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野講阿爾瓦的住宅時,曾這樣說:「(他)只是作為一個人,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陽光明媚的午後,該在一個什麼樣的房子裡吃下午茶?」
代表高級審美的「氛圍感美人」一夜之間被網絡廣為探討並重新定義了美的標準,而在私宅設計領域,家的「氛圍感」亦或「精神性」也在取代「網紅風」,成為設計師和業主共同追求的方向。
木卡工作室的新作正是這樣一套聚焦「氛圍感營造」的作品。業主喜歡土著文化和陶器的手工感,追求溫度與詩意,嚮往自然精神。從家的本質出發,設計師將這個家打造成一個服務於日常生活且可寄託居住者情感的氛圍空間。
當一名設計師在討論「氛圍感」時,他到底在設計什麼?一起從木卡工作室的作品和營造家的訪談中尋找答案吧!
《留》
「 希望這個家可以真正留住你與我的瞬間,留住存在於家中不管是過去當下還是未來的任意一個有生命力的物品,留住故事······」
—— 木卡工作室
項目戶行 2室
項目面積 71㎡
項目花費 40萬
項目位置 上海 嘉定
以下圖文均來自
好好住認證設計師@木卡工作室
戶 型圖
原始結構圖是一個比較常規的二室二廳戶型,面向南面的3間都是承重牆分割的形式,導致南面的空間可變性非常低,於是我們把可變通的思路往上走,儘量不阻礙南北視線上的通透感,於此同時在中間部分創造出趣味空間,打破廚房與北陽臺的傳統布局。
改造後的平面。
布局上將原來的書房與餐廚客廳打通,用矮牆來界定兩個不同屬性的空間,使得光線氣流在空間中四面八方的發散開,創造儘可能的流動空間及洄遊操作動線。軟性帘子拉上時,又是一個私密的大套間形式,主臥與衣帽書房直接產生溝通聯繫,在此基礎上又給空間增添了一道氛圍,甚至是層層疊進的趣味感。從廚房的U型操作臺,吧檯,餐桌,客廳 ,榻一直到窗臺,景觀視線一覽無餘,動線一氣呵成。
玄 關
玄關鞋架做了懸空的結構,給外出歸來的鞋劃分出了收納區,卡座的設計產生足夠的停留感,讓人放鬆穩定。
次臥的門與玄關處櫃體材質統一,為隱形門。
客 餐 廳
客廳的視線多層延伸處理,陽臺部分以退為進,沒有將窗臺全部納入客廳,利用造景與蜂巢簾透光的水平線處理相結合,將氛圍做到極致。
利用全屋天然黏土的材質與家具的溫潤木頭之間的默契組合,生出靜默的空間能量場,讓人不自覺的放鬆下來,時間的印記在牆面留下痕跡。
餐廳的矮牆既圍合出了格局動線,與此同時,作為絕佳的背景板,細到襯出每日餐品的不同,亦或是展示花藝隨四季更替變換,可變可塑的場景儀式感油然而生。
利用矮牆分割出微妙的空間關係。從背面看來,它打破了傳統走廊的概念,帶入功能性,女主在此梳妝的同時,與吧檯,客廳,餐廳,書房,臥室都可以產生對話交流。
從走廊看向客廳的電視背景牆,牆地頂材質相互呼應。
夏日某個午後的半晌,在變身為羅漢床的沙發上冥想或是喝茶,細品歲月的溫潤。
廚 房
廚房根據人體實際使用的便利度做了高低臺面的設計。
U型操作臺的模式,最大化利用了廚房的空間,吧檯的半開放架收納形式,增添了不少煙火氣。
在實際面臨的無數居住問題和矛盾時,不一定非要以對抗的策略去解決,何不允許這種真實的混雜存在?女主是一個器皿收藏愛好者,可以每天看到自己心愛的杯盤容器,也是一種幸福。
臥 室
在一張空白的畫布上,正因為「什麼都沒有」才會驅使著你想去畫上內容。臥室牆頂地材質貫通,整個頂部無主燈,藉助需要的氛圍燈光以及低矮的吊燈、檯燈來作補充照明,把衣櫃從主臥拿開,營造完全沉浸式的睡眠體驗。
臥室背景對木飾面進行了抽縫的處理,讓木材質在灰泥的包圍下有陰陽,序列的變化,活躍空間氛圍。靠窗臺的卡座與桌面做統一高度。
窗前的靜坐區向陽寬敞,結合柔性的圓紙燈,和諧融洽。
木頭,灰泥與藤編的材質,共同為這個空間譜寫自然質樸氛圍
書 房
蜂巢簾桌面與燈的水平線,讓不大的書桌在視線體驗感上得以延伸。
書房與衣帽洗衣房結合,功能實用與視覺美感並進,半透玻璃門與周圍材質產生對比,使得人在這個空間呆久了也不會覺得有狹小閉塞之感,往後通過走廊可窺見臥室的一角,因為書房可屬於公區也可屬於私區,不知不覺中,兩者又可產生微妙的聯繫。
在走道望向兩端,一面是溫婉的臥室,一面是靜謐的書房。
衛 生 間
入口的用木地板來定製鋪設移門,將二維地面與三維空間產生關聯,入門從客廳一眼望去是粘土與木頭材質的碰撞。
內部幹區與溼區材質做區分,配上黑色的五金,整體空間顯得更有層次和變化。
次 臥
在此刻想起扎哈的一句話「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強調一致的水平線條,把小空間也做整。
木飾面包裹的榻榻米體現了充分的秩序感,大體塊的序列同時也弱化了柜子本身收納的繁瑣。
被木頭包裹的空間,兼顧強大的收納功能。
營造家Q&A
營造家:新作的重點是「氛圍感營造」,作為一名設計師,你如何看待空間的「氛圍感」?
木卡工作室:金秋野講阿爾瓦的住宅時,曾這樣說過:(他)只是作為一個人,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陽光明媚的午後,該在一個什麼樣的房子裡吃下午茶?。
家本身的作用是隔離外界繁雜,居住者踏入家門的一瞬間,所見所感受到的材質觸感及氣味在特定光線下的組合形成的第一感即為這個空間的氛圍,接收這一切,往往只需要一眼的功夫,而這一眼便奠定了我們歸家的心情,是否真正緩解焦慮、沉下心境、釋放情緒?是否真正有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喝茶的場所?一個不被光線打擾的臥室?
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的這個案子著重於研究「氛圍感營造」,從家的本質出發,真正僅憑直覺去欣賞,靠自發的情感反應,為業主打造一個服務於日常生活且可寄託情感的氛圍空間。
營造家:為了營造這個家的「氛圍感」,你在新作中做了哪些嘗試?
木卡工作室:首先,在燈光設計上,我們減少了頂部射燈的數量以及瓦數,拒絕一味的追求無用的亮度、沒必要的布盞數量,在靠近人使用範圍用自然光和燈帶去做補充。
其次,在材質的選擇上,我們多選用有質感肌理的暖灰色代替之前的白色,與淺木色的組合,總體降低了屋內色彩的對比度,較以往的風格做出了變化。在二次濾光後,牆面肌理受漫反射影響下呈現的不同感官給了牆面二次生命力,與質樸木色的相互映襯下,在有限的施工工藝作用下,二者各司其職,在空間中都發揮出不容置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