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
視頻結尾處
這位家長問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
到底誰辛苦?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
老師甚至直接點名批評
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家長群裡出現的問題
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
由於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理解。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還有一所學校,為了迎接檢查要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自願參加打掃。一位家長因為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還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掃教室還要去學校食堂幫忙打飯。
家長群是如何「變味」的?
原本家長群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但卻漸漸演變為「誇誇群」。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家長們開啟稱讚、感恩模式,群組內甚至會出現「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為。
老師的壓力同樣不小
不光家長抱怨,老師同樣對家長群有諸多不滿。有老師甚至感慨: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
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劉老師感覺自己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江西南昌市一所幼兒園的陳老師,每天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著孩子們拍攝短視頻。「從孩子進園到放學,從教室裡到教室外,我幾乎是跟蹤拍攝,一天要在家長群發至少10個短視頻,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情況。」
如何還原家長群「本來模樣」
為了避免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苦惱,不少地方的學校開始「自立規矩」。例如,班主任在群裡規定,群內只發學校公告和班級通知,絕不就個別學生情況在群裡做討論。
大連一幼兒園更為明確,直接在家長群中設立9條規定。其中明確了老師和家庭溝通的時間,並特別說明,切忌在群中發送奉承拍馬的內容。
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
家長群其實只是服務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之一,並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家長和學校雙方還是應該互相理解,教育永遠離不開兩者的緊密配合。
延伸閱讀:不滿家長群閒聊怒罵近4個小時,博士媽媽出口成髒懟出什麼真相?
2019年12月15日,一位博士媽媽火了。事情的緣由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群,某些家長閒聊喝酒,其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對方毫不示弱立馬回懟。據稱,雙方罵戰持續近4個小時,期間汙言穢語、人身攻擊頻現,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孰是孰非,網上爭議一片。有人力挺女博士,直呼「罵得好」,家長群裡閒扯淡、聊喝酒,不合時宜、太失分寸;有人則怒批這位媽媽拿博士學位擺架子,以「引進人才」「名校學歷」等炫耀,且言語過於粗俗。兩種觀點激烈交鋒、各執一端,令「家長群」再度成為話題焦點。
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廣泛應用,家長群成為學校與家長、家長與家長溝通的標配方式。學校發布通知、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反饋訴求,都能實現即時互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日益活躍,「么蛾子」也與日俱增。炫富、曬娃、投票、打廣告等現象還只能算「常規操作」,如上述一般的家長互懟也不少見,乃至家長老師惡言相向的消息亦時有耳聞,虛榮、浮躁、暴戾之氣等潛滋暗長。
資料圖李嘉製圖
換言之,這次「博士媽媽」與「聊酒媽媽」的衝突,只是家長群「眾生相」的一種極端折射。我們固然可以代入自身的角色定位,為某一方的觀點站隊,但跳脫出來就會發現,它依然是一個如何在家長群文明發言的問題。
必須看到,因搭建多人共享社交平臺而備受推崇的微信群、QQ群,如今早已超越幾個私交好友的「密室交談」,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個公共輿論場所。這決定著,一方面,大家的年齡、經歷、個性、職業狀況和生存狀態各不相同,彼此間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都會有差異,矛盾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也更加提醒參與其中的人,就像在其他公共場所行為處事一般,也要注意行為邊界,以不妨礙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為前提。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給孩子以良好的示範,無疑「家長群」是一個試驗田。與此同時,當家長群的公共性愈發突出,為其套上「金箍」刻不容緩,建立良性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據悉,目前不少中小學幼兒園紛紛頒布規定,如上海靜安教育局發布《靜安區中小學班級微信群建設公約》,青海西寧城西教育局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等。營造良好的聊天環境,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必須儘快學會自我約束,嚴格遵守一定之規。杜絕更多「辣眼睛」,清除許多「髒言語」,孩子們才能在家校共建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