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遊客在圖裡河邊摸魚。張瑋攝
    中新網呼倫貝爾8月8日電 題:內蒙古大興安嶺「革命老區」:伐木到護林的68年幸福感爆棚
    中新網記者 張瑋
    時隔3年,當魏志星再次踏上圖裡河這片土地的時候發現,家鄉變了。用他的話說:「變化是翻天覆地的。」
    「路平了、燈亮了、樹更多了,環境更美了。」8日,生長在林區且走出大嶺的魏志星如是對記者說。
    內蒙古大興安嶺是中國面積最大、集中連片、保存最好的重點國有林區。總面積逾3600平方公裡的圖裡河,森林覆蓋率達91.95%,是內蒙古大興安嶺首個開發建設的林區。
    
圖為秀美的圖裡河國家溼地公園。張瑋 攝
    從伐木到護林,這個歷經68年變革的林間「革命老區」依然幸福感爆棚。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項建設急需大量木材,1952年,內蒙古決定開發圖裡河原始林區。第一代務林人背上行囊,在鄂倫春獵民的引導下,翻山越嶺來到圖裡河林區,隨著「順山倒」的號子響起,全面拉開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的歷史序幕。
    那一年,何慶春輾轉從山東老家來到圖裡河西尼氣林場,當起了採伐工人。「那時候的幸福感來自我們伐的每一根木頭都源源不斷運到祖國各地。」如今,何慶春已91歲高齡,對當年的記憶依舊清晰。
    截止到2015年全面禁伐,圖裡河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1611萬立方米,各類林產工業產品200萬立方米。
    被譽為「林海之源、大嶺之根」的圖裡河用半個世紀見證了林區第一所學校、第一家醫院、第一張報紙、第一家制材廠等不計其數的「第一」的誕生,山嶺人逐漸過上現代生活。
    在土生土長的計程車司機李嚴看來,他的幸福感則來自圖裡河的「補丁路」終於變成「陽關大道」。
    1998年,為解決長期以來天然林資源過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中國政府啟動「天保工程」,林區人放下斧頭拿起鍬鎬。
    郭秀山是「林二代」,16歲就接過父親手中的油鋸。「天保工程」實施後,在一次植樹過程中,郭秀山無意中找到自己當年伐倒的第一棵樹的樹樁,便在旁邊栽下了一棵落葉松。20年來,郭秀山種了多少樹他已經記不清了,「但每種下一棵樹、養活一棵樹,幸福感就爆棚。」。
    
圖為林業人轉型開起酒廠。張瑋 攝
    圖裡河林業局官方數據顯示,「天保工程」實施至今,圖裡河實現天然林三增長,有林地面積從275551公頃增加到356234公頃,漲幅29.28%;有林地總蓄積從1417.50萬立方米增加到3618.53萬立方米,漲幅155.28%;森林覆蓋率從72.6%增長到91.95%,上升26.65%。
    綠色一直是圖裡河的底色。2011年,圖裡河獲批建設內蒙古圖裡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2017年順利通過試點驗收。
    圖裡河國家溼地公園幾乎涵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所有的溼地生態系統類型,地處亞太地區候鳥中線遷徙的重要通道上,是眾多遷徙候鳥的重要驛站。
    梁福進在圖裡河林業局工作,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名鳥類攝影家,常常自己背著相機穿梭於林間和溼地公園。他告訴記者,理論上林子裡應該有180餘種鳥類,目前他已經拍攝到了130餘種不同的鳥,並能準確辨認。
    「每發現一隻鳥兒,每聽到它們在枝頭吵吵鬧鬧,就知道生態在變好。」梁福進難掩愉悅地說,「我經常坐在河邊的石頭上聽鳥鳴,幸福啊!」
    記者在圖裡河國家溼地公園遇到三三兩兩的遊客結伴而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遊客大多是當地人。
    「我們現在的生活小康了,變身遊客再走進林間,還能在清澈的河裡摸魚,這是我們林業人最幸福的事兒。」遊客張鑫告訴記者。
    進入秋季,大興安嶺的氣候逐漸轉涼,氣溫適宜,土壤溼潤,正是開展補植補造的好時機。在圖裡河哈達林場42林班,姜立新和工友們開始拎著桶、扛著鎬,穿梭在大山之間。
    工友張玉金在前面用鎬刨開草皮,姜立新緊隨其後,單膝跪地,從桶內輕輕取出雲杉幼苗,細緻地栽植到張玉金挖好的土坑內。
    張玉金打趣道:「我們種樹都是『棵棵跪』。」
    如今的林區「革命老區」圖裡河已然進入後採伐時代,曾經的伐木工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不斷擦亮綠色生態這張閃亮名片,創造更多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