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疫情治理丨公共組織應對危機事件的障礙和對策

2020-11-26 澎湃新聞

在風險社會,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頻發。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浪潮的裹挾之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時的責任和作用越來越大。人們對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和效果有很高的期待。

然而現實中,公共組織在危機學習中問題重重,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公共管理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公共組織和私人組織在應對危機時的不同,指出公共組織的目標模糊,追求多元價值;公共組織環境更加複雜,目標更具政治化;公共組織受外界影響很大,很難按照理想的方式運營;公共組織科層化,強調規則和程序;公共組織條塊分割,組織協調困難。因此,危機的政治化、組織共享知識的形成、組織結構、危機領導力、公共組織問責、公共組織透明和信息溝通是公共組織學者關心的重點議題。

首先,危機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爆發出來,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利益攸關,個人和團體迅速動員起來,通過各種途徑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和意願。危機問題迅速政治化。儘管有研究表明政治化是影響組織學習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政治化對危機學習的影響如何還非常模糊。

危機問題的政治化,有好處也有壞處,

一方面,政治化給公共組織施加壓力,使得公共組織重視危機管理和從危機中吸取教訓。另一方面,各種利益群體通過譴責和重構等各種方式試圖影響公共組織實現自己利益。

這使得危機學習的場景更加複雜,危機的原因和產生的衝擊也越來越難以釐清。此外在政治壓力的迫使下,公共組織會採納迎合政治壓力的方案,而不是基於證據的科學方案。

第二,如何看待危機是和人的主觀感知相聯繫的。危機爆發以後,各種各樣的相關危機如何發生,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誰應該負責,什麼教訓應該吸取的各種解釋都會出現。危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強烈的混亂和無序感。在這個危機管理的過程中,如何突破個體理性和認知局限,對危機形成共識,形成一致性行動是公共組織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三,組織結構為危機學習的發生創造制度環境。組織的結構影響組織決策的程序。在面臨危機事件時,組織結構會影響組織如何對危機事件進行響應。正常時期,追求穩定、規則和效率的公共組織結構對危機響應是巨大問題。

危機時刻公共組織一定要有一系列的協議和組織安排,才可以應對危機帶來的衝擊。然而危機時刻的組織安排是對日常工作和行為常規的違反,而人的惰性和思維定勢,使得危機時刻的特殊的組織結構安排給組織運行帶來困難。

第四,不管是組織管理、危機管理還是公共管理,學者都高度強調危機時刻領導力的作用。公共組織領導者在危機時刻的作用更大,因為他們可以採用政府強制性手段,決定應該關注危機的什麼方面,採用什麼樣的幹預,誰可以參與危機管理。

公共部門領導者在危機時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經常導致公眾對領導力的期待不相符合。危機時刻公共部門領導者要做更複雜的權衡,考量採用政策幹預手段的經濟和政治成本。公共部門領導者儘管應該但事實上非常不願意在危機時刻充當領導者。危機時刻公共部門領導者很難強有力地從上到下給出直接的命令和幹預。由於被政治因素羈絆,公共部門領導者為了避責和免受譴責,並不會真正從危機中進行學習。

第五,公共組織處於一張複雜的問責網中。問責指公共組織需要回應外部利益相關人的要求,滿足利益相關人的期望。從內外部、強制力強弱,把公共組織問責分為法律問責、政治問責、科層問責。

問責對公共組織危機學習是雙刃劍,一方面問責會督促公共組織進行有效危機學習,另一方面,問責會使公共組織面臨被懲罰的危險,組織會採用各種策略去規避風險,而不是去學習和改進。組織應該發展出動態問責,使組織從滿足短期問責要求中解脫出來,讓組織聚焦長期組織學習,隨時監督外界和內部環境變化,提升組織的相應性和學習能力。

第六,信息的透明和有效溝通對組織學習和組織危機學習的重要性。組織學習是組織成員和組織的信息轉換,因此組織信息的透明和有效溝通非常重要。一個有效的組織學習系統需要具有學習文化,它的核心就是組織對組織成員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因此,透明是處理危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危機中,組織需要迅速對危機做響應,並誠實地向公眾匯報工作進展,以得到公眾的信任和支持。

組織也需要跨平臺向各利益相關人分享信息。組織要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掩蓋。

組織也要向自己的員工公開信息和要求員工誠實披露信息。一個有效的學習型組織一定是一個公開透明的組織。作為是用納稅人稅收的公共組織,公開透明是其基本價值,也是善治的重要標準。

(作者於文軒系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城市疫情治理」是《城市治理研究》的近期刊發的一期專刊。澎湃新聞經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授權,對部分論文重新編輯刊出,為應對疫情提供學術支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應對城市公共危機
    原標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應對城市公共危機   梧州市社科聯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國各個城市面對的一個重大公共危機
  • 社會組織可以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發揮哪些作用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社教研部教授 向春玲  當前,我們面對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這場危機事件是對我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驗。
  • 城市公共危機治理與公眾有效參與機制研究
    公眾參與是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內在要求公眾參與是應對城市公共危機的客觀要求。隨著後城鎮化時代的到來,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公共危機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僅靠政府力量已無法有效應對城市公共危機,這就需要社會組織、普通市民等主體充分參與其中。
  • 以科技支撐賦能公共危機治理
    以科學技術防範和應對公共危機,在中國治理史上具有深厚積澱公共危機及其治理本身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科學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公共危機通常是水旱災害、地震海嘯、流行疾病、核洩漏等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並與人們的認識盲區和知識空白相關的客觀現象。公共危機直接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生命財產安全,反映了外部環境在自然變化和社會轉型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 來論|城市軌道交通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軟性」方案
    >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為城市治理者帶來諸多治理挑戰和難題。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短期社會行為並對全球治理提出挑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趨勢分析,不能僅圍繞疫情本身進行,而要結合人類當前全球治理演化的歷史性趨勢和短期疫情危機反應共同考慮。
  • 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的特點及應對
    【摘要】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體制具有法制化和程序化、專門化和科學化、系統化和信息化的特點。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蔓延以來,日本政府依據《傳染病法》《檢疫法》及《新型病毒等對策特別措施法》,在內閣設立新冠病毒對策本部,制定應對措施,並按照現行公共衛生危機管理體制進行疫情防控。
  • 發揮法治專家治理優勢 服務抗疫阻擊戰決策
    此外,方世榮教授提出出臺《疫情防控公民守法指引》,加強普法教育的建議;董少平教授提出推動《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儘快出臺並修訂完善《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意見;錢葉芳教授提出禁止野生動物商業性人工繁殖的修法建議等,以此為防控疫情提供法治保障。「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
  • 從特大城市治理入手,防範社會風險危機
    從另一個方面看,因為中國城市的土地財政等因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而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和規劃的管控,使得基礎設施和各項社會服務水平也有較大的提升,環境汙染、公共衛生和治安等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
  • 追蹤丨國家衛健委回應世衛組織將中國疫情列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回應今日(31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建議對中國採取旅行和貿易限制。稱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已經採取最嚴格的防控措施,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效控制並最終戰勝疫情。
  • 2020菏澤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開班
    ,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的能力,11月26日至27日,由菏澤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菏澤市第三人民醫院(菏澤市精神病衛生中心)承辦的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技能培訓班舉行。   劉心華指出,2020年是國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關鍵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精神衛生機構依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平臺,利用心理專業優勢,積極進行疫情防控與心理危機幹預與心理援助工作
  •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突發公共事件與危機管理 ——從律師角度提供...
    2007年1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書評丨呂孝禮:《管理危機不確定性》
    同時擔任英文學術期刊Risk, Hazards & Crisis in Public Policy和中文期刊《風險災害危機研究》編委,以及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事、多個城市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等社會兼職。也是危機管理網「www.crisis119.org」創辦人及「中國應急管理50人論壇青年分論壇」及暑期學校聯合發起人。
  • 【超大城市治理④】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 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各國針對疫情所採取的封城封國和居家隔離等措施使內外經濟活動受到極大影響。要戰勝病毒的擴散,需要國家間的通力合作,而非互相嘲笑,妖魔化對方。如果疫情持續蔓延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爆發往往會引發全球範圍的政治危機,這將會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深重災難。
  • 世衛組織:新冠疫情預計持續時間較長 需長期應對措施
    新華社日內瓦8月1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8月1日宣布,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計疫情持續時間較長,需要有長期應對措施。距5月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過去3個月。
  • 疫情監測,當下公共衛生安全防控新趨勢
    疫情監測 自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轉型期間,各類重大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頻頻發生03年非典、甲型H1N1流感疫情、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等,在這些危機事件的救助中,我國政府逐漸意識到公共危機預警機制的重要性
  • 危機中的世界衛生組織:被邊緣化的全球抗疫合作③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全球衛生健康事件的信息監測、通報與評估,包括:(1)信息收集與監測,評估該疾病事件引起國際傳播和幹擾國際交通的可能性;(2)信息通報,各締約國應在評估該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後24小時內,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本國領土內發生的、有可能引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包括為了應對該事件所採取的任何衛生措施。
  • 創意中心舉辦線上活動「創意2030論壇—『疫情後的城市治理』」
    從公共衛生政策、城市規劃、現代科技應用、社區營造、環境保護到全球治理,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專業人士不斷更新應對措施,民間力量也積極參與。值此時間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創意中心」)於今年5月舉辦「創意2030論壇」線上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疫情後的城市治理」主題進行研討,以實現健康安全的可持續城市發展。創意2030論壇是創意中心年度重點活動,以創意可持續領域的熱點話題為年度主題,為參會的城市、商業領袖和創新者提供互動、分享案例、規劃未來聯合行動。
  • 寧大人獻智獻策,共戰新冠疫情
    截至3月2日,已提交諮詢報告120多篇,涉及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組織領導等方面,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諮詢,釐清「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和思路。中法聯合學院蘇勇軍副教授的研究成果《關於推進我市疫情防控與企業復工「兩手抓」「兩不誤」的對策建議》,系統梳理了國內外旅遊產業應對危機的經驗與教訓,結合寧波疫情發展與旅遊產業面臨的形勢,從政府、旅遊企業和行業組織3個層面有針對性地提出系列對策建議:●政府:扶持和管理;●旅遊企業:自救和自強;
  •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譚德塞稱其...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易歆):當地時間7月31號,世衛組織召開緊急委員會會議,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發展進行評估。在8月1號發表的會議聲明中,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認為,毫無疑問,當前的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同時強調應對疫情需要持續、長期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