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軍隊隨著三大戰役取得勝利,意氣風發,氣勢如虹,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揮師南下,號稱八百萬大軍國民黨軍隊主力,在我人民解放軍南北鉗形攻勢之中,一敗塗地,亂作一團,所謂的眾多兵團不堪一擊,大部起義,一部潰散。
解放軍佔領南京
隨後,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一舉橫渡長江天塹,直搗蔣家王朝的老巢——南京,迅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江南地區,國民黨軍隊莫不望風而逃。
在福建地區,第3野戰軍10兵團以勢如破竹之勢相繼取得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和漳州戰役的勝利,在解放了漳州和廈門之後,金門頓時就成為了一座孤島了。
金門島及烈嶼(小金門)大大小小13個島嶼還在國民黨軍隊佔領之下。
大金門東距廈門市10公裡,北距大陸9公裡,島長20公裡,寬14公裡,面積約150平方公裡,形狀像個啞鈴,東部多高山,西部多丘陵,北岸瓊林至後沙到西北角古寧頭一帶,都為黃白色沙質硬灘,礁石不多,確實是個理想大規模登陸的地點。
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
據守金門防務的為國民黨軍隊22兵團,司令官為李良榮;下轄第5軍由高吉人率領第5軍軍部和第200師守小金門。
第25軍由軍長沈向奎,轄40師、青年軍201師(師長鄭果)、廈門要塞炮營守金西地區;第45師、戰車營、青年軍201師炮兵營、118師一團守金東地區,兵力約17000人;合計守衛金門總兵力約為20000人。
不久,胡璉的第12兵團3個軍也移防到金門島,大大的加強了金門島的守衛力量。
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10兵團決定乘勝拿下金門,並將攻擊金門的作戰任務交給了28軍,並任命28軍代軍長兼參謀長的蕭鋒為前線總指揮,負責率部向金門進攻。
當時,第三野戰軍司令部對金門作戰計劃部署:一、船隻要充分準備;二、部署二個師進攻金門;三、加強炮火封鎖敵艦阻援兵與截逃。
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
1949年10月24日,28軍前線總指揮下達作戰命令:以6個團的兵力分兩個梯隊進攻大金門,2個團兵力奪取小金門。
一切部署完畢,第一梯隊於24日深夜出海。由於廈門一帶剛剛解放,船工對解放軍心存恐懼,害怕打仗,加上船隻多,攻擊前沒有進行演練過,再加上出海後,又遇到敵軍炮火和軍艦攔截,整個船隊一片混亂,不久與岸上指揮部失去聯繫,但登陸部隊仍然按作戰計劃奮力渡海。
解放軍攻擊金門的部隊
寧古頭戰鬥場景
隨後,部隊全部登陸成功,我軍還一舉攻佔古寧頭灘頭陣地。戰鬥打響後,這時,在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守島嶼的國民黨軍隊急紅了眼,不斷加強兵力援助。
此時,敵海軍的旗艦「太平號」也開往金門增援,包圍了我登陸部隊,切斷了我登陸部隊的後路。我3支登陸部隊在古寧頭會合後與敵激戰一天一夜,損失過半。
看到這個情形,我登陸部隊組織返航,但由於敵人在海岸邊設置了障礙物,船隻無法動彈,押船返航的解放軍指戰員只得下水推船,這時敵人的炮火又向船隊襲來,船工四處躲藏。
等找到船工後,潮水又已經退完。一些船隻雖已衝出障礙物,又遇到敵軍艦的攔截,而躲過敵軍艦攔截的船隻又誤入了敵軍艦的潛伏區,並被我方誤認為敵軍增援船隊,遭到我廈門一帶大炮的打擊而被擊沉,導致隨後增援的我軍後續無法渡海。
由於後續增援部隊無法跟進,9000多解放軍原本對陣2萬多國民黨殘軍,還是有機會扳回一局的。可關鍵時刻,情報也出現失誤。此時金門島上不僅有李良榮部,國軍悍將胡璉的大軍也來了支援,守軍頓時增加了幾倍。結果可想而知。
已經攻入金門島的我軍部隊,最後與7倍於己的敵人作戰,在後援無法到達的情況下,在敵人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的攻擊下,仍然苦戰三晝夜,大量的斃傷國民黨軍9500餘人,到26日夜間彈盡糧絕。
28軍前線指揮部考慮到取勝無望,要求部隊找船撤回大陸,並派出人員接應。然而,此時好不容易取得一次勝利的國民黨軍,似乎是越戰越勇,最後導致我軍登陸部隊共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等350人)除一部分被俘外,大部分犧牲。
在廈門這邊的我軍將士聽到251團團長劉天祥的最後報告和「新中國萬歲!」的呼喊後,紛紛衝向海灘,放聲大哭,輕重武器朝天齊射,這是何等悲壯!
解放戰爭以來,一次戰役我軍損失一個師的兵力,這在解放戰爭尚屬首次。
為此,幾天之後第3野戰軍10兵團在廈門老虎山洞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總結金門戰鬥。28軍代軍長兼參謀長的前線總指揮蕭鋒痛哭失聲,第一個站起來發言:「我對犯了極大的罪,請求兵團黨委和三野前委給我嚴厲的處分!」
此次金門戰鬥失利,老黑閱讀了不少這方面的資料,有人說此次進攻金門的部隊上下信心十足,都以為是去摘桃子,爭搶第一梯隊的名額,原定的是整建制一個師,而後來進攻金門島的部隊3個團來自3個師,互不歸屬,各自為戰;又沒有派師級首長隨船登島指揮,以致戰鬥發起後,不能協同一致,也是導致此次渡海作戰任務失敗的原因之一。
有人認為,搶佔灘頭陣地後,沒有去鞏固,只是一味地向縱深推進,被敵人包了餃子;船隻沒有及時返回,退潮後滯留在海灘上,被敵機軍艦炸毀,無法組織第二梯隊去支援擴大戰果;船工俱懷二心,福建船工多用重金買來,每船3兩黃金,每人3兩黃金,再加鴉片,即便如此,那些船工要麼藏匿不出,要麼故意陰謀破壞,無形中保全了金門這一重鎮。
戰役最激烈時,兵團從廈門重金募得一艘火輪,擬增援金門,但船主竟瘋也似地把船開上沙灘擱淺。上了船的船工也怕死得要命,接近金門海灘時,槍炮如煮,他們都嚇得龜縮船底艙不敢出。許多船都是由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致使有失。從而使得解放軍寡不敵眾被擊潰。
國軍金門戰役指揮官胡璉
解放軍以百勝之師進攻金門失利,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指揮混亂。加之,急於求成,驕傲輕敵,總認為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而引起的,蕭鋒承擔了大部分責任,但兵團司令葉飛也罪責難逃。
也有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敗是違反了粟裕司令員戰前「三不打」的指示:
一是沒有一次性運輸6個團兵力的船隻不打,但戰役發動時只有一次性運輸3個團的船隻;二是山東江蘇沿海的6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不到不打,但進攻金門時的船工是高價從福建當地徵招的,為了保命甚至不惜破壞船隻;三是金門島上敵人增兵不打,戰前都認為島上只有國軍第22兵團戰鬥力很差的2萬多人,其實此時胡璉第12兵團的近6萬人正在增援金門。
由於我軍勢如破竹百戰百勝,部分人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輕敵了,也是金門戰役失敗的原因之一,為日後解放海南島提供了經驗教訓。其實,老黑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才是真實的歷史,不但不會讓解放軍蒙羞,反而會讓大家明白勝利來之實屬不易!
金門戰役解放軍指揮員蕭鋒(左)
蕭鋒,原名蕭忠渭,江西泰和縣萬和鎮南溪村(今南坑村)人,他12歲入團,參加了萬安、泰和農民暴動,隨後動員泰和九棟十八蕭姓42名青少年,成立了泰和紫瑤山遊擊隊。
不久後隨毛澤東「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參加圍攻新城戰鬥,在攻打河西馬家洲靖衛團時,頭左額被手榴彈彈片擊中,傷愈後任泰和獨立營營長,後升任團長,配合主力紅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因作戰有功,受到中央領導的讚揚和接見。
在第五次反「圍剿」時因作戰勇敢,被授予三等紅星勳章(此勳章為紅軍時期最高獎章,按照當時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說法,這一枚勳章的獲得,可作免死一次。蕭鋒一生以此為榮),後任野戰直屬隊政委。
1934年,蕭鋒在保衛蘇維埃紅都瑞金的廣昌決戰和第五次反「圍剿」突圍中,隨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裡長徵,遵義會議後,蕭鋒紅1軍團1師3團政委。
長徵勝利後,他在延安「紅軍大學」第一期畢業,紅軍改編八路軍後擔任一一五師騎兵團政委。
蕭鋒將軍劇照
抗戰勝利後,蕭鋒先後擔任山東渤海軍區警六旅旅長、黨委書記兼二分區司令員,還奉命以渤海軍區警六旅「少將」身份,參加停戰談判。
隨後調任華東野戰軍11師師長,率部參加「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整編後,改任29師長,28軍副軍長、代軍長,先後參加了解放德州、三打鄒平。而後在華東、中原戰場上,參加了萊蕪、孟良崮、皖東、皖西、豫東、沙土集、濟南、淮海、渡江、上海和金夏等戰役,是陳毅、粟裕得心應手的「阻擊王牌」。
解放了福建東南沿海,在1949年7月,又受命指揮「金門戰役」。
金門島戰役之後, 作為「金門戰役」的前線總指揮,代軍長蕭鋒被調離28軍,職務連降四級,由準軍、副軍、正師一直到副師。
蕭鋒代軍長心情深重地對上級領導說:「金門戰鬥的失利,是領導判斷失誤,指揮也有失誤,是驕傲輕敵的結果,是違背了主席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指示,請求10兵團黨委、3 野前委給我應得的處分。」
全國解放後,蕭鋒曾任華東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第一、三坦克學校校長;1957年調任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蕭鋒撫養了「金門戰役」等戰役當中犧牲的戰友遺孤30 多人,並將他們培養成人,1981年在副兵團職任上離休,1991年2月3日清晨,蕭鋒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