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冷戰時期曾造「太空戰艦」,裝23毫米機炮卻只從事偵察任務

2021-01-08 迷彩派軍評

假如說起太空戰艦,很多人都會想到美國和日本的廣大科幻題材電影和動漫,甚至很多人會認為人類首個太空戰艦將是美國人研製製造出來的。然而,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就將「太空戰艦」付諸實現,雖然此時僅僅是利用人在太空執行軍事偵察任務。1973年至1976年間,蘇聯共發射了3個「鑽石」空間站,分別為「禮炮2」、「禮炮3」和「禮炮5」,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甚至為「鑽石」計劃設計的「質子」大型運輸補給飛船,如今已經成為了國際空間站核心艙的基礎。

為「鑽石」計劃研製的「質子」運載火箭其改型仍在使用

1964年10月12日,蘇聯第52試驗設計局總設計師V·N·切洛梅相應蘇共中央的命令,提出要建造名為「鑽石」的新型地球軌道站複合體,這種重量為20噸的空間站將使用UR-500K「質子」號三級火箭來發射,由兩至三名軍官組成的成員組輪流到站上工作。「鑽石」空間站預計將飛行1至2年,在此期間航天員將進行試驗和「科學」活動,主要是使用光學設備和照相偵察設備收集地面情報。「鑽石」空間站將被首先發射,之後發射「聯盟」飛船搭載太空人進入空間站後才能完全啟動全部系統。

此時正值蘇聯航天計劃快速發展時期,「鑽石」並不是唯一的載人軍事航天項目。20世紀60年代末,還有至少三個類似項目也在同時進行,分別是:天頂設計局的「螺旋」小型太空梭攔截器;科茲洛夫的「星辰」項目,該項目使用改進型「聯盟」飛船執行快速反應偵察任務;科羅廖夫設計局的「聯盟VI」平臺,該平臺主要採用「聯盟」飛船改進等。

在今天可能有人會說偵察衛星要比這些用來偵察的載人空間站更加實際,可是在20世紀60年代,自動化偵察系統尚未達到成熟,再加上蘇聯已經在太空競賽中確立了遙遙領先的地位,並且在「東方」號上的試驗也表明由人在太空對地面軍事目標進行觀測有潛在的優越性。

可是到了1969年,由於經費短缺和內部政治矛盾等諸多原因,蘇聯軍方取消了除「鑽石」計劃外的所有項目,而且「鑽石」計劃的規模也被大大縮小了。不過由於美國在航天領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NASA正全力以赴為其發射第一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的發射最後準備工作時,蘇聯開始著急了。蘇聯認為一定要在「天空實驗室」之前將空間站射入軌道,並發布了備忘錄稱「美國『天空實驗室』軌道站的發射日期已定在1973年4月30日,因此務必採取一切措施,不得遲於1973年3月發射載人空間站」。然而,1973年2月3日,運載「鑽石」的「聯盟」火箭在地面測試時出現了故障,發射時間不得不延遲。直至1973年4月3日中午12點,第一個「鑽石」空間站「禮炮2」號才發射升空,飛行高度214.8KM至259公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入軌的載人軍事空間站。4月11日,「禮炮2」進入了261至296公裡的新軌道,地面控制人員立刻打開了其「瑪瑙1」照相偵察系統及ASA-34相機。可是,剛進入工作不久的「禮炮2」就出事了,4月14日中午12:30「禮炮2」飛出了地面站的無線電「視野」,4月15日在第188圈軌道上飛行時,地面人員認為它發生了故障。4月28日,蘇聯塔斯社宣布「禮炮2」在「檢驗了經過改進的各站載系統的設計並進行了太空試驗後,已經完成了其飛行計劃」。4月29日,與地面控制站拾取聯絡的不斷翻滾著墜入了紐幾內亞以東3000公裡處的太平洋赤道海域。

第一個「鑽石」空間站「禮炮2」的失敗,促使蘇聯政府制訂了新的計劃。可是,有些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尤其是「聯盟」貨運飛船。不過很快第二個「鑽石」空間站就成功發射了,1974年6月25日,「質子K」火箭將「禮炮3」成功送入了219公裡至270公裡的初始軌道。在隨後的幾天裡,地面控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軌道機動。7月3日,「聯盟14」飛船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送入太空,並進入了「禮炮3」,隨後他們開始了多種多樣的「科學」工作。兩周後的7月17日,航天員們將拍下來的膠捲和試驗結果裝入返回艙,於7月19日安全返回地面。1974年8月26日,搭載第二批成員組的「聯盟15」成功發射,進入了高度193.4公裡至於235.2的初始軌道。可是,他們卻在與「禮炮3」的兩次對接嘗試都失敗了,由於消耗了過多推進劑,他們不得不放棄任務。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禮炮3」進行了一項未具體說明的工作計劃。在此期間,它進行了幾次軌道機動,唯一被蘇聯方面提到的試驗只有確定彈道和氣動特性以及陰曆和力矩對太陽能電池陣位置變化的影響。直至1974年12月25日,蘇聯宣布「禮炮3」計劃即將終止。1975年1月24日,第二個「鑽石」空間站「禮炮3」接到地面指令在太平洋上空脫軌,進入大氣層並墜毀。後來由消息指出,「禮炮3」內部出了問題而脫離軌道。但人們對於「禮炮3」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

1976年6月22日,第三個「鑽石」空間站「禮炮5」成功發射,進入了相對標準的「軍用」軌道,其高度為260公裡至270公裡。7月6日,其第一個乘員組乘坐「聯盟21」成功升空。7月7日,「聯盟21」飛船與「禮炮5」成功對接,隨後開始了以照相偵察為主,其他科學實驗為輔的試驗。42天後的8月17日,「禮炮5」的警報器突然名叫起來,所有的燈光全部熄滅,一部分系統也完全停止。太空人們檢查發現,「禮炮5」的生命保障系統停止運行,空間站也拾取了姿態控制。不久之後,經過努力兩名太空人們成功將「禮炮5」恢復到了正常姿態。然而,其中一名太空人開始頭痛、失眠、噁心和食欲不振,緊接著另一名太空人也開始出現相同症狀。於是,地面決定讓乘員組立即返航。當「聯盟21」飛船在8月24日開始與「禮炮5」分離時,對接點上鎖栓未能打開,使得飛船始終與空間站連接,之後與地面的通信也中斷了。太空人們用了一堆方法,在「聯盟21」與「禮炮5」繞了地球整整一圈後才有一點鬆動。不過好在與地面通信後發出了一系列指令,兩者才終於分離。1976年10月14日,又發射了「聯盟23」飛船,成功進入了高度194公裡至249公裡的軌道,此次的乘員組攜帶了探測「禮炮5」內空氣檢測和化合物探查的設備,以及防毒面具。此外,此次的乘員組中還有一名海軍軍官,顯然這是為了對美國艦船進行觀測。可是,「聯盟23」也出現了對接失敗的情況,由於耗費了過多推進劑,地面控制中心命令其返航。1977年2月7日,「聯盟24」飛船成功升空,進入了高度184至346公裡的軌道。此次乘員組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空間站內是否受到毒氣汙染」,並利用所儲備的供氣密過渡艙用的壓縮空氣來更新站內空氣。在對接時,「禮炮5」的對接系統又發生了故障,使得太空人不得不採用人工控制,2月8日才成功完成了對接。之後,經過檢查,表明空氣正常。於是,航天員們用了兩天時間重新激活了軌道站內的各個基本系統,還更換了機載計算機的部件,並進行了一系列照相偵察和「科學」實驗。2月25日,「聯盟24」脫離了空間站,並於當日著陸。在之後的幾個月,「禮炮5」以自動飛行方式繼續從事「科學研究」,直至到了1977年8月8日,「禮炮5」從太平洋上空脫軌,進入大氣層焚毀了。

CG重現的「鑽石」計劃「禮炮」空間站

「鑽石」計劃的「禮炮」系列空間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重約19噸,分別是11F74返回艙、11F75空間站本體、11F76信息回收艙。空間站本體是一個圓柱體,分為粗細兩個艙段,粗艙直接4.15米,細艙段直徑2.9米,重約15噸,長11.61米。粗艙段最引人注目的是「瑪瑙1」照相偵察系統,整個系統包括一臺最長達6.375米的大型可變焦距光學望遠鏡,用來對地球地面的木木進行觀測,據稱能夠識別1米的目標。「瑪瑙1」還有一個與望遠鏡一同使用的ASA-34R地形相機和SA-33R恆星相機,以供觀測使用。此外,「禮炮」系列空間站還有其他13臺光學設備,包括一臺0D-5光學取景器,航天員利用該儀器可讓空間站下方觀測的目標「定格」,觀察海上的特定目標,將他們記錄在膠捲上,然後在飛越地面通信站時候將信息傳輸下去;POU-11全景觀測儀,用於對地球表面進行大面積覆蓋;以及解析度100至120米的「伏爾加」紅外相機,探測自然災害的「琥珀P」紅外相機,AFA-M31S和KFK-100遙感相機,以及用於觀察空間站周圍情況的「隼1」潛望鏡。當然,既然「鑽石」計劃的「禮炮」系列空間站是作為軍事偵察站使用的,那麼它上面也會擁有武器。蘇聯人為其搭載了一門由圖-22轟炸機上使用的23毫米機炮改進型號,在測試時其以850米初速打了20發子彈,有效射程3000米,不過其射擊角度極其有限,也從未參與過實戰。蘇聯人認為這麼23毫米機炮並沒有進攻能力,於是將其命名為「盾1,航天員可利用瞄準具轉動空間站,以便23毫米機炮瞄準選定目標。

相關焦點

  • 真正的星際戰艦,蘇聯曾為空間站裝機炮,開啟太空軍事化之路
    R23火炮的基本規格為重量58.5千克,炮身長度約為1.5米,炮管的長度超過一米,寬度為17釐米,高度為16.5釐米,使用的彈藥為23×260毫米埋頭式炮彈,彈頭重量為157克,炮口的初速度為850米每秒,採用鏈式供彈。轟炸機在飛行的時候,R23機炮可以提供不錯的防禦火力,靠的就是高射速。
  • 二戰時期中國抗戰神器瑞士厄利孔20毫米高射機炮亞洲戰場的清道夫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的不務正業的高射炮系列,德國的20毫米2聯裝或者是四連聯裝的38型高射機炮最為著名,其強大的火力基本在東線戰場上就是蘇聯紅軍的噩夢,但該武器從研發到裝備部隊,德軍從來沒有想過在防空方面火力密集強悍外,在平射作戰時仍舊可以在局部形成壓制火力,因為當時除德軍88毫米54
  • 直-10為什麼裝23mm鏈式機炮?陸炮上機,受制於機體的最優解
    而在直-10的所有武器當中,其裝備的23mm鏈式機炮似乎一直是軍迷詬病的一點,畢竟比起米-28和阿帕奇的30mm炮,23mm確實是小了點。事實真是這樣嗎?第三個原因,在於我國的作戰需求與美俄都不一樣,這倆貨都研製於冷戰時期,天生就是給坦克開罐頭用的,機炮自然需要強調穿甲性能,為此付出了龐大的重量和備彈的代價,相比之下直-10研製的時代,我們真正假想的對手是對岸那位,那些老坦克用
  • 武直10武裝直升機的機炮威力不夠強大,23毫米機炮能否換成30毫米
    一直以來,有部分人認為我國武直10武裝直升機的機炮威力不夠強大,23毫米的機炮是否可以換成30毫米的機炮,就像目前美俄的主流武裝直升機安裝的都是30毫米機炮。首先看看美國的武裝直升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帕奇。
  • 「宇宙入侵者」 ——冷戰中的太空武器狂想
    ——這隻道出了部分真相,實際上在太空中,所有地球上的彈道學理論都不能原本套用。如果太空人真的像《異形2》的主角那樣使用普通步槍猛烈開火的話,不僅難以命中目標,他們自己也會被步槍的後坐力打到更高的軌道上去!於是乎,在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先後啟動了太空武器研發計劃,為未來的太空戰士們研製出一大批奇形怪狀的武器。
  • 美俄主流武直都用30毫米機炮,為何武直10不換30毫米機炮?
    將30毫米機炮更換成更小口徑的機炮/機槍的例子在解放軍三大軍種中例子都不罕見:在研製強-5時,原型機上的2門30毫米機炮便被更換成2門23毫米機炮;海軍在056上拆除了H/PJ-17 30毫米機炮;就連陸軍,也沒在武直-10上使用威力強大的30毫米機炮,而是選擇了23毫米機炮。
  • 蘇聯戰機的殺手鐧,世界射速最快加特林機炮,性能遠超美國貨
    我們都知道,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加特林機炮就是美國A10攻擊機上裝備的GAU8復仇者機炮,擁有7個30毫米的身管,是目前飛機上使用的威力最大的機炮。那麼一向以火力著稱的俄羅斯和蘇聯有沒有類似的同類武器呢?這就是蘇俄非常另類的內能源GSh-6-30加特林機炮。加特林武器早先起源於美國,是一種手搖式機槍,但是射速比之前的步槍快了不少。
  • 直10發動機升級了,渦軸9C很給力,為何不換裝30毫米機炮?
    直10為何不換裝30毫米機炮?直10自面世伊始,一直採用的是23毫米機炮,相比美軍阿帕奇,俄羅斯米28的30毫米機炮,威力自然是小一些,特別是在對付裝甲目標的能力上,一直受到外界的詬病。原先直10由於動力的限制,採用23毫米機炮,似乎是減重的不得已之舉,現在發動機功率上去了,為何還不見它換成威力更大的30毫米機炮呢?
  • 太空任務徽章:那些屬於蘇聯的時代烙印
    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 「東方一號」徽章 如果要追溯前蘇聯載人航天史的開山鼻祖,那可是非「東方一號」(俄語:Восток-1)莫屬了,這是東方計劃的首要任務,也是首個將人成功送入地球軌道的蘇聯載人航天計劃,而執行此次任務的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也順理成章地成為「
  • 蘇聯KS-23霰彈槍:機炮炮管變槍管,傻大黑粗風格的代表作
    當一名持有M1897霰彈槍的美軍跳入德軍戰壕後,只需要用霰彈槍向戰壕左右兩側各開一槍,就可以肅清整條戰壕,因此M1897也被稱為「塹壕槍」。由於發射大號霰彈,被M1897打中的德軍大都血肉橫飛,甚至有德軍指揮官反對美軍使用M1897這樣的事情發生,要挾美軍稱他們會處決所有使用M1897的美軍戰俘,不過美軍對此要求不予理睬。
  • 世界上射速最快的加特林機炮,來自蘇聯,性能比美國貨更優越
    加特林機炮其實也就是加特林機槍,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單純就只是作為機槍來使用的,後來到了50年代,美國對其進行了改造,將其運用到了小口徑的航炮以及防空炮上。美國的GAU-8/A復仇者機炮就是加特林機炮,它的威力、殺傷力、規模,包括重量,都在美國的武器庫裡排名前列。
  • 美國曾研發偵察「暗器」……
    冷戰時期 美軍「黑鳥」和U-2偵察機 經常對其他國家抵近偵察 甚至頻頻入侵別國領空 冷戰結束三十年 美國的這種惡習仍在延續 7月美偵察機67次現身南海 P-8A出現次數最多 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
  • 美國派「太空戰機」、日本建「宇宙戰隊」,連俄羅斯衛星也主動「學習」……太空裡的火藥味又重了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舉除了表明剛正式組建不久的美國天軍刷存在感的渴望,也必然引起俄羅斯等其它太空強國的警惕。大國彼此間在太空的「摩擦」恐怕只會更多,競爭只會更激烈。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開始肆虐之初,美國和俄羅斯就因為「俄方衛星被控跟蹤美秘密軍用衛星」一事打起了口水仗。
  • 美國派「太空戰機」、日本建「宇宙戰隊」,連俄羅斯衛星也主動...
    稍早前,美國X-37B空天飛機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開始執行其第六次在軌飛行任務。X-37B可謂美國天軍最為神秘的裝備之一,被全球許多專家懷疑為「太空戰機」的雛形。雖然美軍此前一直對這款裝備的任務三緘其口,保密程度極高,但此次罕見披露了其部分試驗任務。X-37B空天飛機這是美方為提振士氣嗎?或許吧。
  • 又一枚飛彈在太空爆炸,美軍立刻收到危險信號,這才是真正的對手
    圖為俄羅斯機載反衛星飛彈據悉,俄軍這次發射的是努多爾反衛星飛彈,這款性能先進的直升式款反衛星飛彈導在蘇聯時期就已經開始研發,能在發射後最短3分鐘內命中敵方衛星,而且其研發速度也十分驚人圖為美軍F15發射反衛星飛彈示意圖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俄羅斯第一次公開展示自己的太空軍力了,此前就有一顆俄軍衛星通過主動變更軌道,靠近了美國情報機構的一顆絕密偵察衛星,甚至最近時兩顆衛星之間的距離僅
  • 現代機炮中的王者:30毫米炮彈和手臂一樣粗
    【話說軍世】在戰機發展都噴氣機時代後,類似於二戰中那種,螺旋槳戰機帶著機炮漫天大戰「突突突」的場景逐漸消失,攻擊距離有限的機炮也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不過有幾款機炮依舊威力驚人,且戰績很高,其中就有美國的30毫米GAU-8機炮。
  • 056護衛艦30毫米機炮換機槍,是在自廢武功?此舉或另有深意
    現代各國海軍的戰艦上往往會裝備機炮作為防禦武器。機炮大多以動能或碎片爆炸物來達到殺傷對手的目的,密集陣等近防炮其實也可以被歸為機炮這一大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機炮就是軍艦上的主力防空武器。到了現在,機炮其實更多的也是被用作對付對手低空飛行的目標,如直升機、低空低速無人機等。
  • 戰艦少女火炮開發對照表 火力23炮開發公式是多少
    戰艦少女火炮開發公式是多少?德國雙聯裝380mm炮開發時間是多少?英國三聯裝16寸炮怎麼開發?在戰艦少女這款遊戲中船艦的武裝也是需要玩家們自己進行開發的。那麼開發火炮的公式是多少呢?火炮的開發時間要怎麼判斷呢?
  • 俄軍為何對57毫米榴彈發射器如此看重?強大實戰性能是關鍵因素
    畢竟,步戰車並不承擔重火力打擊任務,裝備中、大口徑火炮的也只有坦克及一些自行火炮。不過,戰鬥民族俄羅斯卻對中口徑機炮情有獨鍾。早在二戰時期,蘇聯陸軍就裝備了可以採用輪式拖拽的57毫米反坦克炮,甚至還將其安裝到了T-34坦克之上作為副武器。到了冷戰時期,蘇軍更是將57毫米機炮系列繼續發揚光大,包括ZSU-57-257毫米防空炮在內,幾乎各類裝甲載具都被安裝上了57毫米機炮。
  • 二戰兩大20毫米機炮,懟天懟地懟空氣,全世界都說好
    20毫米機炮在二戰時期被廣泛運用,即用於低空防禦,也用於地面反人員工事或者輕裝甲目標,整個二戰期間,幾個大戰區都有20毫米機炮的身影,幾乎所有部隊都對這些不同型號的機炮評價很高。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二戰時期兩大20毫米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