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在對於學生語文能力要求的提升,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比重也較之之前增加不少,小學生也越來越多的要求學習古詩文。
文言文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是古代文學的結晶,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學好文言文對於我們提升文學素養,培養審美和價值觀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古詩文的創作時間距離現代比較久遠,而且語言表達和現代漢語也有很大差異,所以閱讀起來有一定難度。那對於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如何閱讀好古詩文呢?
第一、藉助工具,準確朗讀。
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一個有效方法。而且古詩文大多對仗工整,辭藻豐富,富含韻律,有很強的可讀性。所以要想學好古詩文,首要是藉助工具或者課文注釋,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注意:有些字古今字音的不同;重點篇章需要全文背誦)。
第二、準確翻譯,理解意思。
因為古詩文語言的特點,有時一整句的意思在古詩文中往往幾個字就表述完了,所以文章篇幅往往不長,但是也給我們的理解帶來了一些困難。那麼我們要想讀懂文章,就要知曉每一句的意思,逐字逐句翻譯,這樣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注意:古詩文的翻譯至少要要做到準確、通順、完整)。
第三、理解內涵,體會思想。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除了文章的翻譯之外,我們往往也將古詩文創作的背景作為一個著重向。因為只有了解這篇文章是在什麼環境下寫的,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往往尤其個人特點)。
所以我們要學習古詩文,並且完成閱讀題目的要求,就要透過文章內容,深刻體會作者的精神,明白作者所要闡述的道理。比如《兩小兒辯日》一文,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首先要讀通文章,翻譯全文,然後理解古人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動腦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下面就來試一試
(一)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② ,吾為子 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注:①逆:違抗 ②不信:不誠實,不可靠。]
1.解釋帶點字的意思。
(1)虎求百獸而食之___
(2)天帝使我長百獸___
(3)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___
(4)獸見之皆走____
2.翻譯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_______
(2)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
(3)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_______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之」的不同含義。
(1)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___
(2)故遂與之行___
(3)其不善者而改之___
(4)曾子之妻之 市___
(5)學而時習之___
(6)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___
4.從這則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語是______,與這個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語或四字詞語______,它們都是用來比喻_____一類人。
5.你是如何評價文中的這隻狐狸的?請談談你的看法。_______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兔走觸株,折頸而死___
(2)因釋其耒而守株___
(3)冀復得兔___
(4)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___
2.翻譯。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____
3、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則寓言的大意:____
4.這個故事諷刺了哪一類人?它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____
參考答案:
(一)1.(1)尋求尋找 (2)掌管 (3)於是 (4)逃跑
2.(1)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隨在我後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
(3)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
3.(1)助詞,無義 (2)它,代狐狸 (3)它,代缺點或錯誤 (4)到(5)它,代學過的知識 (6)的
4.狐假虎威 狗仗人勢 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5.從正反兩面評價都可以。
(二)1.(1)逃跑,奔跑 (2)放下 (3)希望 (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卻被宋國人恥笑。
3、守株待兔4、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倖作為做事的根據,如果抱著僥倖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驗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