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錢麗婭
早年,人們的衣著都是買布料自己縫紉或找裁縫量身定做。主婦們最愛去、最嚮往的就是布店,那裡是衡量主婦們審美眼光、滿足美的欲望的地方。老布店裡花紅柳綠的布料,曾經是街道兩旁最亮麗的風景。
布店裡通常是一排即寬又長的櫃檯,布料都纏裹在長一米寬約40公分的木板上,側身立在後牆的櫃檯上面對著顧客,任其挑選。
一走進布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五顏六色的布料,女人們就站在櫃檯邊精心選細細品,比相女婿還認真。因為那時每人才1丈2尺布票,家裡所有的衣衫被褥都需用布,如何把布票用在刀刃上,是要費一番思量的。
在指指點點中,營業員把顧客看中的布料抽出來,讓其在近距離地細細打量、撫摸,同時也對一時拿不定主意的顧客發表自己的意見(她的意見往往很有說服力),或者將布料披在自己身上讓顧客觀看效果。
經一番細思量,顧客終於下了決心,此時營業員即大顯身手:抖開木板緊裹著的布料,那木板打在櫃檯上「譁啦啦」作響。營業員一手拿木尺,一手緊扯布,飛快地丈量著,足尺後再稍稍加讓一點,然後用剪刀在量足的面料邊剪個小豁口,兩手沿豁口用力一扯(所以那時買布叫做「扯布」),只聽「哧拉」一聲響,布料被撕扯了下來。
營業員一邊扯布一邊不住聲地嘖嘖自誇:「聽聽這聲音,就知道這布料多結實!成色多好!」緊接著是抖布、疊布、卷布,最後再用一小張紙外加包裹,用細紙繩將其紮好。整個過程也就是幾分鐘,常常看得我眼花繚亂。
一匹布賣到最後,總會剩下布頭,而布頭是要讓利給顧客的,一尺布大概只收六寸的錢和布票。每逢此時,買的布頭的顧客像是討了個大便宜,不禁喜上眉梢,心裡即刻盤算著這多餘出來的布頭該作啥用場了。
當時的收款方式可以說是布店裡另一道風景:布店上空鐵絲縱橫交錯,上有「唰啦啦」穿梭飛馳的夾子,整個店堂只有一個人坐在特別高的櫃檯上收款,縱橫交錯的鐵絲在她那裡匯聚。
營業員將顧客的錢與布票一起夾在夾子上,然後用力將夾子甩向收款人,只聽「唰」的一聲,夾子即滑行到收款人的高臺上,這一連串的動作優美而利落。稍停片刻,找回的零錢及布票又沿著鐵絲滑行到營業員所在的櫃檯。拿著布料及找回的零錢,顧客滿意地走出布店。
每到春節來臨的前夕,布店裡人最多,收款臺也最繁忙,只聽見布店上空穿梭飛馳的夾子「唰唰」作響。童年時仰望那高高的櫃檯,最大的理想就是長大後能做在那櫃檯之上,象個鎮定自若的大將軍。
在我的印象裡,當時徐州城專門經營布料的是位於彭城路的錦華布店。店面寬敞明亮,經營的品種也最全。絲綢、毛料,香雲紗、織綿緞、各色條絨、純棉印花布、老粗布、人造棉及壽衣面料一應俱全,且分類排放一目了然。
那年頭,雖說布票緊張,但很多主婦都有幾塊花色美麗的布料壓箱底,布料也是待嫁女不可或缺的備用物品,這是一代代女人傳襲下來的習俗。記得幾年前,母親還拿出幾塊珍藏的布料細細端詳,但時過境遷,也只有不勝感慨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