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2020-12-07 騰訊網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成群的小黑洞像雲一樣在太空中移動,這提供了一種更清晰的解釋。現在,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這些原初黑洞可能來自何處,以及天文學家如何發現其蹤跡的。

小黑洞從哪裡來?

黑洞是一個奇點,是一個充滿物質的空間中的無限密集點。當物質緊緊壓縮在一起,引力壓倒一切時,物質就會坍塌。它扭曲了時空,並被「事件視界」圍繞著,這是一個球形邊界區域,沒有光可以越過該邊界區域。

廣義相對論允許黑洞以任何規模存在。也就是如果你能夠用足夠大的力壓碎一隻螞蟻,它會像恆星一樣坍塌成一個黑洞;只是它會變得非常非常小。

大多數原初黑洞理論都假設這些物體具有像小行星一樣的質量,並且史瓦西半徑只有葡萄柚那麼大小。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喬伊·尼爾森(Joey Neilsen)表示,這是一個古怪的想法,仍然處於黑洞和暗物質物理學的邊緣。但是最近,隨著其他暗物質理論變得空洞,一些研究人員對原初黑洞概念進行了重新審視。

如果存在原初黑洞的話,那麼它們一定是非常古老的一種天體。這是因為在現代宇宙中,只有兩種方式能夠產生黑洞,一種是大質量的恆星超新星爆發,另外一種是多個大質量恆星或者天體發生碰撞合併成一個黑洞。

這是因為一般黑洞的質量非常大,遠遠超過整個太陽系的質量,所以通過上述的兩種方法,是無法形成葡萄柚大小的原初黑洞。

那麼如果原初黑洞真的存在的話,製作小黑洞需要一套其它的機制和材料。

這些成分將是「宇宙大爆炸的物質,是製造恆星和星系的物質」。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很短時間內,宇宙中的物質還未產生,到處都充斥著高溫高密度的粒子,這個時候,因為一些波動,則會導致宇宙中物質的分布並不是絕對均勻的。

如果在點A處密度更高,那麼重力就會吸引到點A處。這就導致當宇宙冷卻到物質能夠穩定形成的時候,宇宙中已經存在了大量的密度更高的點,這會使得這些高密度點會吸引其他物質向內聚集,坍塌形成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進而還能形成星系以及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所有的宇宙天體和結構。

而大多數原初黑洞理論都涉及早期宇宙中非常劇烈的波動,其強度要大於形成星系的波動。

在這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將那些劇烈的波動置於所謂的「宇宙暴脹」時期。在大爆炸之後的一萬億億分之一秒中,宇宙呈指數級增長。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迅速的早期擴張使時空具有當前的「平坦」形狀,它可能阻止了空間最終彎曲。

在11月20日發布到arXiv資料庫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在宇宙暴脹期間,可能會有一些時空劇烈會產生劇烈的扭曲,直到最終變平。但是,這些短暫的扭曲會在膨脹的宇宙中產生足夠大的波動,從而最終形成大量的地球質量的原初黑洞。

如何找到微小的黑洞

研究人員寫道,證明這一理論正確的最簡單方法是尋找在宇宙中迴蕩的「次級引力波」(SGW)。

這些次級引力波比普通黑洞所產生的引力波要弱得多,它們會從形成原初黑洞的相同擾動中消失。它們將是宇宙中微弱的振動,目前一般的引力波偵測器是無法偵測到這種振動。但是將來可能有兩種方法可以找到它們。

一種方法:脈衝星定時陣列。太空中充滿了旋轉的中子星,這些高速旋轉的中子星被稱為脈衝星,它們在旋轉時向地球發送能量脈衝。脈衝星就像是天空中精確,可預測的滴答時鐘,但它們的信號會因引力波而失真。在地球和脈衝星之間傳遞的次級引力波會使時空扭曲,從而使脈衝星的滴答聲以脈衝星定時陣列可以檢測到的方式提前或延遲到達。

但是,該計劃存在一個問題:脈衝星時序陣列將依賴於能夠精確檢測發射無線電波的脈衝星的天文射電望遠鏡,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種精度的望遠鏡。

除了缺乏高精度的天文射電望遠鏡外,目前的引力波探測器也無法達到測量所需的精度。引力波探測器被深埋在地下,通過測量長距離光傳播時間的變化來尋找時空的波動。但是其他影響(例如小地震,海浪拍打在遙遠的海岸上,甚至是兔子在頭頂跳來跳去)也會使信號模糊。歐洲航天局計劃在2034年發射雷射幹涉儀太空天線(LISA),這是一種靈敏度更高的空基引力波探測器,可避免這些陷阱。作者寫道,LISA應該能夠探測到這種原初黑洞發出的次級引力波。

相關焦點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儘管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的一個重要的候選者,但是大量的實驗觀測都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證據。相反地,它們賴以存在的理論參數空間正在被迅速壓縮。原初黑洞最早由霍金以及卡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我們知道,大恆星死亡的時候會產生黑洞。但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可能會誕生黑洞。根據宇宙規模的經驗法則可以想到,許多這樣隱藏起來的原初黑洞是由暗物質構成的。畢竟雖然科學家已經找了幾十年,但到現在也沒找到任何暗物質粒子。要是黑洞這個我們所需的配方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呢?「是的,這個想法很瘋狂。」
  • 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在整個宇宙中,原始黑洞可能會以不同的團塊聚集,相對較大的黑洞被小得多的黑洞包圍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過一個觀點:看不見的「原始」黑洞可能是隱藏的暗物質。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畢竟,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研究者仍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如果黑洞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情況又會如何?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新聞—科學網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我們的宇宙中分離出來。(圖片來源:Kavli IPMU) 這一系列研究由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研究可能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的宇宙早期就已經形成的黑洞。這些原始黑洞(PBHs)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負責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 宇宙中的神秘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屬於構成可見物體的任何已知物質。大量天文觀測發現,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牛頓引力的疑似違反現象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現代天文學通過天體運動、引力透鏡效應、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能存在於許多星系、星系團和宇宙中。它的質量遠遠大於宇宙中所有可見天體的總質量。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   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原始黑洞或可證明「多元宇宙」理論
    據「phys.org」網站12月28日報導,在日本東京大學卡弗裡宇宙物理和數學研究所中(Kavli IPMU),一個由粒子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尋找「原始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簡稱PBH)時取得了理論及觀測等多方面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刊發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PBH在恆星和星系形成之前就已誕生於宇宙。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_科技湃...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袁柳/中國科學報 2021-01-05 07:54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據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確認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幾乎每個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一些質量更小的黑洞則更多,那麼這些黑洞的前身是什麼模樣就成了科學家的研究焦點。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在宇宙誕生初期就產生的黑洞組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原初黑洞。而現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後一種觀點似乎與紅外波段以及X射線波段的宇宙學觀測結果相吻合,並且能夠解釋黑洞合併時的一系列現象。
  • 研究表明,具有自毀性的暗物質或許正發出伽馬射線充斥天空
    這種宇宙中最高能的光線,是否指向宇宙中最難以解釋的物質?一項新的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天空中閃耀著無形的爆炸性伽馬射線(圖示中黃色及紅色部分),根據最新研究,這些射線中的一部分,或由暗物質產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且最強大的光線,能夠穿過天空而不為肉眼所見。
  • 暗世界:黑暗、黑夜、黑洞、暗物質及暗能量;
    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1915年愛因斯坦根據相對論計算宇宙的密度,卻發現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失蹤」了,科學家將這種「失蹤」的物質叫「暗物質」。
  • 暗物質與黑洞都不可見,是不是同種物質?天文學家:暗物質更可怕
    在天文學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兩個名詞,一個名為暗物質、另一個名為黑洞,這兩個詞一暗一黑,總是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暗物質與黑洞到底是什麼?它們究竟是不是一類物質?其實,暗物質更加可怕。其實暗物質與黑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那麼,為何它們總是給我們一些相似的錯覺呢?這是因為暗物質與黑洞有很多的相同點。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一般認為,恆星末期無法產生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要麼比這高,要麼比這個低,具體原因請看我此前的文章(見文末連接)。因此這次合併的雙黑洞很可能在此前就經歷過另外一次合併,這可能意味著黑洞在宇宙中分布的密度比我們預計的高。另一方面,這次引力波也發現了光學對應體,這應該是首次確定的雙黑洞引力波光學對應體,上一次的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是來自於是雙中子星併合的。
  • 「九號行星」之謎: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原初黑洞
    該天體是一個假想中的外星世界,被稱作「九號行星」。它沿著一條極長的軌道圍繞太陽旋轉,在黑暗中引發了各式各樣的引力亂象。但隨著對九號行星的搜索一天天過去、科學家依然沒能一瞥它的真容,有些研究人員不禁對該天體的身份產生了懷疑。它會不會根本就不是一顆行星呢?會不會是一個原初黑洞?
  • 2020年,我們對黑洞有哪些新發現?
    黑洞的發現,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證明,在星系中心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有利於科學家了解星系甚至是宇宙的運行規則。  202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中三人中,有一名女性科學家,這是歷史上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為什麼138億年前的原初宇宙沒有直接坍縮成黑洞?
    根據哈勃定律可以逆推出,最初的宇宙十分緻密,溫度極高,空間極小,這就是現代宇宙學的大爆炸理論。據估計,宇宙的誕生時間可以追溯到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只有存能量,全部集中在奇點中。宇宙大爆炸之後,產生了大量的物質。早期宇宙非常小,所以密度極高。既然如此,為什麼緻密的早期宇宙沒有直接坍縮成黑洞呢?
  • 黑洞中心會不會是一個宇宙?不然黑洞吞噬的物質去哪裡了?
    導讀:作為宇宙中非常恐怖的天體,黑洞無時無刻不在吞噬著宇宙中的物質,然而黑洞卻並沒有因為吞噬了海量的物質而相應地增大。黑洞吞噬的物質究竟去了哪裡?難道真如一些人所說,黑洞是連接兩個不同宇宙的通道?有沒有可能黑洞本身就是一個宇宙?
  • 如果沒有暗物質宇宙將會怎樣?
    關於宇宙最令人費解和違背直覺的事實之一是,我們在地球上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所有「東西」只佔地球上所有「東西」的5%。構成我們身體、行星、太陽系和整個銀河系中所有正常物質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只佔宇宙物質的一小部分。即使在我們所探測到的其他東西——中微子、光、甚至黑洞——上做了預算,它也遺漏了95%的東西:暗物質(27%)和暗能量(68%)。
  • 神秘的「九號行星」 它可能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原初黑洞
    他們認為,這些奇特現象也許根本不是由一顆行星導致的,而有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該理論發表後引發了一定爭議。這類黑洞體積太小,因此不會對太陽系的其它區域造成威脅。但在太陽系的遙遠地帶,它造成的影響相當巨大。關於九號行星的存在,我們掌握的唯一證據便是它對海王星外天體的引力效應,而黑洞畢竟是宇宙中引力最強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