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重慶日報消息,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月17日,在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導下,由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重慶市癌症中心主辦,重慶日報、上遊新聞、健康人報承辦的「腫瘤君,因愛重生——重慶2019腫瘤防治科普宣傳月」活動拉開序幕,來自全市各大醫院的21位腫瘤防治專家匯聚一堂,帶來權威專業的醫學科普,並對熱度最高的防癌治癌問題進行了解答。
腫瘤預防與篩查
「左手一支煙右手一杯酒前面一盆火(鍋)」這是消化道腫瘤的最愛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偉慶:在2018年重慶市癌症報告中,發病率前六位的腫瘤中有4個是消化道腫瘤,佔人體所有腫瘤的50%以上。其實,消化道腫瘤的發病除少部分患者是遺傳因素外,絕大部分與後天相關,跟飲食生活習慣密不可分。
大家都知道,老重慶人有一個習慣,左手一杯酒,右手一支煙,面前一盆火(鍋)。入口燙、菸酒都會增加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如果市民的生活習慣得到較好管理,消化道腫瘤就能得到非常好的防治。
在消化道腫瘤中,篩查效果最好的應該是結腸癌,近年來,在日本、美國、韓國,結腸癌整體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下降趨勢。我國最新頒發的防癌指南裡,建議40-45歲以上的所有人群都應該做一次篩查,如果發現有問題,尤其是腺瘤和息肉就要引起重視;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3-5年以後再檢查。但是很遺憾,我們國家的消化內鏡醫生太少了,最近網上有一個預測,所有消化內科醫生不吃不喝不睡365天能夠做一半的人。我們重慶醫療資源是很豐富的,預約時間大概就是2-3天,所以重慶人是非常幸福的。
防癌控癌 先揪出這4大致癌因素
江津中心醫院院長孫貴銀:也不是說癌症就治不好,事實上是晚期腫瘤治療效果不大好,現在基本上是早期癌症治療效果都好,關鍵是怎麼發現。原來我們說要「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實「三早」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揪出致癌因素。
現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的發癌率呈下降趨勢,為什麼我們國家腫瘤發癌率還在逐年升高?一是化學因素。比如我們吃的蔬菜、水果及其他食物,是否殘留農藥超了標?有沒有打農藥?包括還有很多食品事件,這實際上是一大類發病因素。
二是物理因素。比如說新裝修的房子,比如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引起皮膚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電離輻射可引起癌症。
三是生物因素。目前已經證實的有,B肝會導致患肝癌的機率增加,黃麴黴素、煙燻製品、檳榔、甲醛、二手菸等都被列為致癌物。既然已知這些風險,人們就可以儘量減少甚至避免食用、接觸這些物質,保護自身健康。
四是飲食因素。例如重慶人喜歡吃泡菜,較高含量的亞硝胺會導致胃癌發病率增高。河南林縣在全國食道癌高發,後來國家派調查組入駐調查。調查組發現當地人吃飯吃得很燙,食管黏膜上皮被反覆燙,所以林縣就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容易得癌症。這說明食道癌跟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還有普遍存在的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都會導致患癌機率增加。
事實上,防癌成本遠低於治癌成本,只有做好了預防,才能在源頭上降低發病率。
早期篩查對癌症防治有重要作用
九龍坡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田福華:癌症的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在多年對癌症的探索和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某些不良習慣可能加速基因突變,因此,預防和早期篩查對癌症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以胃癌防治為例,我們應該學習日本。在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80%,為什麼?秘訣就在於他們重視全民早篩查。有數據顯示,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用1年時間篩查了64萬人口是否患有胃癌,又通過4年時間篩查了400萬人的患病情況,上世紀90年代之後每年都有600萬人口進行篩查。針對胃癌的防治,日本提出的口號就是:越早發現越好。我們應該意識到,日本之所以將胃癌的防治工作進行得這麼好,並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好的治療手段,而是他們堅持早期篩查,贏在了起跑線上。
再談談肺癌。眾所周知,已經有權威研究表明,肺癌的發生和吸菸有極大關聯。最近也有研究指出,吸菸會加速基因突變,增加患上肺癌的可能。研究中針對因患上肺癌死亡人群的DNA變化情況進行了探究。最終結果發現,不吸菸人群的肺癌基因突變平均是18個,最多的22個,而吸菸人群的肺癌基因突變平均是209個,最多的是1316個,這也告訴我們,戒菸有利於減少肺癌患病率。因此,不少國家開始想辦法幫助國民戒菸。
以美國為例,美國在二戰期間就倡導國民戒菸,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吸菸率大大降低,之後,美國立法嚴格規定,公共場所嚴禁吸菸,這項立法推行後,美國肺癌發生率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下降,這得益於公共場所吸菸違法。癌症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細胞變異到發展成癌症,大概需要25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國家明天推行公共場所一律禁菸的法律,25年以後我們的肺癌患病率就可能會大大降低。
預防兒童實體惡性腫瘤 孕前孕期是關鍵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王珊:兒童腫瘤的發生在20年前是很少的,我們醫院的腫瘤外科建立也是差不多20年前。當初我們病房有15張床,一般只有3張病床是腫瘤病兒,現在卻加到70張床,還準備再開放10餘張日間病床。由此可見,兒童腫瘤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高。
兒童腫瘤為什麼這麼多?首先必須承認,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現象。社會發展,腫瘤肯定有一段時期會增高,兒童腫瘤也是如此。從發病原因看,兒童腫瘤一般來說和孕期相關,因為兒童腫瘤基本上是病原性腫瘤,一方面是白血病,另一方面就是兒童實體惡性腫瘤,它往往是胚源性的,也就是在母體發育過程中,胚胎發育有一些障礙,可能也就遺留下一些不完善的東西。
因此,當女性在準備懷孕之前以及懷孕前三個月,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環境,連飲食習慣都要注意。因為患腫瘤的兒童,大多家裡條件不太好,與其父母的工作環境也有關係。
我接觸了很多病兒家長,他們真不太清楚什麼是健康,什麼是不健康。另外,我們國家也在提倡禁菸,但在很多環境裡,你很難呼吸到一個乾淨的空氣。因為太多的人在吸菸,吸菸不光是一手煙的汙染,關鍵是二手菸的汙染,對孕婦和兒童可能都是一個很不良的因素。
此外,就兒童腫瘤篩查來說,目前,全國還沒有兒童腫瘤的篩查數據。所以我們也希望通過媒體宣傳,希望國家能夠重視,有沒有這方面的資金介入來進行兒童腫瘤的流行病學調查。
遺傳基因是患癌主導因素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東林:俗話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除了外界因素,患癌因素中的內因便是我們的遺傳基因,這可以說非常重要,甚至是一個主導因素。
很多人覺得奇怪:我看到某某從來沒有抽菸,生活也很講究,怎麼會得癌症?包括最近我們查出來的一些腫瘤患者,很年輕,從來不抽菸,也不喝酒,生活很規律,得了癌症。這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和他的遺傳基因有很大關聯。它的遺傳基因可能存在著某種缺陷,或者我們叫做易感基因。這樣才會導致有的病人容易發生腫瘤。
還有一種情況,比方說一家人夫妻在一起生活,吸同樣的空氣,兩個人都不抽菸,一個人得癌,一個人不得癌,這個可能也是遺傳因素造成的。生活中有很多自然因素,如果這個人正好對這個自然因素敏感,沒有抵抗力,就會發生癌症。
基因因素的預防相對較難,甚至還有一些癌症是我們沒有發現的,但現在我們基因測序的技術在飛速發展,我相信以後這方面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防癌篩查男女有別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姑息治療科主任餘慧青:對男性來說,我建議體檢的項目有甲狀腺彩超、肺部CT、上腹部彩超、無痛胃鏡以及前列腺檢查;女性的體檢項目應該有甲狀腺彩超、乳腺彩超、肺部CT、胃腸鏡以及婦科檢查,基本上能篩查大部分常見的腫瘤。我大概算了一下,這些影像檢查和常規篩查大約需要2000元左右,遠遠低於腫瘤中晚期治療的費用。另外,無論男女都可以做一個腫瘤標誌物檢查,如果標誌物有升高,就可以進行針對性檢查。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癌症發病率也會增長。我建議40歲以上人群都要進行檢查,面對不同的檢查結果進行下一步的選擇。比如胃腸鏡檢查,如果檢查結果是陰性,就可以2-5年再去複查;如果是陽性,例如有高危的息肉、腺瘤,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如果有家族史,檢查的頻率就應該再高一點。
腫瘤治療
把基本的科普知識傳遞給大家
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吳永忠:對於晚期腫瘤患者,我們花了很多錢在治療上面,但是人救回來了嗎?事實是,早期篩查非常重要,我們花很少的錢做檢查,早期發現了腫瘤,治療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一個5-8毫米的小結節,腔鏡手術就解決了。 目前來看,腫瘤發病機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內因和外因綜合導致的發生發展過程。有的人不喝酒、不抽菸、不熬夜發生腫瘤,有的人喝酒抽菸熬夜卻不發生腫瘤。那麼對於內因的病人怎麼辦?還有就是外因的病人怎麼辦?怎麼更高層次地預防?預防和早期篩查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對於一些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肺癌,又愛抽菸,又長期處於受汙染的環境下,那麼到了40歲以上,應該每年定期做一個低劑量肺部CT;對於胃癌的高危人群,飲食不規律、喜歡吃燒烤這些不健康的食物,那麼每年就應該做一次胃鏡,兩年一次腸鏡。 關於腫瘤,大家一定要認識到:第一是預防,要養成好的習慣,第二是篩查,這兩個環節必須加在一起。我一開始是作為醫生,治療病人肯定有成就感,但是後來我做了院長感覺就完全不一樣,發現病人怎麼治都治不完,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後來我站出來牽頭做「一網一鏈」腫瘤防治體系,請全市和周邊省市一起來做科普宣傳、早期篩查、規範診療,把基本的科普知識傳遞給大家,讓老百姓知道可防可治很重要。
多學科聯合會診 不讓腫瘤患者「單打獨鬥」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中心主任周曉紅:作為頭頸腫瘤科醫生,我有兩個體會:第一個是腫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定要做,第二個是規範化合理治療。對晚期腫瘤患者來說,關鍵點就在於我們怎樣進行合理規範的綜合治療,包括綜合治療的方式以及序列。比如腫瘤患者來了,特別是中晚期患者,他可能需要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以及介入治療,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將這些治療方法運用到患者身上,序列怎麼排,是先手術還是先化療或先放療?這時就需要MDT(多學科聯合會診)。
MDT就是把內科、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相關科室專家召集在一起,針對患者具體病情、個人需求等進行討論,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規範化治療方式,這樣不但能讓患者獲得更精準的治療,也能減少患者在各科室間的奔波。
規範化治療是從戰略層面上制訂方案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姑息治療科主任餘慧青:規範化治療不是分期來做治療,這個病人一旦確診了就應該是規範化治療。為什麼要規範,其實規範化的目的就是從戰略層面上給病人制訂方案,個體就是從戰術上實施方案,你什麼時候給他實施什麼方案。所以,規範化是為患者考慮,讓患者在規範化的基礎上達到最大受益和安全性,然後再是個體化。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多學科聯合會診,組織內科、外科、病理、專家、中心學科、影像科醫生進行綜合討論,讓患者治療方案更精準,也有利於分期診療。
醫者不要有自我偏好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腫瘤科主任王珊:說到規範化治療,從醫務人員角度來說,規範化就是避免醫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比如這個醫生他喜歡手術,可能一個病人到他那兒去了,不管適不適合手術馬上就弄來手術。而那個醫生可能很喜歡用藥,病人去了,也可能剛好是一、二期可以手術,他要用藥。所以醫者不應有自我的偏好。那麼從病人角度,病人也有一個依從性,有的病人可能和醫生很合作,這種病人治療起來就配合比較好,治療效果可能比較好。現在網絡很發達,有的病人喜歡上網查,從而有自己的偏好選擇,比如醫生認為他應該先去活檢,但病人就覺得你這兒取活檢不行,我到他那兒一刀就切掉了。所謂的規範化就是要確定下來哪個階段該實施什麼,否則的話可能影響的是長期存活率的問題。目前國內國外也有很好的解決方式,主要就是多學科聯合會診。
但不管是醫生個人還是團隊,要做的就是以病人的最大獲益為宗旨。一切醫療活動都應該為病人的獲益為治療宗旨。所以說我覺得規範和個體是不矛盾的,首先治療肯定要在規範下進行,因為規範的目的就希望統一一個基線,否則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在統一的基線下,尤其是四期或者高危期的病人,每個病人情況不一樣,人的基因表達可能有些不一樣,那就要進行個體化治療。
我接觸的MDT有很多方式,認同的原則就是病人獲益。而且病人要有一個主診的醫生牽線,進行系統治療,這樣病人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首診不規範,可能一個病人根治的機會就失去了
石柱縣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冉廣漢:每個醫院都在建腫瘤科,讓老百姓能就近得到醫療服務。但專科建設需要人才,現在很多醫院沒有專科的人才,因為腫瘤治療是一個規範性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首診不規範,可能一個病人根治的機會就失去了。
受益於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搭建的「一網一鏈」腫瘤防治體系,專家團隊專門來我們醫院待了一個月,手把手地教我們,讓我們縣級醫院的能力提升很快。
縣級醫院能力提高以後,受益的是老百姓,我們現在腫瘤病人有100多個,確實是為老百姓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腫瘤闢謠
患者不應將中西醫割裂開來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腫瘤科主任醫師朱丹:中醫診斷腫瘤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上世紀80年代,我發現有些患者的耳紋是黑色的,有些耳紋是亮的,在詢問對比後發現,凡是黑的都是腫瘤患者,所以1985年我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分別從耳廓視診、耳穴電探測、耳廓染色等方面進行研究。
中醫裡耳紋屬脾臟,西醫中的免疫力低下就是中醫的脾虛。我發現除了腫瘤,身體不同地方的結節在耳廓上也有體現,因為中醫認為,五臟六腑都匯聚於耳。研究顯示,癌前期病變,患者耳廓的電阻變低,而正常人應該是變高的。
中醫博大精深,耳穴是其中的一部分,通過觀察耳廓上各種陽性反應,為惡性腫瘤的診斷提供粗篩,操作簡便、無創傷、無痛苦。目前,腫瘤的治療大部分是運用西醫的治療方法,中醫診治腫瘤時也需要通過西醫檢查結果來判斷。我認為,患者不應將中西醫割裂開來,互相結合、相互支持能更好的幫助康復。
樹根樹皮就能治好癌症?
黔江中心醫院腫瘤科主任劉恩強:謠言,有時候很致命。比如有些老百姓沒有醫學常識,會因為盲目聽信不實言論,延誤治病良機,造成嚴重的後果。
我們當地癌症患者中流行一條傳言:用紫杉樹的樹皮、樹根泡水喝,可以防癌控癌。於是,很多病人到山上去挖紫杉,把樹根、樹皮全拿下來泡水,結果不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雖然醫學上從紫杉樹中提取了一些成分入藥,但這是專業操作,老百姓自行將樹根、樹皮當作治病的藥物,不僅不會有防癌抗癌的效果,還很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的症狀。
另外一個就是對中醫有誤解。就像我們說的化療、放療把癌細胞都殺死了,正常細胞也被殺死了,所以有一部分人就不願意做化療放療,甚至不願意做手術,就找中醫來看。所以很大一部分病人在早期時通過中醫藥治療,延誤了病情,本來有些病人完全可以通過做手術聯合化療放療徹底治好,有的可能治癒。這樣的例子不少,有些病人兩年前患癌,兩年前是早期,但服用了兩年中藥後再來查已經是晚期了,所以還是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
化療藥物會危害病人生命?
璧山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孫嵐:有研究報告指出,55%的腫瘤是可以治癒的,但我們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治療理念。首先,在治療上,我們要做規範化的診療,目前我們常常提到的,多學科聯合診療能夠幫助我們儘可能地避免治療的失敗(轉移或復發),保證診療的規範化。
其次,我們需要樹立放療和化療的正確觀念,比如放療,除了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有時候,放療還可以起到增強免疫的作用,抑制腫瘤遠處的生長。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放療的遠隔效應,所以,放療不應該只被認為是一個局部治療手段,這一點與手術不一樣。
有些傳言說化療藥物會危害病人的生命,就更屬於無稽之談。以前大劑量化療可能導致嚴重的毒副作用,比如白細胞減少、嘔吐、吃不下飯等等,因此病人「談化色變」,現在有了5-HT3受體拮抗劑等新藥,化療副作用可以很好控制,病人生活質量也得到很大改善。
另外,談一下一直存有爭議的,通過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的話題,我認為不應該去極端地看待,完全摒棄或是完全迷信中醫中藥都是不夠科學和理智的觀念。西醫可以做攻堅,中醫可以做輔助,目前我們在臨床上通過中西醫配合治療腫瘤,效果很不錯。
不過,在病人放化療期間建議不要用「攻伐」的中醫藥,儘量用「扶正」的藥物,少用或不用「祛邪」藥物。
做CT檢查會致癌?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謝悅:我個人覺得中醫肯定是有效的,中醫肯定是可以治療腫瘤的,而且國家層面上也大力弘揚中醫中藥,但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選擇使用中醫中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講的多學科聯合會診,甚至應該把中醫請進來,隔行如隔山,我們不能夠簡單一刀切,包括我可能經常給病人介紹,你在放化療強硬的階段,如果你要用中藥,你多用一點扶正的,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攻的少用一些。我們應該中醫和西醫更好的交流學習,把他們請進來融合起來,中西醫結合。
CT檢查會不會導致癌症?這是許多人都有的疑問。答案是不會的,因為它的輻射劑量非常小,對人體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例如肺癌,做一個螺旋CT能夠很好地篩查肺癌,而且經過這個篩查也可以明顯降低早期肺癌的死亡率,能夠把肺癌的診斷提前,治療效果相對更好。
我們一個人一年大概的輻射劑量是3個mSv,我們如果做一次普通的CT,我們的劑量大概是7個mSv,也就是相當於我們兩年的輻射量,我們做一個低劑量的CT大概也就是1.5個mSv,也就相當於半年,如果我們做一個PET-CT,輻射劑量是25個mSv,相當於8年的劑量。因為照一次片導致患癌症的機率非常小,並且醫生建議檢查的都是患癌高危人群。
人文關懷
從不會給病人說沒有希望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胰腫瘤科副主任張毅:門診經常會遇到一些中晚期的病人,醫生可能說:「你這個病沒有治了,你自己回去吃好一點,穿好一點。」如果這樣,病人就真覺得沒有希望了,但我從來不會給病人說沒有希望了,哪怕確實我知道但我也不會這麼說,更何況晚期腫瘤現在是相對的。首先因為每個疾病特點不一樣,結直腸癌的肝轉移,如果手術可以切,聯合手術以後實際上5年生存率是超過50%的。
第二個就是因為現在新的治療手段層出不窮,比如靶向藥物。我接診過一個膽囊癌病人,這個病人求生欲望非常強烈,我就給他開了靶向藥,實際上這個藥並不是針對這個疾病的,但是看了一些報導可能有效,但是他吃了兩個月以後腫瘤縮小了,然後我們成功做了手術,而且這個切片是陰性。所以即使有些腫瘤是中晚期,但是給予一些個性化的治療也有可能取得一些很好的效果。
所以醫生要給病人希望,我們可以朝著好的方向努力,最後的結局怎麼樣我不敢給你保證,但是你至少是有希望的。另外就是要給病人樹立一種觀點,腫瘤是一種慢性病,你要用慢病管理的觀念看待它,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說這次治療就完了。你也可以把腫瘤看成糖尿病、高血壓,即便不能根治,但是你可以通過藥物來控制它。
當家屬患上癌症 告知方式有技巧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南映瑜:我簡單講講淋巴癌,淋巴癌叫惡性淋巴瘤,是不是淋巴結腫大了就是淋巴瘤?不是的。淋巴瘤通過淋巴結的活檢可以確診。
面對早期的腫瘤患者,要肯定地告訴他病情,早期癌症的治癒率較高,增強他治療疾病的信心。對於晚期患者,可以與家屬商量後,酌情處理,但還是建議告訴病人患癌的事實。因為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患者從各種渠道、家人朋友的言語表情,都很容易知道真相,與其讓他猜疑,不如坦率告訴,並給予信心。
讓腫瘤病人學會接納自己
璧山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孫嵐:我覺得人文關懷更應該側重於人文,用醫學專業看待問題,但是從病人角度來思考問題。關懷在我來看,就是順著病人和家屬的思維走,撫慰他,要多思考病人的處境和立場。我學心理學的時候,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晚期腫瘤患者到我們這裡來治療,他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很多腫瘤病人,當他第一次得這個病,他很迷茫,在他心裡,腫瘤是個非常強大的對手,他不知道該怎麼做,他的心理歷程首先是震驚,然後是懷疑,然後是沮喪、否定、拒絕,最後是失望、絕望。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教他,就是我們醫生說的「患者教育」,教他怎麼做個「好的」腫瘤病人。教他如何接受自己,教他去觀察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腫瘤患者有攻擊性?他會對周圍的人發火,有時候他會沮喪,甚至自殺。他為什麼會攻擊別人或者攻擊自己?他實際上是以這種攻擊行為在發洩,就跟我們平常生氣一樣。這並不是錯誤的,但是我們要教他,教他認識自己,然後學會控制。比如我獨自帶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就屬於防禦狀態,高度緊張,雖然周圍沒有「敵人」,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聽話,我身體就會默認受到襲擊,然後發起反擊,對孩子發火。腫瘤病人始終都會處於一種防禦狀態,他會始終保持警惕,不知道這個「強大敵人」什麼時候再出現,再發起攻擊,就是病人始終處於一種準備攻擊的狀態,這個時候任何外來刺激都會讓他產生攻擊行為。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做的應該是教他,讓他觀察自己,接納自己,降低防禦狀態,減少攻擊行為,並告訴他「這個敵人不可怕,我們會和你一起戰勝它」,這方面還是有很多種方法的。
腫瘤病人回歸社會能促進治療
大足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舉:我想強調腫瘤患者康復這塊,很多病人認為得了腫瘤就應該休息,就不能回歸社會,實際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往往腫瘤患者經過治療以後,還要通過回歸社會,適當地參與一些工作和社會活動來得到更好的恢復。
我們現在腫瘤治癒率能夠達到40%,這一部分病人回歸社會,改變熬夜、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避免從事一些重體力勞動,才能夠讓身體真正獲得康復。我們醫務人員不僅應該讓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還應該全程幫助和指導患者,讓他回歸社會,收穫高質量的生活水平。
預防乳腺癌的黃金法則是回歸自然規律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副主任周鑫:因為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非常好,生存期很長,這就存在一個康復問題,不光是身體上的康復,還有心理上的康復,所以我們很強調患者必須要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實際上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他必須要回歸以前所存在的群體。人是一種感情動物,他需要被認可,被承認,被需要。如果說他一直孤立自己,對他的治療是很不利的,因為相對來說,一直壓抑的病人,他的免疫功能是會下降的。所以康復是特別重要的,特別是心理上面,家庭對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
目前,我國的乳腺癌發生率一直處於上升階段,這其中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腫瘤篩查的手段越來越高明,人們的檢查意識也越來越高,許多腫瘤患者會檢查出自己的病情。二是現在社會壓力大,晚婚晚育成為一種趨勢,跟乳腺癌有一定聯繫。
對於女性的乳腺癌,我的觀點是在你人生各個階段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比如說你該生孩子時就生孩子,該母乳就母乳,到年齡了該絕經就絕經,不要人為的去改變一些東西。乳腺癌跟晚育、不哺乳都是有聯繫的,這實際上就是人應該順其自然,尊重自然規律。
需要改變「腫瘤就代表死亡」的認識
江北區人民醫院醫務部主任寧澤:我想談兩個觀點。其一,腫瘤就是一個慢性病,跟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規意義上的慢性疾病是一樣的。那麼腫瘤治療就需要規範化,不要聽網上說怎麼怎麼樣,就像搞裝修,你還是找專業的裝修公司好一些,那麼腫瘤還是要找專業的腫瘤科醫生。不要去相信那些道聽途說的東西,到後面走到專科醫生這兒來已經是晚期了。
其二,我們需要改變「腫瘤就代表死亡」的認識。談到腫瘤,人們都會覺得恐懼,認為患上腫瘤疾病,就預示著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其實不然,如今已經有腫瘤疾病可以得到治癒,還有不少經過早期篩查發現的腫瘤疾病能及時得到控制,延長生命獲得高生活質量。並且,我們需要正確面對死亡,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讓人們不再「談癌色變」,讓腫瘤病人能夠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自己。
早期患者最好如實告知
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包中會:我們科室有不少患者擔心腫瘤會傳染,只要來醫院看病之後,回家都要把鞋子衣服立即換下。的確,目前已有腫瘤被發現和病毒感染有關,但並不是通過簡單的日常接觸就會被感染;而且,大部分腫瘤還未被證實和病毒感染有關,所以不用過於敏感和擔心。
還有就是腫瘤患者有一個知情權的問題,如果確實是早期,我建議是要告訴患者,讓他正確面對,積極治療。你告訴他早期治療效果很好,他自己也有信心。但對晚期患者,我們跟患者家屬肯定要做一個真實的病情交待,但是對患者我們就告知他,就說他這個期別很早,讓他有信心接受治療。還有很多患者,不是他們排斥放化療,其實很多時候是他們的家屬對放化療很排斥,認為病人不能承受,其實並非如此。
這4大類致癌因素你不得不防
除了煙、酒、火鍋以外,這四大類致癌因素,你也要加倍小心!
1 化學因素
蔬菜、水果是不是泡了福馬林?有沒有打農藥?食品是否安全?這些事一定要注意。
2 物理因素
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引起皮膚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電離輻射可引起癌症。
3 生物因素
B肝會導致患肝癌的機率增加,黃麴黴素、煙燻製品、檳榔、甲醇、二手菸等都被列為致癌物,儘可能遠離。
4 飲食因素
泡菜含有較高亞硝胺會導致胃癌發病率增高,食用很燙的東西或黴變糧食跟食道癌有密切關係。
遺傳基因
事實上除了上述四大外界因素,患癌因素中的內因便是我們的遺傳基因,這非常重要,甚至是一個主導因素,如果家庭有患癌史,需要特別留意。
本版稿件由重慶日報記者 李珩 整理
原標題:腫瘤沒那麼嚇人,它就是一種慢性疾病——防癌控癌,權威腫瘤專家有話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