜歡二次元的孩子們有很大的代溝,能互相理解的太少了。互相理解、感同身受本來就不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只需要做到尊重就行了。
  • 李佳琦家庭背景曝光,從小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活的有多自在?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充滿期望,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一旦孩子的想法與父母的想法相悖,父母往往會選擇否定孩子並且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改正。這種打壓會使孩子產生自我否定,放棄了自己的理想,甚至產生逆反與父母對抗。
  • 育兒電影《瑪莎與熊》: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孩子成長
    電影《瑪莎和熊》講述的是小女孩瑪莎和一隻胖乎乎的棕熊之間的友誼以及兩人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趣事。作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俄羅斯動畫片,《瑪莎與熊》已經在全球22個國家播出,每集都能在YouTube上獲得將近15億的點擊量。對於瑪莎而言,熊就像是一位父親,它竭盡全力地包容瑪莎的壞習慣,引導瑪莎向好的方面發展。
  • 媽媽穿工作服開家長會,兒子全程黑著臉:尊重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與父母發生一些矛盾,這是孩子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有些家長眼裡的小事,在孩子心裡卻是大事,想要讓孩子打開心扉,家長應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變化微妙,孩子要體諒媽媽,媽媽也要理解孩子。家長再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該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相互促進才是更好的選擇。
  • 電影《八月迷情》觀後感
    導語:電影《八月迷情》觀後感電影《八月迷情》以萊拉和路易斯的浪漫邂逅開始,一個是出色的大提琴手,個是流浪的愛爾蘭歌手,他們相遇、相愛,卻在現實的種種阻撓下分離。萊拉的父親甚至暗自將他們兩人的兒子送到孤兒院,讓對此毫不知情的萊拉只能繼續音樂會的旅行。
  • 男孩被母親打耳光後跳樓:愛並尊重孩子是父母一生要做的功課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尊重孩子,是我們父母一生都要做的功課。愛孩子,更要尊重孩子。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說起《海底總動員》這部系列電影,真的可以說是童年回憶了,在我還在上學的時候,《海底總動員》第一部是我和父母一起看的,等到了第二部的上映,我是帶著我的父母還有孩子一起觀看的。
  • 豆瓣8.5分電影《弱點》,溫情治癒的暖心影片
    重溫電影《弱點》,還是會被影片裡人物之間相處的細節感動到落淚。這部電影上映於2009年,距今已有十年時間,在豆瓣口碑最高運動影片裡排名第七。影片雖然加入了橄欖球這一項運動題材,但故事整體上所蘊含的內核與價值意義,卻給我們帶來了清醒的思考,與值得回味的無限溫情。影片《弱點》改編自麥可·路易斯的小說《弱點:比賽進程》,主人公麥可·奧赫在現實生活當中有真實原型。
  • 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父母需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教育誤區
    父母都想要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但現實中有很多父母"當局者迷",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孩子的一大優勢,但父母若想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那教育時就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以免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 最傷孩子的十句話,請父母嘴下留情!
    父母可以耐心等孩子哭完後再跟他講道理,請注意別在孩子哭的興頭上講,因為這時候孩子聽不進去;也別為了不讓孩子哭而妥協,這會讓孩子以後拿哭做殺手鐧來達到目的。✎3. 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誰家孩子還沒撒過幾個小謊啊,爸媽發現了怎麼應對才是關鍵!
  • 我有對好父母——《傳奇的誕生》觀後感
    昨晚我和孩子一起看了一場電影——《傳奇的誕生》,一部以球王貝利故事改編的電影。隨著情節的推進,為貝利的努力和精彩球技喝彩,為貝利的受傷落淚,為貝利受到質疑氣憤不平,我們全然沉浸其中。我想,面對羞辱和嘲諷,痛苦,難過非常正常,因為這也正是我們的弱點、痛點,是我們不想別人看到的地方。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自然也不願意看,根源於不能接納全然的,真實的自己。
  • 解析著名繪本《彼得兔》:尊重孩子的興趣,才是孩子人生起跑線
    當父親直到女兒與自己繪畫理念衝突時,他選擇了尊重女兒的興趣和想法,默許她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這些天分和思想都是繼承於她開明的父親,如果沒有一個輕鬆、自由和寬容的家庭氛圍,波特很可能就無法接觸到自由藝術,她在創作上的敏銳和果敢就無從提起。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152部·《搜索》陽光一點,請尊重別人的努力
    電影改編自唯一一部網絡作品入選 「魯迅文學獎」的小說《網逝》,《網逝》最初發表在「晉江文學城」上,時名為《請你原諒我》,講述了一個關於網絡暴力的故事。《搜索》是個寫人的電影。故事從一個極小的社會事件開始,逐步深入,通過不同的人物線索表現各個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實景,通過千姿百態的人物的種種選擇,觸及到大家今天真正關心的種種問題,折射出大變革時代的價值觀。
  •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
    《金剛川》電影觀後感 2020-11-26 1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春遊」逛博物館寫觀後感,孩子家長崩潰:一人網課,全家受累
    阿寧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兩個孩子都上了小學,大寶六年級,小寶二年級,兩個孩子平常乖巧懂事,但在上網課時就特別坐不住,阿寧需要兩邊來回跑,好看著孩子學習,這讓阿寧覺得比孩子上學還累。這天,阿寧聽到直播間的老師說學校組織「雲春遊」,直播逛博物館,讓孩子們在家還能感受到國寶的魅力,老師特別交代了,讓學長記得監督孩子寫「觀後感」,第二天要上交。這話一出,孩子和阿寧都崩潰了,「雲春遊」和實踐上的春遊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孩子沒有在那個環境中感受,又怎麼能寫出真正的「觀後感」呢?
  • 同一胎出來的,妹妹成大明星,姐姐選擇出國深造,家長:尊重差異
    胡冰卿和胡玉潔的父母尊重兩個孩子,各自的興趣愛好,支持他們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他們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得到了發展和成長。 明明同一胎出來的雙胞胎姐妹,妹妹成了大明星,姐姐卻出國深造,在人生的選擇上差異卻如此大,但是在成長發展中都有自己發光的一面,其實這就是|"尊重差異"的教育成果。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尋找教育孩子的真實目的,這個過程艱辛而多變。隨著閱歷、知識的不斷增加,價值觀的不斷重塑,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斷改變,意義也更多維屬於正常現象。在別人的故事裡總結自己的經驗也是一種捷徑。
  • 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
    電影《笨小孩》中有一段扎心的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一位網友講到自己上小學的時候想要養狗狗,於是跟父親商量,爸爸嘴上答應孩子上初中買,實際心不在焉根本不當回事。孩子長大後問起來還含糊其辭,敷衍了事。後來再想起,沒有一次是抱有期望的了。
  • 盤點10部適合兒童看的電影,讓孩子從小學會多角度看世界
    後來,姐姐娜香在一次溜索時不幸落入了江水中,失去了姐姐……如果你的孩子覺得走路去上學太累,或者坐校車上學太麻煩,那麼請讓他看看這部電影吧。電影《狐狸於我》一部能讓孩子學會有愛心,學會愛和尊重的兒童電影。
  • 電影《立春》:請尊重一個小人物的夢想
    好喜歡顧長衛的電影,這次,看了他導演的電影《立春》。被感動了 。《立春》講述的是幾個小人物的故事,以蔣雯麗主演的王彩玲為主線,給我們展現小人物對夢想的熱愛和追求。為了這個角色,不惜扮醜,不在意形象,為了電影藝術,為了更貼合那個角色。蔣雯麗扮演王彩玲,特地為角色增肥15公斤。她的演技很好,當時這部電影是在包頭拍攝的,演員都要講包頭話。蔣雯麗完全演出了包頭一個小人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