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2020-12-25 和訊科技

在整個宇宙中,原始黑洞可能會以不同的團塊聚集,相對較大的黑洞被小得多的黑洞包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過一個觀點:看不見的「原始」黑洞可能是隱藏的暗物質。這一理論已經失寵了幾十年,但一系列新的研究顯示,這一理論或許可以解釋許多東西。

黑洞是一種優雅、簡潔的天體,但在大眾的想像中,它們有時會顯得十分可怕。在許多方面,它們就像一個理想的黑體(能吸收全部外來電磁輻射,沒有任何反射和透射的物體),使得我們很難估計宇宙中存在多少黑洞,以及它們的大小。因此,2015年9月,當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探測器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時,的的確確給物理學界帶來了驚喜。在此之前,最大的恆星黑洞——大質量恆星引力坍縮後形成的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0倍;而這些新發現的黑洞都有大約30倍太陽質量,這並非不可思議,只是非常奇怪。此外,當LIGO啟動並立即開始聽到這類物體相互融合的信號時,天體物理學家就意識到,一定還有更多的黑洞潛伏在那裡,也許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

這些奇怪黑洞的發現給一個舊觀點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這種觀點已經逐漸邊緣化。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畢竟,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研究者仍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如果黑洞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情況又會如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宇宙學家馬克·卡米奧考斯基(Marc Kamionkowski)表示,這的確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並不一定比其他觀點更瘋狂。事實上,探索這方面可能性的論文已經有很多。2016年,卡米奧庫斯基所在的研究小組也發表了一篇令人矚目的論文。

可惜的是,紐約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辛?阿里-海蒙德(Yacine Ali-Haimoud)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種類型的黑洞將如何影響LIGO的探測率進行了檢驗,在此之後,暗物質與原始黑洞的關係開始受到質疑。阿里-海蒙德計算出,如果新生宇宙產生的黑洞足夠多,能夠解釋暗物質,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黑洞將形成雙黑洞系統,彼此環繞並越來越近,其合併速度甚至比LIGO觀測到的合併事件高數千倍。他呼籲其他研究人員使用其他方式,繼續研究這個想法。但許多人失去了希望。卡米奧考斯基指出,阿里-海蒙德的論點是如此戳中要害,以至於他自己對這個假說的興趣都被澆滅了。

我們所知的黑洞。2015年之前,所有恆星大小的黑洞都是由射電望遠鏡發現的。這些黑洞的質量似乎都局限在20倍太陽質量以下。LIGO目前已經觀察到許多更大黑洞的合併事件。如果原始黑洞真的存在,那麼其中許多應該就屬於質量更大的範疇;餘下黑洞的質量則應該小於太陽。

然而現在,隨著最近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原始黑洞的觀點似乎又復活了。不久前,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宇宙學家卡爾斯頓·讓達齊克(Karsten Jedamzik)在《宇宙學和天體粒子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報告,其中闡述了大量的原始黑洞會如何導致與LIGO觀測結果完全吻合的碰撞。「如果他的結果是正確的——看起來他做的是相當仔細的計算——那就將給我們的計算畫上休止符,」阿里-海蒙德說,「這將意味著它們實際上可能就是所有的暗物質。」他在後續的論文中也繼續對原始黑洞的觀點展開研究。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宇宙學家克裡斯蒂安·伯恩斯(Christian Byrnes)表示,這一結果非常令人興奮,「他比以前任何人都走得更遠」。伯恩斯為讓達齊克的一些論點提供了幫助。

這一論點的最初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史蒂芬·霍金和伯納德·卡爾(Bernard Carr)的工作。他們推斷,在宇宙最初的幾分之一秒內,密度的微小波動可能會賦予某些區域過多的質量。每一個這樣的區域都會坍縮成黑洞,而黑洞的大小將由該區域的視界決定。所謂視界,便是以光速可到達的任何點周圍的空間。視界內的任何物質都會感受到黑洞的引力並墜入黑洞。霍金的粗略計算表明,如果黑洞的大小超過較小的小行星,那麼它們可能仍潛伏在今天的宇宙中。

20世紀90年代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那時,理論物理學家們還提出了宇宙暴脹理論,認為宇宙在大爆炸之後經歷了一次極端膨脹。暴脹理論可以解釋最初的密度漲落從何而來。在密度漲落的基礎上,物理學家們還考慮了一個沿著坍縮方向進行的關鍵躍遷。

宇宙剛形成時,其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在難以想像的高溫等離子體中沸騰。在最初的十萬分之一秒左右之後,宇宙冷卻了一些,等離子體中的鬆散夸克和膠子得以結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粒子。當一些閃電般快速運動的粒子被束縛在一起時,壓力也隨之下降。這可能有助於更多的區域坍縮成黑洞。

但在20世紀90年代,沒有人對夸克和膠子流體的物理學有足夠的了解,因此無法準確預測這種轉變將如何影響黑洞的產生。理論物理學家還說不清楚原始黑洞的質量應該有多大,或者其數量應該有多少。

此外,宇宙學家似乎並不是真的需要原始黑洞。巡天調查對天空的一小塊區域進行了掃描,希望能找到大量像黑洞一樣稠密的暗物體漂浮在銀河系的外圍,但並沒有多少收穫。相反,大多數宇宙學家開始相信,暗物質是由極端「不合群」的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組成的。這是一種仍然停留在理論階段的粒子,只通過弱核力和引力產生相互作用,基本上不與普通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專門建造的WIMP探測器,以及即將上線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或許將很快找到它們存在的確鑿證據。希望如此吧。

暗物質的問題看似即將取得突破,而且沒有觀察結果表明有其他選項,於是,原始黑洞在學術上就成了一潭死水。「一位資深宇宙學家似乎在嘲笑我研究這個,」讓達齊克說,「所以我停下了,因為我需要一個永久的職位。」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興趣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

當然,科學家在那之後的幾十年裡沒有發現WIMP,也沒有發現任何新的粒子(除了很久之前就預測存在的希格斯玻色子)。暗物質謎題的解答仍然遙遙無期。

然而,關於可能產生原始黑洞的環境,我們現在知道得更多了。物理學家已經可以計算出宇宙誕生之初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如何演化出壓力和密度。伯恩斯表示,物理學界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取得了這些成果。利用這些信息,伯恩斯和馬德裡自治大學的胡安加西亞-伯利多(Juan García-Bellido)等理論物理學家,在過去幾年中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預測早期宇宙產生的黑洞可能不僅僅只有一種大小,而是有一系列不同的大小。

一開始,夸克和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這導致了壓力下降,並可能產生了一組原始的黑洞。隨著宇宙持續冷卻,π介子等粒子形成,造成另一次壓力驟降和可能的黑洞爆炸。

在這兩個時期之間,空間本身也在膨脹。最初的黑洞可以從自身周圍的視界吸入大約相當於太陽質量的物質。第二輪則可能吸入大約30倍太陽質量的物質,就像LIGO第一次探測到的奇怪物體一樣。「引力波拯救了我們,」加西亞-伯利多說道。

LIGO探測器的一個幹涉臂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

2016年,在LIGO團隊宣布了探測到第一個引力波後的幾周內,原始黑洞假說又復活了。但是第二年,阿里-海蒙德提出了他的觀點,認為原始黑洞會過於頻繁地碰撞,這給原始黑洞假說的支持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讓達齊克接受了挑戰。在哥斯大黎加的一次長假中,他對阿里-海蒙德的說法進行了仔細研究。阿里-海蒙德是通過方程進行分析的,但是當讓達齊克對同樣的問題進行數值模擬時,他發現了一個轉折。

原始黑洞確實會形成雙黑洞系統,但讓達齊克的結論是,在一個充滿黑洞的宇宙中,第三個黑洞通常會接近最初的一對黑洞,並與其中的一個黑洞交換位置。這一過程將一再重複。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從一對黑洞到另一對黑洞的變換會使雙黑洞系統的軌道幾乎變成圓形。這些成對黑洞的碰撞速度會非常慢。即使存在大量的原始黑洞,其合併也不會如此地頻繁。這就使整個假設仍然符合LIGO觀測到的合併率。

2020年6月,讓達齊克在網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回答了阿里-海蒙德等外界專家提出的問題。他說:「盡一切可能讓學術界相信,你不是在胡言亂語,這是非常重要的。」

他還預測,原始黑洞將位於暗星團中,後者的直徑大約相當於太陽和最近恆星之間的距離。每一個星團可能都包含了大約1000個擠在一起的黑洞。質量為30個太陽的巨型黑洞將位於中心;更普通的小一些的黑洞則填滿剩下的空間。這些星系團會潛伏在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存在的任何地方。就像星系中的恆星,或者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一樣,每個黑洞的軌道運動將阻止它吞噬另一個黑洞——除非發生一些不尋常的合併事件。

在第二篇論文中,讓達齊克精確計算了這些合併事件的罕見程度。他計算了LIGO觀測到的大黑洞和未觀測到的小黑洞(小黑洞會發出微弱而尖銳的信號,只有在離它很近的地方才能探測到)。「當然,當我一個接一個地得出合併率的正確數值時,我感到非常震驚,」讓達齊克說道。

原始黑洞假說的支持者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才能更具有說服力。大多數物理學家仍然相信,暗物質是由某種基本粒子構成的,而這種粒子極其難以探測。此外,如果LIGO探測到的黑洞來自普通恆星,那麼它們與我們預期的黑洞並沒有太大不同。「這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理論中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漏洞,」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羅德裡格斯(Carl Rodriguez)說,「一些LIGO光源有些奇怪的地方,但我們可以通過正常的恆星演化過程來解釋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哈佛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塞爾瑪?德?明克(Selma de Mink)則更為直言不諱,他說:「我認為天文學家對此可以一笑了之。」他曾提出恆星如何獨自形成LIGO所觀測到的大型雙黑洞系統的理論。

根據原始黑洞假說,發現一個亞太陽質量的黑洞應該是比較常見的,而且這種黑洞不能由恆星形成。如果這一觀點是正確的,那將會改變整個爭論。在未來的每一次觀測中,隨著LIGO靈敏度的提高,它最終要麼能發現這些小型的黑洞,要麼將對可能存在的黑洞數量設定嚴格的限制。「這個假說不同於弦理論,十年或三十年後,我們可能仍在討論弦理論是否正確,」伯恩斯說道。

與此同時,其他天體物理學家也在探索這個理論的不同方面。例如,也許對原始黑洞最強烈的限制來自微引力透鏡搜索。微引力透鏡是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發生在恆星級天體中的引力透鏡現象,對這些現象的調查同樣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天文學家通過這些調查監測明亮但遙遠的光源,等待暗物體從它們前方經過。長期以來的研究排除了均勻分布的小型黑洞存在的可能性。

但加西亞-伯利多表示,如果原始黑洞以一系列大小不同的質量存在,如果它們被壓縮成密集的大質量星團,那以上這些結果可能就沒有研究人員想像的那麼重要。接下來的觀測或許能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歐洲空間局最近同意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即將推出的羅曼太空望遠鏡(原名大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提供一項關鍵的額外功能,這將使它能夠進行突破性的微引力透鏡研究。

這項功能是在歐洲空間局科學主任岡瑟·哈辛格(Gunther Hasinger)的指令下推出的,他曾提出,原始黑洞可以解釋多個謎團。在哈辛格看來,這是個很吸引人的想法,因為沒有引入新的粒子或新的物理理論,而只是重新利用了舊元素。「我相信,也許有些懸而未決的謎題其實可以自己解決,只要你用不同的眼光看,」他說道。(任天)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新聞—科學網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我們的宇宙中分離出來。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為了研究原始黑洞,來自Kavli IPMU的粒子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文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從宇宙早期演化入手,尋找利於黑洞形成的條件。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坍塌  Evelyn Zhang • 2020-12-30 09:10:02 來源:前瞻網 E1552G0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   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我們知道,大恆星死亡的時候會產生黑洞。但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可能會誕生黑洞。根據宇宙規模的經驗法則可以想到,許多這樣隱藏起來的原初黑洞是由暗物質構成的。畢竟雖然科學家已經找了幾十年,但到現在也沒找到任何暗物質粒子。要是黑洞這個我們所需的配方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呢?「是的,這個想法很瘋狂。」
  • 暗世界:黑暗、黑夜、黑洞、暗物質及暗能量;
    三,黑洞。 「黑洞」也是黑體,人類無法看見它,絕對的「黑」。 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_科技湃...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暗物質與黑洞都不可見,是不是同種物質?天文學家:暗物質更可怕
    在天文學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兩個名詞,一個名為暗物質、另一個名為黑洞,這兩個詞一暗一黑,總是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暗物質與黑洞到底是什麼?它們究竟是不是一類物質?其實,暗物質更加可怕。其實暗物質與黑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那麼,為何它們總是給我們一些相似的錯覺呢?這是因為暗物質與黑洞有很多的相同點。
  • 震驚,科學家提出我們可能生活在「黑洞」中
    我們自己的宇宙對於局外人來說可能像黑洞。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理論,即由坍縮的宇宙構成的黑洞會產生暗物質,而我們自己的宇宙對於局外人來說可能像黑洞。物理學家提出各式各樣的理論,它是由尚未被發現的粒子組成的,它是由沸騰的血漿形成的,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但這項研究表明,這些奇異的原始黑洞可能解釋了科學家懷疑在宇宙某個地方的所有暗物質。儘管暗物質不會發出可檢測的光,但科學家知道它的存在是由於其對星系團和太空中其他輻射物體的引力作用。 基於這個學說,是由美國、日本、臺灣多地的科學家共同執行的一項科研項目。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儘管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的一個重要的候選者,但是大量的實驗觀測都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證據。相反地,它們賴以存在的理論參數空間正在被迅速壓縮。原初黑洞最早由霍金以及卡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
  • 宇宙中的神秘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屬於構成可見物體的任何已知物質。大量天文觀測發現,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牛頓引力的疑似違反現象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現代天文學通過天體運動、引力透鏡效應、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能存在於許多星系、星系團和宇宙中。它的質量遠遠大於宇宙中所有可見天體的總質量。
  • 原始黑洞或可證明「多元宇宙」理論
    據「phys.org」網站12月28日報導,在日本東京大學卡弗裡宇宙物理和數學研究所中(Kavli IPMU),一個由粒子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尋找「原始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簡稱PBH)時取得了理論及觀測等多方面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刊發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PBH在恆星和星系形成之前就已誕生於宇宙。
  • 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那暗物質是否也包含粒子呢?
    那暗物質呢?我們不能否認它存在的間接證據,如果存在,那它是否也包含粒子呢?問題曾經,我們認為暗物質由粒子組成,並試圖去找到它們,但是如果我們尋找錯了,該怎麼辦?如果把暗能量認為是空間本身組織中固有的能量,那麼「暗物質」是否也是空間本身的內部功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如何去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引力效應會受到「暗物質」的制約呢?
  • 人類未解之謎:黑洞到底是什麼?黑洞吸走的物質又去哪了呢?
    這個可能就是無限循環的,我們人類目前的技術為什麼看不到宇宙以外的物體因為我們所處的空間本身就在一個黑洞之內,我們地球發出的光線不足以飛出所處的黑洞的視界範圍!所以看不到更高級別的真像,目前觀測到的960億光年的範圍的宇宙背景,也許就是目前的黑洞所處的範圍,之外的空間,光學儀器已經無能為力了。
  • 黑洞的奇點與宇宙最原始的奇點相比,哪個更小?
    這其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也露出了它神秘的微笑。如果它願意,甚至可以將光都吞進肚中。既然它們都有奇點,那黑洞的奇點與宇宙最原始的奇點相比,哪個更小呢?宇宙大爆炸與黑洞的共同點138億年前,這個世界都被壓縮在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點中,它的內部滿是混沌,直到一場大爆炸的出現,才將萬物釋放出來,直至今日,宇宙依然在膨脹著。當然我們不知道宇宙是否會繼續無休止地擴張下去,還是會在某一天慢慢的停下來。
  • 研究表明,具有自毀性的暗物質或許正發出伽馬射線充斥天空
    這種宇宙中最高能的光線,是否指向宇宙中最難以解釋的物質?一項新的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天空中閃耀著無形的爆炸性伽馬射線(圖示中黃色及紅色部分),根據最新研究,這些射線中的一部分,或由暗物質產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且最強大的光線,能夠穿過天空而不為肉眼所見。
  • 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過時了嗎?
    另外,許多其他形式的物質,例如行星、恆星殘骸、失敗的恆星、氣體、塵埃、等離子,甚至黑洞都已被發現。我們正在順利地進行各種「宇宙普查」,在這裡我們可以將宇宙的所有物質和能量以及組成它的東西加起來。除了物質之外,我們還發現了少量反物質。在我們可見的宇宙中,沒有反物質構成的恆星或星系,但是有反物質射流從黑洞和中子星等高能自然引擎流走。
  • 射電波信號的奇怪變化或有助於揭開暗物質之謎
    這番話可能說得稀裡糊塗的,實際情況是這樣:一支由全球各地的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一組遙遠的射線波信號數據中發現了一系列奇怪的形狀。他們猜想,這些驟然減少的數據也許是因為某些神秘物體從光源前經過造成的,也許是黑洞或星團的核心部位。科學家認為,如果該假設無誤,他們也許找到了一條探測此類信號源的新途徑。而通過其它方法很難對這些質量巨大的信號源進行觀測。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仙女座星系恆星旋轉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高速旋轉下星系並沒有因離心力而土崩瓦解,經過分析得出肯定有其他物質提供萬有引力,然而這種物質是可能就是一種我們看不到的「暗物質」。暗物質的探索宏觀上猜想天文學家對於這種物質做出了很多猜想,早期從宏觀角度來進行猜想,這種物質可能是密度很高的暗星,比如黑洞、黑矮星、中子星、褐矮星等。
  • 最小暗物質團塊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真的存在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於是科學家將,這些未知因素歸結為暗物質,他們認為暗物質應該存在,而且影響宇宙的變數。朋友們喜歡科學知識,記得點擊加我粉絲和關注,我會給大家推出一系列的相關文章。自從有了暗物質的概念,科學家就開始試圖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他們找了很多的方法,可是直到如今,也沒有任何的直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