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2020第三屆「旅遊三十人論壇」在廈門大學舉辦。華高萊斯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忠先生作為旅遊三十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專家,出席了22日上午舉行的圓桌會議,並於當日下午在論壇上進行了主題演講。
現將李忠先生在論壇上的發言內容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那麼,不同城市如何立足自身資源特點,掘金文博旅遊呢?
這裡,我主要給大家說三點:產業協同、客戶細分和場景驅動。
先說第一點,產業協同。
有人可能好奇,在都市產業中,為什麼只有大城市才能孵化出最強勁的文化產業呢?很簡單,大城市不僅是文化高地,更是多種高配置產業資源的聚集地。
比如,紐約的曼哈頓地區,除了有百老匯這樣的都市文博區,還有像矽巷這樣的科技聚集區、華爾街這樣的金融聚集區以及博物館一英裡的文化聚集區。同樣,位於英格蘭大倫敦中心地區的區域,集中有大量重要的國際、國家級組織及機構,比如像倫敦西區這樣的文博區、大英博物館這樣的文化聚集區、金融城這樣的金融聚集區以及矽環島這樣的科技聚集區。
也就是說,大都市中的產業門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市文博區可以和城市中其他的科技、金融、教育等高端產業協同發展,甚至催生出新的產業。
以紐約曼哈頓百老匯為例,百老匯是曼哈頓文化設施高度密集的片區,通過文化+科技+金融,創造出巨大的文博旅遊財富。
曼哈頓的劇院高度密集,其中位於第41街和第54街之間以及第6和第8大道之間的百老匯,至少有500個座位的劇院就多達41家;另外,可以容納100到499個座位的中小型劇院有85家,這就是所謂的外百老匯;而那些座位數在99座以下的小型劇院有300餘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外百老匯。在曼哈頓,以百老匯劇院為中心形成了高密度的劇院聚集區,而百老匯、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多層次的聚集模式也讓曼哈頓擁有規模龐大、種類齊全的演藝產業。百老匯為紐約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財富,以2014/15年演出季為例:百老匯觀影人次有1300多萬人,創造的相關就業崗位就有9萬個。
那麼,如果我們再往下研究這個事兒,就會發現,百老匯的成功,離不開文化產業與城市高端產業的協同發展,比如,金融聚集區華爾街為它提供了金融支持,科技聚集區矽巷為它提供了科技創新,藝術人才輸出地哥倫比亞大學與藝術學院為它提供人才培育。
如今,演藝與科技的融合早已成為世界演藝產業不可逆轉的趨勢。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文藝演出,特別是電影,它不是「拍不成才做」,而是「做不成才拍」。換句話說,高度的文化需要高度的科技!今天的演藝,如果沒有科技含量是沒戲的。
大家都看過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吧,網上有很多人戲稱「星球大戰」是「全球第四大宗教」,因為全世界大量星戰迷在人口普查時在宗教信仰一欄填寫:原力/絕地。由此產生了星戰信仰一詞。
其實1977年拍第一部《星球大戰》的時候,人類的電腦技術是連讓雷射劍發光都做不到的。盧卡斯影業為了製作《星球大戰》,成立了專門的特效部門,招攬了一大批科技人才,這個特效部門,就是如今電影特效領域的無冕之王——工業光魔。圖像格式 OpenEXR 和 iMocap 系統便是由工業光魔開發,如今成為了行業標準。可以說,《星球大戰》和工業光魔將美國電影帶入了數字時代!特效部門有個叫約翰·諾爾的人,大家可能對他的名字有些陌生,但一定用過他發明的軟體,叫做Photoshop。
可以說,在影視表演領域,科技的介入突破了傳統表演對想像力的限制。高科技對於銀幕表演藝術而言,從技術層面突破了形式對內容的限制——只要想得出來,就能做得出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電影的角色都是虛擬的。比如說,彼得·傑克遜的電影《魔戒》中,咕嚕(Gollum)由電腦製作,根據安迪·塞基斯的面部特徵、聲線及動作所組成。關鍵影格編輯及動作捕捉技術混合創造了咕嚕,以數位技術營造了安迪·塞基斯的形象。再比如,詹姆斯·卡梅隆電影《阿凡達》使用了基於運動捕捉和虛擬實境的虛擬攝影,用特製的攝像頭捕捉人體的面部表情與身體語言,數位化後應用於虛擬人物。
在舞臺表演領域,先進科技極大提升了現場表演的藝術表現力。舉個例子,美國的太陽馬戲團,他們在做一件事,叫做「演職人員科技化」。例如非常著名的O秀表演有演員75人,而科技人員高達122人,科技人員比演員還要多。
那麼,這些人來自哪裡呢?
我們都知道美國有個地方叫矽谷,其實紐約的下城,緊鄰百老匯,還有個地方叫做矽巷(Silicon Ally),這個地方以前叫熨鬥區,現在成為全美僅次於矽谷的科技集群。
矽巷為百老匯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持,這裡有相當多的高科技公司,都是為百老匯服務的,其中包括舞臺效果科技界的領頭羊——PRG公司,以及在舞臺媒體科技領域極具影響力的WorldStage公司等等。
可以說,藝術表現形式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助力。
那麼,文化和科技的結合,創造了什麼效果呢?
比如《冰雪奇緣》的舞臺,利用科技實現了非常夢幻的冰雪場景,這是利用100萬個發光二極體、32臺計算機和19臺投影儀共同完成的。可以說,百老匯精彩的舞美效果背後,是大量黑科技的共同支撐。而技術的運用,為百老匯音樂劇營造出了逼真的觀賞體驗。《西貢小姐》裡橫空出現的直升飛機,只有通過先進的舞臺設計和技術手段才能得以實現,沒有高科技的加持是絕對做不到的。
所以說,百老匯音樂劇作為一種舞臺藝術,所營造出的「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場景感是百老匯至今仍對觀眾有非凡吸引力的關鍵,而這種現場感和場景感的營造,離不開高科技的加持。
而科技和文化結合的背後,必須還要有金融的扶持——文化與金融協同。
沒有金錢是什麼都做不成的。文化科技越發達,舞臺效果越絢爛,意味著百老匯的內容製作成本越高昂。在作品盈利性無法保證的情況下,百老匯文化產業就意味著高風險和高投入。
我們看,近幾年來,百老匯音樂劇的平均製作成本已達到千萬量級,約在900至1200萬美金,而平均5部新劇中只有1部可以盈利。可以說,百老匯文化產業雖然需要高投入,承擔高風險,但也能創造難以想像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是文化產業的特點,這正是資本所追逐的。百老匯王牌音樂劇——《歌劇魅影》,它首演的時間是1988年,製作成本是800萬美元,截止2018年5月27日,它演出了12622場,全球票房超過60億美元,投資回報超過700倍。
正因為文化產業的高回報率,誕生了一個行業,叫做「天使投資人」。很多人以為天使投資人是拿來說科技人的,其實不是,天使投資人就是拿來說文化人的。因為劇本的投資有極高的風險性,如果有人願意來給劇本投資,做文化產業的人就會覺得這些人像天使一樣,所以給這些金融投資人命名叫「天使投資人」。
備註:「天使投資人」一詞,是20世紀早期,由百老匯內部人員創造出來的,用來形容那些贊助百老匯高風險創作的富裕投資人。後來才被引申用於其他投資領域。因此,音樂劇產業從誕生那天起,實際上就與「天使投資人」的支持密不可分,製作人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取得投資人的支持。
那麼,百老匯的天使投資人都是什麼人呢?
他們是金融精英!
詹姆斯·弗雷貝格(James Freydberg)和阿什莉·德賽蒙(Ashley DeSimone),這兩位都曾是華爾街的金融精英,他們離開華爾街以後,投身了文化產業。由於與百老匯為鄰,培養了這些金融精英們的音樂劇情結,使得他們願意參與新劇投資。而且,他們除了自己為百老匯投資,還主動為百老匯拉投資、搭建融資渠道,促成產業協同。因為他們既懂金融,又懂文化。
備註1:1988年《歌劇魅影》製作期間,還在華爾街投行擔任高管的詹姆斯·弗雷貝格(James Freydberg)向其投資了50萬美元。如今,他已經轉行為百老匯音樂劇的製作人,並已成功參與了14部音樂劇的製作工作。備註2:2014年,華爾街資深證券分析師阿什莉·德賽蒙(Ashley DeSimone)將自己的金融專長於對百老匯的熱愛結合起來,成立了財富戲劇風投(Fortune Theatrical Ventures),為百老匯搭建了更多的融資渠道。
但是,有了文化、科技、金融,我們還需要注意一件事——文化與教育的協同。
文化產業有大量的人才需求,那麼這些演員從哪裡來呢?
以《歌劇魅影》為例,它的演職人員規模達到65人,這些演員大部分來自周邊的學校。百老匯所在的曼哈頓區匯集了許多高等院校及藝術類院校,有茱莉亞音樂學院、紐約大學提斯克藝術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等一系列藝術教育學校。茱莉亞音樂學院校友會成員扎卡裡·格林就曾驕傲的說過:「百老匯目前在演的37個劇目,其中27個劇目中至少有一位來自茱莉亞音樂學院的演職人員。」這個比例是相當相當高的。
可以說,正是依託紐約大都市優質的文化藝術教育,百老匯聚集了大量的演藝人才,成為支撐百老匯持續發展的真正動力。而百老匯也為這些演藝人才提供了面向世界的廣闊舞臺。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三方力量組合而成,共同支撐的文化。
那麼,不同城市如何立足自身資源特點,掘金文博旅遊呢?
下面,我就來說說第二件事:客群細分。
在發展都市文博旅遊中,最值得抓的人群有兩類:細分領域的興趣狂熱粉和望子成龍的親子家庭。
人們最願意為了什麼花錢呢?
首先,為興趣花錢!
我在第一屆「旅遊三十人論壇」講過,「千禧一代」文化旅遊消費的重要特徵,就是興趣為王!大家都聽過「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興趣狂熱粉對所愛的事物有著超乎常人的心理溢價,願意為興趣買單。對他們來說,不狂熱無愛好。
我們看,在世界全甲冑格鬥比賽——諸國之戰(Battle of the Nations)中,中國有很多的「發燒友」花費巨資製作鐵甲兵器參加這項比賽。
備註:諸國之戰,是世界上級別最高、強度最大的全接觸甲冑格鬥比賽,由史實中世紀全甲格鬥協會(HMBIA)舉辦,每次吸引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參賽隊員和觀眾。
這些「發燒友」為參加比賽需要無盡的投入,比如盔甲、武器、路費、食宿,以及訓練中盔甲和武器的損毀,一副符合比賽要求的鐵甲至少要三萬人民幣以上。現在中國有很多「發燒友」願意參與這類的活動。
這就是我說的,興趣是可以創造奇蹟的。
其次,為孩子花錢。
根據大數據統計,現在的消費力排序是: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越來越「燒錢」的「娃」,加上消費心態越來越年輕,擁有「少女心」的都市「辣媽」,共同成就了親子家庭的超高消費價值。可以說,親子家庭是今天最具消費價值的主體,是都市文博旅遊中最具群眾基礎的高價值消費群體。
備註:根據Talking Data2017年發布的《中國親子遊消費者大數據報告》,親子遊的成人客群中,女性佔比73.1%,遠高於男性26.9%的佔比。可見,親子遊核心決策人士多為女性,而年輕的媽媽已經成為親子遊市場的主要力量。
那麼,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匯聚細分領域興趣狂熱粉的文博旅遊勝地——紐西蘭·陶朗阿的經典飛行者博物館。
作為一名軍迷,我到紐西蘭考察的時候,聽說這裡有一個高水平的飛行博物館,我專程去了這裡。看完以後發現,這裡確實是一群充滿激情的人為了實現創造經典飛行的夢想而聚在一起,以保護紐西蘭豐富而寶貴的航空歷史。
紐西蘭經典飛行者博物館的打造重點在於,抓住三類人:一是退役飛行員,二是飛機愛好者,三是兒童。這裡面,興趣狂熱粉有兩類:退役飛行員和飛機愛好者。而主力客群則瞄準的是兒童。
先說,第一類人群——退役飛行員。
退役飛行員能做四件事。首先是作為機構成員直接捐贈飛機。這裡的飛機都是由退役飛行員直接捐贈的。
備註:Andrew Germline是公司董事,也是一名商業飛行員,對大量飛機進行評級。同時,他更是多架飛機的所有者,包括CT4B Airtrainer, Boeing Steadman, Piper Cub, T28 Trojan,是博物館重要的展品。
其次,作為志願者,領銜飛機修復工作。比如,這裡有當年飛虎隊用過的P-40戰鬥機。在這裡,Bruce Chapman領銜志願者團隊完成P40 KITTYHAWK的恢復。
備註:P-40戰鬥機是美國一型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戰鬥機。P-40變種有許多名字,包括戰斧,Kittyhawk和Warhawk。Kittyhawk是大英國協空軍給予P-40E型號和隨後變種的名稱。這架飛機是在太平洋群島發現的殘骸中恢復的。它採用了北非沙漠戰爭活動中RAF Sqn 112的顏色。
第三,講解航空知識。志願者中有一部分退役飛行員,他們專業知識淵博,擁有親身駕駛經歷,能夠更生動的講解關於飛機和紐西蘭航空歷史的故事。
最後是名聲傳播。對飛行迷來說,這些人身上帶著明星光環。他們能擴大博物館在飛行愛好者圈中的知名度,從而吸引眾多飛行愛好者到這裡。
再說第二類人群:飛行愛好者。
對飛行愛好者,博物館提供給他們極度有吸引力的服務。首先是設立飛行員地面課程,幫助飛行愛好者取得飛行執照;其次是提供多種經典機型的飛行訓練,讓愛好者們深度學習。能在這裡飛,愛好者的感覺是相當幸福的;第三,提供世界著名飛機執飛的觀光遊線,讓更多遊客過把飛行癮。在這裡,你可以選擇定製航線,穿著飛行服、頭盔和護目鏡,坐在開放式駕駛艙雙翼飛機駕駛艙內,獨享25分鐘飛行,體驗飛越陶朗阿,並且還有證書和照片。也可以選擇常規航線,花99美元乘坐DC-3和眾人一起體驗飛行的樂趣。
當然,如果你不想開飛機也不想坐飛機,可以觀看各種飛機表演。經典飛行者航空博物館聯合各大特技飛行隊舉辦航展,例如紐西蘭皇家空軍特技飛行表演隊的黑隼 BLACK FALCONS表演,這是非常壯觀的。此外,博物館還會參加社區的遊行活動,讓專業航空走進大眾生活,吸引人氣。
最後,我說說第三類人群:兒童。
經典飛行者航空博物館針對兒童這個主力客群,按照不同的年紀定製不同的活動,做得非常到位。
首先是提供趣味科普。向年齡較大的兒童講解航空相關知識,寓教於樂。針對所有年齡段的兒童,讓孩子們爬進飛機,坐在真正的飛機控制室,同時聽取博物館導遊對於展品及其背後故事的講解。針對7-8歲以上的兒童,在機庫中進行飛機設計、飛行原理、飛機發動機、駕駛艙儀表、飛行控制和飛行員通訊等相關專業知識的講解。
其次,定製娛樂設施,為小童定製小踏板飛機,增添「駕駛」樂趣。針對幼兒園的孩子,以娛樂為主,提供可自行駕駛的小踏板飛機,激起兒童對於飛機的興趣。
最後是提供主題生日服務,為不同年齡兒童定製派對。博物館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興趣愛好,提供經典飛機派對、海盜&公主派對、NERF WARS派對、侏羅紀派對和超級英雄派對5種主題派對。所以,紐西蘭很多孩子的夢想,就是來這裡過生日。
這是我說的粉絲消費。
還有一類消費,是針對親子家庭的高品質文化消費空間。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國洛杉磯的橘郡表演藝術中心。
橘郡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一個郡,名稱來自於當時的主要農作物——橘子,屬於大洛杉磯地區的一部分。
備註:橘郡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一個郡,名稱來自於當時的主要農作物——橘子,屬於大洛杉磯地區的一部分。距離洛杉磯市中心約50公裡。曾經的橘郡是農業大縣,隨著傳統農業逐漸失去競爭力,銀礦資源的萎縮,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為了給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整個市政中心重新規劃,促進產業升級。
大家都知道,美國東海岸的文化是很強的,而西海岸的橘郡,則抓住了高知英才追求高雅藝術的需求,通過打造高品質文藝空間、重點開發親子客群,逐漸實現從文化沙漠向世界一流藝術殿堂的躍遷。
第一步,在硬體上打造一流文化藝術區。
橘郡表演藝術中心成立之初就明確了發展目標:「致力於打造舞臺上的頂尖藝術表演,並提供無與倫比的藝術體驗以吸引整個社區」。為此,橘郡邀請多名著名設計師進行建築設計,打造了一個佔地5.7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區,把各種文化設施集中到了一起。
同時,配置了高水平的硬體設施和高水平的樂器。這些高標準的設計要求,以及無與倫比的藝術體驗,讓橘郡突破了與大都市之間的第一層障礙,成功吸引高知人群向這裡聚集。
因為功能完備、品質卓越的各色專業場所,使得國際知名的團體和傑出表演藝術家都願意到橘郡表演。比如世界三大芭蕾舞藝術團——美國芭蕾舞劇院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均視橘郡為美西巡演首選地。
當橘郡創出了一定的名聲之後,就開始價值兌現。也就是第二步,在商業上,強化親子家庭消費。
橘郡用頂尖兒童藝術教育,吸引都市家庭文化消費。例如藝術大師班,就是讓你的孩子,站在大師站過的舞臺表演。橘郡表演藝術中心每年吸引近37萬名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來此學習。大家都知道,家長為了孩子的藝術培訓是非常捨得花錢的。橘郡表演藝術中心與世界一流藝術家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藝術中心為孩子們提供了形式高端、種類多樣的藝術教育課程。
另外,橘郡還推出了面向4-8歲兒童的「感官友好表演」系列。看音樂劇的時候,需要正襟危坐,還有一些限制,但是4-8歲的孩子是很難堅持的,所以這裡提出「感官友好表演」,就是通過提供儘可能舒適的觀賞環境(如降低音量和燈光亮度、允許隨意走動說話、允許攜帶食品飲料),以及提前熟悉故事和演員的劇情簡介等方式,增加孩子們對於藝術的興趣。
然後是提供公眾開放舞臺。橘郡為愛好藝術表演的家庭,提供公共表演舞臺。例如,為南加州20所學校的學生提供藝術表演的舞臺。孩子們在這裡表演,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到這裡來,這樣就成就了橘郡表演中心這個成功的案例。同時,還通過文化增強國際人才社區聯繫,增強鄰裡之間的溝通,進一步帶動整個城市藝術文化氛圍的提升。
今天的最後,我給大家說說場景驅動。
在場景驅動中,書店是很重要的一項。
蔦屋書店是日本乃至亞洲最知名的現象級連鎖書店之一,從1983年創辦到今,擁有1459家店鋪,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年均書籍、雜誌等銷售額增幅近60億日元。這是書店裡的一個奇蹟。
備註:蔦屋書店是家全新生活理念的書店,有著自家的生活美學情趣,日本新一代年輕人大愛。不僅風靡日本更是享譽亞洲的生活方式型書店,東京代官山店是其最主要的店鋪,被評為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而2016年10月蔦屋書店宣布進入中國內地,首站選擇蘇州。
今天,很多書店都在模仿蔦屋書店。但是我想說,蔦屋書店改變了都市書店不掙錢的看法,也改變了書店的概念。「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總結過,書店的問題就在於它在賣書,而在平臺泛濫的第三階段,人們需要的是「提案」。
備註:增田把消費社會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商品匱乏。這一階段,商品的價值就在於它本身。第二階段:商品泛濫。不再是什麼商品都能賣的時代了,價值的中心由商品本身移動到了選擇商品的場所,即平臺。 第三階段:平臺泛濫了、網絡發達,人們的消費活動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什麼才能帶來顧客價值的?增田宗昭認為是提案力。
大家注意這個詞——提案,人們需要的是提案,而不是體驗。而提案力的關鍵,不只要「賣書本」,更要針對顧客興趣導向,主動營造顧客願意買單的多元消費場景。
現在的很多書店不止賣書,還賣咖啡,雜貨店的模式並沒有抓住蔦屋書店的本質。蔦屋書店的本質是以興趣為導向,就是從賣一本本的書,到賣一個個的興趣主題場景。
現在,很多的書店都開始意識到,不能讓顧客只為書買單,還要增加消費種類,創造衍生消費。因此,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才能讓顧客在長時間停留的同時實現不間斷消費。
我們以日本·大阪府枚方T-site為例,來說說什麼是場景驅動。
枚方T-SITE是以「蔦屋書店」為核心的文化綜合體,被稱之為營業時間到「25:00」的全家便利店,很多人願意到這裡來。
備註:枚方T-SITE一共有9個樓層,建面1.65萬平大體量,擁有兩處別館,定位生活提案型百貨商城,涵蓋了時尚、雜貨、美食等共計51家店鋪。
枚方T-SITE裡的蔦屋書店售賣各種門類的書籍。這裡共有9層,其中1、3、5層集中收藏了約15萬冊書籍。更重要的是,枚方T-SITE不是簡單把書塞在一個空間裡,而是設定生活情境,將場景化陳列與賣場空間有機融合,最大化方便消費者發現自己想要的書籍。
同時,它還摒棄日本傳統書店按照書的形態(旅遊指南、參考書、漫畫等)進行分類的方式,按照書的內容進行分類,按照深度關聯的方式,通過人文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門類,重構了書店空間。
不僅如此,圍繞蔦屋書店,枚方T-SITE還打造了多元的商業業態。蔦屋書店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主題,並且根據每一層不同的主題陳列不同領域的書籍,通過收集與主題相關的日常雜物,讓消費者與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邂逅。
讓我們具體看看圍繞蔦屋書店,枚方T-SITE打造的多元商業業態:
第一層:書店+美食。綜合體的第一層擺放了料理類書籍,並引入時下最受歡迎的人氣好吃店,豐富飲食生活。在這裡面,人氣No.1的是HE GROUNDS BAKER麵包店。大家要知道,亞洲人有三件事的消費只有正增長,沒有負增長,第一是咖啡。現在在年輕人中有個說法,叫「喝咖啡續命」。第二個是麵包,第三個是奶酪。日本總務省經過統計發現,日本家庭平均購買麵包的金額已經超過了對大米的支出。
備註:日本總務省統計發現,2011年日本居民購買麵包消費額首次超過大米。2020年2月7日發表的家庭收支調查數據表示,從「每個家庭的支出金額變化(夥食費)」中的「支出金額」來看,2018年,大米為24314日元,麵包為 30554日元。可以看出麵包相較於大米的支出額要多。2019年,日本家庭的麵包支出金額為 32164日元, 相比前一年增幅為5.3%。
第二層,書店+音樂。枚方T-SITE把二樓的音像製品銷售區域打造成幽靜、高雅的試聽體驗間,可以任選一部喜歡的黑膠唱片來試聽,這是一種復古的情懷。而且,每一臺試聽設備上方有一盞射燈垂直照射下來,當有人在此試聽音樂的時候,燈光將照射他的周邊,勾勒出一副優雅的畫面。
第三層:書店+咖啡。在綜合體中引入咖啡店,讓人們邊品咖啡邊閱讀。在接駁電車枚方站的3樓入口處,是主打「BOOK & CAFE」的星巴克店,在這裡,消費者可以享受坐在沙發上邊飲咖啡邊閱讀一本好書的美好。蔦屋書店和咖啡店一直營業到晚上23點,為「996」的上班族提供了放鬆身心的靜謐之地。
第四層:書店+女性生活。枚方T-SITE的整個四樓,按照「放鬆、健康、美容」的主題進行分類,打造了遇見最美麗生活的精緻生活雜貨空間。這裡的每日生活集市區域聚集了17家有特色的雜貨類手工作坊,在活動中心每天舉行健康生活研討會和美麗經驗分享會,都是很受女性喜歡的。
第五層:書店+親子休閒。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讀的書又大又重,價格還不便宜。但是孩子們三四歲看的書,到了七八歲一般就不看了,所以家長帶著孩子到書店看書是常有的事。大家看,枚方T-SITE的五層除了有很多兒童書以外,特別根據孩子的身高定製了23cm的展示架,讓孩子趴在草坪地毯上也能順利取閱。而且,在5層的公共區域,還為不同年齡兒童量身打造開放的遊樂場。
此外,這裡每一層都加上數字體驗。比如具備情感功能的機器人pepper承擔接客功能;推出專用APP,顧客在家即可進行商品、書籍檢索,預約餐廳等。手機搖身一變成了通行證,可在無人POS機上進行自助掃碼結算。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蔦屋書店的打造模式。
我想說,中國城市也需要深夜書房。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會有一些暫時失業的人,他們換工作的時候,是需要到圖書館、特別是到書店去提高自己。另外,深夜書房的夜間工作人員部分帶有兼職屬性,可以為暫時失業的人提供過渡性的工作,保障民生的同時還可以增強社會穩定性。而中國城市的「深夜書房」,除了消費場景營造方面可以借鑑蔦屋書店外,在人員方面也可以借鑑日本,開展「夜間職工計劃」,保障夜間場所的長久運營。
備註:在安倍經濟學下,日本內閤府大力促進女性就業,內閣兩性平等局指出「我們預計在社會的所有領域,到2020年,婦女將至少佔領導職位的30%」,而深夜圖書館類型的兼職門檻低、工作時間靈活,能夠實現「家庭婦女友好」。
以上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在全球疫情蔓延,及伴生的經濟衰退和政治動蕩,將強烈改變全球旅遊休閒方式的選擇。而我們可以通過打造都市美好生活空間,創造新的都市旅遊經濟增長點,掘金都市文博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