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在推理方面相當成功,同時兼具魔幻色彩。然而這各種奇幻情節設定的表象下,是一個關於演繹、推論和線索收集的故事內核。這一系列小說在推理方面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合情合理。在故事本身中,羅琳絲毫沒有欺騙讀者。所有線索都在哪兒擺著,等讀者去發現。如果你足夠細心,不看結尾你就會知道故事的一切。
一般來說,推理小說都是先提出問題,再給出答案。如果你太過著力於其中一方面,就會有出錯的風險。J·J·艾布拉姆斯因使用一種名為「神秘盒子」的敘事手法而聞名於世,這種敘事方法強調故事的神秘性。讓觀眾提問,但卻無止境延長給出答案的期限。此外,還有像《神探夏洛克》這樣的另一種方式,不給你自行推理的機會,只是告訴你「答案在這兒」。
而《哈利波特》系類基本平衡了問題和答案,然後用一種從一而終的方式來推進故事情節。但這只是一種方式,我們想知道的是羅琳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如何在書中隱藏線索,畢竟讀者會逐字逐句的讀你寫的東西
偶爾模糊化
剛開始,我的傾向是認為跟小說比起來,電影在隱藏線索方面有巨大的優勢。但是有時反過來也成立,如果沒有作者的敘述,小說中的一切都不存在。羅琳僅靠一些含義模糊的短語,就可以在小說中對讀者隱藏某些信息。用在電影裡,這是難以實現的手法,例如在第三部中,有一個秘密推論,盧平教授是狼人。針對這一點有一條線索就是:在博格特這種能變化出人們心中最大恐懼的幻形怪面對盧平時,他變成了一個月狀銀白色球體懸浮在半空中。讀小說要發現盧平害怕滿月這一點,比看電影時要費勁的多!
無聲犯罪
羅琳也經常減少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臺詞,以淡化他們的存在。在第二部中,金妮在湯姆瑞鬥的控制下,最終成為了打開秘書的人,但之前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她。因為她幾乎不說話,但小說中卻一直一直在告訴我們她的狀況「都不太好」。但這些都發生在同一個環境下,就是在陳述每個人如何處理最近發生的創傷性事件時。不過這點在電影中就一定行之有效了。畢竟如果她本人沒有破罐破摔的把情緒宣洩出來,電影史完全無法表現她內心真正想法的。所以電影中的表現就是鏡頭切換時看到她空洞的表情,接著就是一個徹底暴露的有罪鏡頭。
埋藏線索
另一種隱藏線索的方式就是它們藏在一堆其它信息中,然後再把讀者從其中引開,羅琳經常這樣做。在第二部中有一個關鍵的線索:金妮帶了一本日記本到學校。書中首次提及它是在一個搞笑的單子中,夾雜在韋斯萊家所有孩子忘在家裡的一堆東西裡。因此我們以為它是因為這個笑點才出現的。類似將信息藏在其他信息中的例子還有第三部中在雙胞胎告訴哈利所有走出霍格沃茲的通道時,第五部「這個小團體在打掃小天狼星住所時不小心看到了魂器」。還有在第六部中,哈利無意中找到了另一件魂器而不自知。第五部,布羅德裡克·博德在醫院時被一株有魔力的植物暗殺。這株植物出現時我們其實都看到了,但因為當時同時出現了的還有一個特殊的日曆,我們自然就不會過分關注植物。然後羅琳就立刻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讓我們忽視一些我們極度關心的事情,比如曾多次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納威父母。
這個系列故事成為魔幻推理系類的極大優勢是魔幻元素為小說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偽裝,從而掩蓋了其本身的推理元素。若僅以推理故事來論,許多情節其實都很多餘。然而它們在其他元素上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特徵描寫
儘管相對於世界上的其他東西來說哈利·波特的世界發生著巨大變化,但還是存在著有些能讓我們一眼認出的始終如一的東西,就是對人物外貌特徵的描述。
一起來做個測試:下面三個不同人物的外貌特徵都是誰?
一副誇張的眼鏡!
平直黑髮男性!
蒼白的瓜子臉!
是的,很簡單,特裡勞妮、斯內普、德拉科·馬爾福。
其實猜對一個就很厲害了,畢竟這是N年前的小說,還是虛構的千萬個角色中的一個。
我們能記住,就是因為故事中對人物簡單明了且不斷重複的描述。而且作者也從不放棄外貌特徵的描述。當一個濃密蓬亂褐發的人衝進房間,我們就知道這是赫敏。如果一個人帶著半月形眼鏡,那一定是鄧布利多。一個有著蛤蟆臉似的女士,那無疑就是烏姆裡奇。這個方法在寫推理故事時的用處在於羅琳能隨時隨意的把某個人物隱藏起來,而讀者並不會困惑。因為還能輕易地分清他們是誰。第五部中,哈利用一個內心預言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水晶球。「一個戴著誇張眼鏡的女人如幽靈般出現,哈利認為自己認出了她。」但直到三十頁後才在哈利與鄧布利多的對話中證實。其實讀者細心的話早就會發現這是特裡勞妮。也會很享受之後被證實的成就感。
因此,在巧妙的模糊下,用無聲犯罪、埋藏線索、特徵描寫的方式,羅琳的推理小說是可推理的。從頭到尾讀完也會讓人感到極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