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旅行文學,中國為什麼這麼少

2021-01-15 草民觀點

旅行作家保羅·索魯曾經說:「最好的旅行書裡,每一頁激動人心的文字都暗藏著『孤獨』一詞,它像水印般若隱若現而又不可消除。」

最有名的那本旅行指南叫做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在宇宙無盡空虛的黑暗裡,地球從來不是主角,它孤獨地圍繞著太陽系旋轉,而太陽系甚至也不在銀河系的中心,它離銀河系的中心距離約為兩萬六千光年。

人時常錯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或者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唯一面貌或者本來面貌。但如果我們真的用Lonely Planet那樣的眼光去審視自我的生活,去踏入另一個不熟悉的世界,我們才在孤獨之中發現世界的浩瀚與多樣。

2020年,疫情襲來,旅行突然變得奢侈。一張機票就能夠橫跨大洲、海洋建立起的聯結似乎成了舊夢,外部世界突然變得可怕且可憎——疫情如同海水,把人重新變回了孤島。

也正是在這段隔絕的日子裡,我們才發現旅行的重要性,才注意到那些在旅行中、在異域的生活過的旅人們,於孤獨之中寫下的文字和觀察如此珍貴——我們不能直接踏上異域的土地,但是文字可以。

郭建龍曾在中亞、南亞和非洲徒步旅行,並且寫出了《穿越百年中東》《穿越非洲兩百年》《印度,漂浮的次大陸》等遊記,他總是滿懷好奇心、不畏艱難地深入一個地區,他的旅行不是為了放在社交網絡,而是懷著好奇和敬意去接觸新鮮的文明。

今天,我們看看他眼中的旅行書寫。

作者 | 郭建龍

編輯 | 程遲

我是一個為了好奇心而活著的人。

在旅行中,我利用一切機會與人們交流,既有各地大學機構的教授、學生,也有代表了政治秩序的警察、軍人和參加選舉的官員,以及境遇各個不同的商人、教師、職員、打工者,還包括了戰亂地區想去參加極端組織的青年人,以及各種各樣的難民、偷渡客和倖存者。

我將每一個地區人民的遭遇集合起來,作為對當地政治、文化、歷史和經濟的考察,寫成書籍,將所得所思與大家分享。我的下一步應該是去南美,或者專門針對在海外闖蕩的中國人進行一番考察。我在2020年本應該繼續在海外闖蕩,但變化卻突然而來,打亂了我的節奏......

旅行,去認識世界

2020年的疫情讓世界進入了近百年間最封閉的一年,也讓海外旅行暫時成了禁區。但是,不時出現的國際新聞,仍然讓我牽掛著遠方曾經遇到的人們。

比如,當去年年中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大爆炸時,我會立刻意識到,6年前我在貝魯特所住的旅館可能已經不存在了。那個小旅館就在港口的旁邊,距離發生爆炸的碼頭直線距離只有兩三百米而已。通過網絡上流傳的照片,我能夠認出那條街區,甚至看到那棟已經被毀壞的樓,但當我試圖去了解我見過的人是否安好時,卻得不到答案。

發生爆炸後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 圖/維基百科

到了11月,衣索比亞政府軍再次與提格雷的地方武裝發生了衝突,政府軍炮轟了提格雷的首府梅克勒,我突然想到,我的書《穿越百年中東》有一部分章節就是在梅克勒的一家小旅館裡寫出來的。

我甚至忘了那個旅館的名字,卻記得在那兒有一位美麗的女孩子,她夢想著去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讀書。但是,她的夢想到底實現了沒有?當戰亂再次籠罩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時,她在梅克勒的家人到底怎樣了?依然沒有答案。

如果不限於去年,那麼還有更多的人和事讓我牽掛。

2016年,我在喀布爾遭遇了人生最危險的劫難,最後雖然人沒有被綁走,但頭上、胳膊上都被砍傷,身上所有的錢、設備和證件也被搶得一點不剩。但更讓我想不到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戰亂之地依然是有秩序的,阿米裡探長竟然能夠幫我找回所有的證件和設備(只有美元沒有找回),讓我不用回國補辦證件,得以繼續我的旅程。

坦贊鐵路的一個小站。圖/作者提供

兩年前,我還可以聯繫上這位探長,可是現在我已經聯繫不上他了,他又是否安好?

當馬裡、布吉納法索等西非國家不時又爆出來恐怖襲擊時,我立刻想到了在那裡遇到的人們,比如曾經在我得瘧疾時幫助過我的一位商人馬依噶,他即便面對著戰爭和國家分裂,遭遇過兩次劫匪,卻依然帶著樂天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同情。

我遇到過的難民、偷渡客朋友是否回到了家鄉,或者找到了謀生手段?我見到的大學生是否實現了去歐洲讀書的理想?那位想要去參加ISIS的青年還活著嗎?等等,太多的問題都不再有答案。

旅行使人惆悵,因為可以見識真實的世界,而當世界變得真實時,它可能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愛。

以非洲為例,對於普通人,非洲往往意味著壯觀的沙漠和離奇的動物,但非洲的主體——人,卻往往被忽略了。只有去過、看過,才知道那兒的大部分國家依然貧窮,需要世界幫助的同時,他們也在自救,尋求自我發展,只是由於之前殖民時代留下的羈絆太多,想要發展依然困難重重。

非洲的壯觀沙漠景象,經風化作用形成的巖石山嶺。 圖/維基百科

也正因為旅行的沉重感,當遭遇了新冠襲擊之後,人們首先嘲笑的,就是那些在疫情期間恰好流落異鄉的旅人。

然而,這些嘲笑別人的人可能不會理解,旅行除了疲憊,也可以給人希望。事實上,旅行是真正擺脫固步自封的手段。

一旦青年們走出了國門,他們會看到,即便再貧窮的地方,當地人的社會也有不少可取之處,比如穆斯林社會的誠信和心口相符、東南亞社會人們之間的信任感、非洲和印度人的熱情。

只有理解了世界的複雜性,才會拋開黑白二分的世界觀,去追求事物背後的來龍去脈。比如,只有聽到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雙方人民的訴說,才能理解卡拉巴赫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現象,而是歷史、民族、宗教等問題糾纏在一起,將雙方都變成了受害者。

旅行見證文明

那些喜歡的旅行的人們,也往往在經歷了世界的壯闊和深邃之後,轉型成為學者、政治家、外交家、人類學家、動植物學家等等。

在很長時間內,世界上最好的博物學家也是極為優秀的旅行家。其中最成功的是德國的亞歷山大馮洪堡,這位出生於1769年的博物學家在生物學、地質學等多個方面都有極深的造詣,並踏遍了南北美洲的大部分領土。

發現了進化現象的達爾文也是一位博物學家,他跟隨小獵犬號的旅行就是一種遠遊、考察和發現的過程。與達爾文齊名的華萊士也曾經花了大量的時間考察太平洋的島嶼。

從左到右分別為亞歷山大馮洪堡、達爾文、華萊士。

當明清時期的中國人逐漸走向封閉的時候,歐洲人卻將好奇心發揮到了極致,海外的經歷也成了政治家重大的財富。比如,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成為政治家之前,就曾經在印度、阿富汗、南非等地生活過,甚至在英國與布爾人的戰爭中成為俘虜。

即便到了今天,這樣的習慣依然保留著。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時期的外交大臣斯圖爾特,就曾經在阿富汗戰爭結束不久,就以純粹旅行者的身份前往阿富汗進行了徒步穿越,這本來是年輕人的撒潑冒險,卻足以影響他的世界觀,並可能間接造就了一位外交大臣。

小獵犬號。圖/維基百科

與中國不同,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學者和政治家都有過海外打工或者闖蕩的經歷。最近幾年華文世界非常著名的寫中國系列的彼得·海斯勒,也曾經以志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並最終成為著名記者。

在歐美世界,旅行文學也已經成熟,完成了職業化,不去說那些專門以旅行文學打江山的人如保羅·索魯,就連嚴肅文學的海明威,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去往非洲和歐洲的背包客而已。

英國作家奈保爾以異域小說出名,但他的印度遊記同樣深入人心,他的小說素材也是在異鄉生活時獲得的。可以說,不管是約瑟夫·康拉德、格雷厄姆·格林,還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多麗絲·萊辛,如果沒有異域和旅行,就沒有他們的文學道路。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遺留下旅行文學作品的朝代,也往往都是那些外向型的、更加具有胸襟的朝代。

事實上,中國在旅行文學史上的地位一點也不低,以至於歷史學家研究中亞、印度、東南亞等地的歷史時,往往需要藉助中國古典作品,才能窺得一鱗半爪。

當我在柬埔寨旅行時,最好的旅行讀物不是各種現代的旅行指南,而是來自一位700多年前的元朝人周達觀。

作為一名使者,周達觀詳細地記錄了吳哥(當時叫真臘)的地貌、建築和風俗,竟然與現代人們所見的幾乎一模一樣。在他的敘述中,我們能夠看到巨大的吳哥窟,以及龐大的吳哥城,我們也知道,在當時的吳哥,就存在著一個中國人群體,表明我們的祖先並非一直是固步自封的。

吳哥窟。圖/維基百科

日後,隨著法國人亨利·穆奧和英國人安娜·裡奧諾文斯再次發現吳哥,驚奇的歐洲人甚至將之當成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和羅馬的圖拉真東徵時期建造的遺址,因為他們不相信這是由東方人建造的。可是,由於周達觀的記錄如此詳盡,才讓人們確認,在東方也擁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石頭建築。

在元代時,中國旅行者的足跡也並不比歐洲的同時代人差。雖然歐洲的傳教士們曾經跟隨著蒙古人來到了哈拉和林和大都,而年幼的馬可·波羅更是成為時代傳奇。但是,中國人也曾跟隨著蒙古人的擴張走遍了已知世界。

比馬可·波羅還早的時候,中國著名的大臣耶律楚材和道士丘處機都曾經前往外蒙古和中亞地區,見證了蒙古人對中亞的徵服。

更加神奇的是生活在漢地的馬可斯(一位蒙古族人)曾經從中國前往敘利亞,並成為全世界景教的教主,而另一個來自漢地的人巴瑣瑪(可能是維吾爾人或者汪古人)則在伊利汗國蒙古人大汗阿魯渾的派遣下,前往西歐地區出使,成了最早前往西歐的中國人。

馬可·波羅在回程時選擇了海路,這條路對於中國人也早已開放,旅行家汪大淵就記載了這樣的行程,並讓現代的人們知道,在世界旅行的大潮中,除了伊本·白圖泰和馬可·波羅這樣的外來者,中國人也是必不可少的。

馬可波羅畫像。 圖/維基百科

這些人的記錄,無不表明了當年一個世界帝國的繁榮昌盛。而在更早之前,不管是唐代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國人的記錄都成了流傳下來的對印度最詳盡的記載。

唐代的玄奘和義淨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印度的記錄,還包括了中亞的內陸和東南亞的海洋,杜環更是成了遠達非洲的第一個中國人,並告訴人們,即便在遙遠的伊拉克境內(當時的阿拉伯首都庫法),也已經有了一個中國的工匠和商人群體存在。

東晉時期的法顯、北魏時期的宋雲和惠生,他們所經過的道路,即便到了千年之後依然不變,在我經過巴基斯坦北方時,所看到的景象與當年法顯見到的,幾乎毫無區別。

法顯在阿育王宮殿。圖/維基百科

法顯的記錄還給了我們一幅跟現代旅行者類似的圖景:法顯的同伴們並非一起上路的,他們只是在路上遇見,並向著同樣的目的地前行,在路上,他們有歡樂有爭吵,一會兒分開,一會兒又相遇,有的人提前回來,有的人死在了路上,最後剩下少數人到達了印度。

現代的背包客同樣在路上聚聚散散,無數次相遇,又無數次懷念。看到這樣的文字,才能明白數千年來的人性是沒有變化的。

中國旅行文學的再起步

當中國人驕傲地談論著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慈恩傳》時,卻又忽略了另一個事實。雖然玄奘代表了中國海外旅行的高峰,但也恰好在玄奘的同時代,中國人卻突然落後了。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對比:

公元622年,也是玄奘西行之前五年,穆斯林的先知默罕穆德剛剛逃離了故鄉麥加去往麥地那,這時的伊斯蘭教還未出現於世界。八年後,玄奘到達那爛陀寺的同一年,從麥地那出發的默罕穆德又徵服了故鄉麥加,隨後,伊斯蘭教擴張之迅速,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公元632年默罕穆德死亡,短短的三年後,阿拉伯半島已經統一在伊斯蘭的旗幟之下。又過了八年(640年),阿拉伯人已經完成了對敘利亞的徵服,而此時,玄奘仍然在印度,正準備和戒日王的第一次會晤。

紅海日出。圖/作者提供

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徵服了波斯。此刻,玄奘已經歸國,他的名著《大唐西域記》剛剛完成了五年。

也就是說,在玄奘出發之前,在西方世界還沒有伊斯蘭教的影子,到玄奘歸國不久,西方已經出現了一個橫跨亞非的龐大帝國,從北非經過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直達伊朗、阿富汗。

《大唐西域記》書影。圖/維基百科

唐朝已經是中國最外向的王朝,然而,在出了玄奘和義淨等僧人之後,對於世界的考察就慢慢中止了,旅行者變得越來越沉默,到了安史之亂後,隨著路途的中斷更是慢慢絕跡。

反而是阿拉伯人接過了漫遊的旗幟,從此開展了對東西方的大規模徵服和考察,阿拉伯的旅行者和商人遍布世界,甚至在安史之亂時期在廣州掀起了叛亂。

唐代繁華街景。圖/《長安十二時辰》

對於世界旅行文學而言,從此中心不再在中國,而是進入了阿拉伯時段,阿拉伯的地理、天文和數學知識也進入了爆發時期。

不管是阿拉伯人的探索,還是後來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與這些成就比起來,中國對於世界的考察雖然有過高潮,但依舊有局限。

若要深究,可能因為不管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旅行都是少數人的活動,只有極少的僧侶、商人和使臣能夠前往。他們的書籍雖然傳下來一部分,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那些異域世界都顯得過於遙遠了,不在他們關注的範圍內。

即便到了清代,對於異域的想像依然是《西遊記》和《鏡花緣》式的,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奇思妙想。文人們沉浸在白骨精和雙面國的遊戲文字之中,對於真實的世界不感興趣。在這樣的氛圍下,中國的旅行文學一直作為一種邊緣化的文體存在。

《西遊記》早期版本。圖/維基百科

即便在清末和民國時代出現了徐志摩、蕭乾這樣一批寫出了海外報導的人,但因為國內的政治情勢,海外旅行再次成為了不可能。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重新起步時,中國人對於海外的陌生感已經直逼1840年。

幸運的是,在短短的40年裡,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海外的認知也在迅速提升。特別是對歐美日等發展中國家的認知,甚至可以說,中國知識界對美國的了解,已經不比美國知識界對中國的了解差。作為了解世界窗口的旅行文學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比如以探索美國憲政制度聞名的林達,以及在中東地區擔任記者的唐師曾。

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曾經是一代年輕人的記憶。圖/《歷史深處的憂慮》

但是,旅行文學依然只是一個很小的門類,特別到了現在,隨著背包客的興盛,本應出現更多的好作品,但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都是最淺薄吃喝玩樂流水帳,缺乏有深度的作品。加之今年新冠的影響,出國旅行已經不再時髦,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話題。

而市面上的文藝青年們所看的旅行文學,依然只是臺灣的背包客三毛寫於幾十年前的遊記。

到目前為止,旅行文學依然只是一個只有少數人參與的遊戲,如果將簡單的吃喝玩樂型排除在外,剩下的恐怕一隻手就可以數得過來。

最近幾年,市面上出現了更有深度的旅行文學作品,在小說方面,有鄭辰所寫的《羅摩橋》,而在遊記上,能夠數得出的,就只有去年劉子超描寫中亞的作品《失落的衛星》了。

旅行文學的邊緣地位,與中國現代的經濟地位顯得極不相稱,那些充滿了好奇心去觀察世界的人還是太少。當我們在經濟上與世界不再只是簡單的貿易關係,向外看,去了解世界,遲早會變成一種硬需求。

我希望,世界旅行不僅是一種可有可無、甚至受到嘲笑的行為,而是變成一種走向文明的敲門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川藏線旅行的熱度這麼多年來沒有衰減?
    時間已經來到了2021年,距離《中國國家地理》將318國道成都至拉薩段評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已經過去了十五年。這十五年來,川藏線旅行牢牢佔據了國內公路/戶外旅行的榜首位置,從未旁落。
  • 斯巴魯的性能真的比寶馬好嗎?為什麼買的人這麼少?車主快看看!
    斯巴魯的性能真的比寶馬好嗎?為什麼買的人這麼少?車主快看看!這牌子的車,國人最初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當年京港拉力賽555車隊的那輛藍色WRX,當年簡直太屌了,就算放在現在也是屌車一枚。當年賣得好的原因:剛剛正式進入中國,很多車迷可算能買到這牌子的車了。當時30-40萬價位的車選擇沒有現在這麼多,類似X3之類的車當時還要麼沒有國產,要麼價格也很貴,性能也不見得比斯巴魯好,加上非誠勿擾裡的宣傳,於是銷量馬上井噴爆發。
  • 你為什麼要去旅行?
    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去旅行?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旅行並沒有普遍的意義,這個問題就如同你在問,你為什麼活著一樣。好像需要一個答案,又好像不必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答案必然都不相同。因為人生沒有普遍意義,所以很慶幸,我們能賦予它一個自己的意義。也很慶幸旅行沒有普遍意義,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想一個出來。
  • 一位日本作家的中國情緣與文學創作
    他曾兩度訪問中國,並與多位中國文人結交,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谷崎的中國情緣和交遊經歷也成為中日文壇的佳話。  因「文」成旅:幼時的中文素養與中國旅行  1886年,谷崎潤一郎生於日本東京,幼時的他並未顯現出出眾的寫作才華。進入大學後,谷崎受到波德萊爾、愛倫·坡和王爾德的影響,逐漸走向文學創作。他早期的漢學修養和對漢學的痴迷也對他的創作產生重要作用。
  • 咋講好中國故事?尼山國際講壇聚焦「文學與翻譯」
    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好翻譯。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翻譯問題成為共同面臨的難點和瓶頸。
  • 有一種旅行叫沙漠旅行,中國這4片沙漠值得一去,你準備好了嗎?
    有一種旅行叫沙漠旅行,中國這4片沙漠值得一去,你準備好了嗎?現在很多人旅行都會去一些熱門景點人們城市,但是也會有一些喜歡挑戰的,他們會選擇一些很少人會選擇的旅遊地方作為目的地,給自己來一場特別的旅行,今天就來看看這特別的沙漠旅行吧。
  • 唐家三少質問阿里文學:罵我可以忍 為何辱我亡妻
    唐家三少曬出群聊天記錄網易娛樂9月15日報導 日前,疑似某阿里文學群組聊天記錄曝光,聊天信息中包括不少關於唐家三少喪妻一事的討論。9月15日下午,唐家三少微博發文回應:「辱我、罵我我可以忍讓,但這二位辱我亡妻,我想問一句為什麼?事情過去幾天,也沒人找過我本人說明或道歉。」
  • 新時代網絡文學的中國書寫
    進入新時代後,網絡文學的現實影響力愈加凸顯:數以百萬計的新舊網絡作家、數以億計的讀者群、數以億萬字計的文本產出,網絡文學的重要性也隨之愈加突出。網絡文學已經逐漸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由之,新時代書寫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網絡文學大有可為。 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 版權、翻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還需「爬坡過坎」
    「世界上從未有過這麼多人閱讀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正在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海南省三亞舉行的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上,諸多受訪者都談到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為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提出看法。
  • 老師好》:時代千人一面,文學一人千面
    老師好》中的出彩表現為著力點出發,結合個人觀點與經驗,從「大學文學與語文課的區別以及學什麼」為你談談你所不知道的有趣文學;你不敢想的「詩歌的交際,人人可賦詩」;你頭疼的「網絡時代碎片化閱讀千人一面」缺乏思考;告訴你「一人千面的文學」才是破局的解藥,我們應試著學會重讀經典,讓文學伴我們同行。
  • 2020中國「網絡文學+」愛奇藝分論壇舉行 愛奇藝文學推動IP文影...
    第四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以「網映時代,文譜華章」為主題,以「價值引領、精品孵化、作家培育、融合發展」為重點,推動網絡文學精品創作、行業交流、產業發展等工作常態化、系統化、制度化。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蘇在開場致辭中表示,IP影視化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網絡文學在今年擔負著新使命、新任務,也面臨著新挑戰和新機遇。
  • 宋朝穿越指南1——穿越旅行,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宋朝?
    自2001年由黃易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尋秦記》播出之後,無論在影視螢屏還是在各大文學網站,歷史穿越題材的作品就成為一大熱門,廣受觀眾、讀者的追捧。如果時光旅行能夠變成現實,而穿越的年代又可以自由選則,那麼作為主體民族的一員,有哪些朝代會是你穿越的首選呢?不出意外的話,我想漢、唐將成為最大的熱門,畢竟那是華夏文明史上的高光時刻。但是,我勸你選擇宋朝,儘管屈辱,儘管文弱,卻是中國古代幸福門檻最低的時期。
  • 為什麼《魔戒》能給全世界,帶來這麼大的衝擊,包括中國奇幻文學
    《魔戒》所帶來的奇幻文學很多中國讀者因為《魔戒》電影,才熟知這部小說,隨後人們開始研究、模仿這部奇幻小說。《魔戒》這部電影上映之初就大獲熱捧,第一部於2001年12月在美國首映,先後包攬13項奧斯卡提名,到了2002年第二部在美國上映之後,國內媒體開始紛紛報導。等到2002年4月份登陸大陸院線之後,產生了大量的觀影人潮,人們紛紛用史詩、奇幻文學等概念來對其進行討論。
  • 為什麼宋瓷裡,方形器物這麼少?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宋瓷裡圓形的器物很常見,方形器物這麼少? 製作時,需要把陶泥碾壓成板狀,幹了之後,再按照需要的塊數和尺寸切好,按需求進行彎曲拼接,拼接時候要特別注意的力度控制,一不小心,器物就變形了。拼好之後,還要進行精細的修坯,製作過程非常辛苦。
  • 芙蓉李在中國少有人吃,卻被外國人買到光,網友:有這麼好吃?
    芙蓉李在中國少有人吃,卻被外國人買到光,網友:有這麼好吃?其實我們今天說的這種水果在中國其實是少有人吃的,因為人們不太喜歡吃這種水果。可是在這幾年,很多外國人來我們中國旅遊的時候,卻把這種水果買到斷貨脫銷了,可以說是非常的讓人驚訝了。
  • 《旅行青蛙中國之旅》烏龜吃什麼好
    《旅行青蛙中國之旅》烏龜吃什麼好 在旅行青蛙中國之旅手遊中烏龜吃什麼好呢?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一直在逆浪前行,但透過「面子」看「裡子」,總體來說,中國文學仍然是我們主動「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
  • 中國第二大河流,源頭少有人知,為何稱為是中國的母親河呢
    對中國的第2大江,發源地了解少的人為什麼說中國的母親河呢?凡是知道我們今天是中國人一員的人都親切地稱我們為炎黃子孫,這證明了划槳,而且是人類在竹子和竹子中起到的誘發作用,大家都是黃河的母親河,這是中華兒女感謝不盡的一條河,對中國的第2大江,發源地了解少的人為什麼說中國的母親河呢?
  • 上古英國文學與同時期的中國文學之簡單對比
    關於上古英國文學,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這麼多。大家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導圖記憶重點。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同時期,中國正經歷著哪些朝代,中國的文壇又是何種風景。上古英國文學時期始於450年,終於1066年。也就是始於中國的南北朝初期,南北朝是420年到589年。
  • 慢聊-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
    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文學現如今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學力量,其中起點、縱橫、17K等等這些文學網站的崛起,又有辰東、貓膩、唐家三少等等的作家,伴隨其高收入的現實,需要我們正視這股力量,下面摘取閱文集團總編輯寶劍鋒的一段話——關於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史大家好,我是寶劍鋒。一直以來,1998年蔡智恆在網絡上發表《第一次親密接觸》,被認為是網絡文學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