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改革者李小加: 立足中國,連接世界
改革派李小加猶如一把鋼刀,為老派的香港資本市場劈開一片新天
蔣琰
2009年10月,48歲的李小加在即將知天命的年紀走進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下稱「港交所」)。在職業生涯歷經石油工人、記者、律師、投行之後,交易所掌門人是他重新開啟職業生涯的又一步,一幹便是十年。
李小加是港交所史上第一位非香港本地人士的行政總裁,他的上任本身就是一個改革的信號,此後他也一步步把改革的精神延續到港交所身上:併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啟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多項互聯互通機制,允許「同股不同權」和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多次成為全球IPO數量和募資冠軍,等等。
銳意改革進取的李小加,高光時刻有之,艱難碰壁亦有之。
2013年時不能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的港交所,痛失二次上市的阿里巴巴;2019年高調宣布擬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卻被無情拒絕,不得不說是李小加職業生涯中的遺憾。
2020年5月7日,港交所發布公告稱,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擬於2021年10月底合約屆滿時不再續約。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對此表示:「我要衷心感謝李小加先生在過去十年中的傑出領導及對香港市場的貢獻,我亦代表董事會感謝他儘量付出時間來確保我們順利過渡。董事會有信心他的繼任過程將順利有序,而集團擁有堅實的基礎。」
市場也在表達對李小加的肯定,7日午間的卸任公告發布後,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午立即跳水,一度跌幅擴大至4%,全天下跌2.76%。
現年58歲的李小加當天還表示,離任後不會退休,但暫時未有日後發展計劃。李小加十年的港交所職業生涯即將步入尾聲,這未嘗不是他新的起點。
擁抱變化
即使不看港交所的經歷,李小加的人生已經足夠傳奇。1961年,李小加出生於北京,生長在甘肅,早年甚至作為中海油前身企業的一名鑽井工人,參加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石油鑽塔工作。恢復高考後,李小加考入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後還在《中國日報》擔任記者。
1986年李小加赴美留學,先後獲得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新聞系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並進入律所從事金融證券與兼併收購工作。1994年,加入美林證券,之後任美林證券中國區總裁;2003年任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自此完成從石油工人到記者到律師再到投行的職業生涯轉變。
闖蕩者李小加的職業生涯並未止步,而是不斷在追尋新的挑戰。2009年10月,李小加加入港交所,並自2010年1月起擔任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至今已三次獲續任,開啟港交所掌門人的全新職業道路。
改革派李小加猶如一把鋼刀,為老派的香港資本市場劈開一片新天。從內地出發的李小加,深知港交所的振興必須立足中國才能連接世界。他上任後就公布了港交所《戰略規劃2010-2012》,明確了港交所在內地與國際的雙重定位。
同年,李小加對港交所的交易時間進行改革,推動港交所與內地交易所接軌,自2011年3月7日起,港股開盤時間與A股同步。
李小加面向國際的第一個大動作則是2012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讓港交所自此在大宗商品的定價和交易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此後幾年,李小加領導下的港交所致力於推動和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這一系列舉措至今仍然影響深遠,南下和北上的資源源源不斷地經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中轉,真正地使港交所成為連接世界的資本樞紐。
2014年4月10日,李小加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講話時正式公布「滬港通」計劃,目的是「促進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雙向開放」。當天下午,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表示積極響應。
同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開通。開通以來至今,北向資金歷史額度已累計達1.03萬億元,南向資金累計達1.21萬億元。
「港交所通過與深交所、上證所的互聯互通,為我們搭建起了一個總市值70萬億元人民幣的龐大市場。同時,深港通的開通也標誌著這種互聯互通進入了2.0時代。」李小加彼時表示。
拒絕遺憾
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李小加的核心戰略始終是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立足香港本地資本市場,李小加任內吸引快速發展的內地企業和布局全球的企業,過去11年間7次取得IPO募資和數量全球第一的佳績。
不過羅馬並不是一天建成的,港交所的IPO政策限制也曾錯失多家優質企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阿里巴巴。
2007年,阿里巴巴拆分B2B業務並在港交所上市,不過隨著之後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阿里巴巴股價一路低迷並破發,最終在2012年選擇私有化退市。
退市整合後,阿里巴巴資本市場的布局也捲土重來,不過當時港交所的上市制度無法接納同股不同權和合伙人制度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於2014年赴美上市,港交所錯失了一個快速成長的網際網路帝國,這也成為此後經年李小加引以為憾之事。
李小加在2018年推出了港交所有史以來最大力度的改革措施。當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赴香港上市,支持大中華地區和國際公司來港尋求二次上市,以空前的力度吸引內地和全球的新經濟企業IPO。
港交所大刀闊斧的改革,加上多年互聯互通機制的鋪墊,使得2018年起港交所吸引了一批優質企業上市。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01810.HK)成為港股第一家雙重股權架構上市公司;9月20日,美團點評(03690.HK)緊隨其後成為第二家。港交所2018年以來也迎接了歌禮製藥、百濟神州、康西諾生物等10多家未盈利生物公司。
李小加的努力終於彌補了錯失阿里巴巴的遺憾。2019年11月,阿里巴巴(09988.HK)回歸港股,以增發H股的形式在香港二次上市。「阿里巴巴多年後回家了。」 李小加感嘆道。
李小加帶領的港交所,也以更寬大的胸懷、更不懈的努力在期待更多中概股的回歸,「港交所是管市場的,中概股是否回港上市不是由港交所決定的,港交所只需要把市場上該做的事情做好,去掉不該有的壁壘,改革不合理的環節,包括IPO的發行、清算和結算環節等。」
「試了不一定成功,不試一定不成功。」這是李小加在收購倫交所失利後的總結,也是這位改革者多年來的信條。
隨著李小加不再與港交所續約,李小加很可能在職業生涯內無法挽回收購倫交所失敗的遺憾。不過,李小加作為港交所掌舵者已經足夠精彩和圓滿,他留下的「立足中國,連接世界」的戰略,也是港交所繼續前行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