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戲?算法屬中國出口限制項目!澳企業投資下滑,經濟復甦瞎嚷嚷!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01

受金價上漲利好,小型黃金勘探商啟動融資,尋求轉型

澳大利亞西部的黃金勘探公司Magnetic Resources於8月28日上午啟動了一項融資計劃,為其黃金勘探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據悉,該公司希望通過配售新股籌集約400萬澳元。

募得的資金將用於黃金鑽探以及相關作業,目前Magnetic Resources正試圖從黃金勘探商轉型為生產商。

該公司在西澳大利亞的拉弗頓和萊奧諾拉地區(Laverton and Leonora regions)擁有大量的勘探區,靠近Dacian gold運營的金礦。該公司的目標是在今年11月進行首次資源勘探。

今年以來,Magnetic Resources股票一直在上漲,迄今累計上漲逾260%。

02

本地科技風投大佬戰績傑出, 看好新標的物

科技企業家NEXTDC創始人Bevan Slattery已準備加注其所投資的一家初創企業。

這就是FiberSense,這家公司是由聲納專家馬克·英格倫(Mark Englund)創立的,其專利是利用現有的陸基光纖設備進行實時監測的技術體系。

FiberSense並不被本地投資者圈所矚目,且似乎是可以低調。該公司僅得到了Bevan Slattery和一些密友的支持,該公司甚至沒有一個正常運行的網站或社交媒體。

預計未來幾周情況這種情況將有所改變。經過5年的低調運作,FiberSense正在準備向外部投資者進行第一輪融資,管道網絡公司和Bevan Slattery將為其奠定首輪融資基礎。

預計斯Bevan Slattery將增加他的股份作為籌資的一部分。他過去三年一直擔任FiberSense董事,兩年擔任董事長,並將在首輪投資中再次追加投資。

與此同時,Bevan Slattery一直投資於澳大利亞科技行業的初級企業。本月早些時候,他投資的intelliHR公司在澳大利亞證交所上市的,6月份其投資的3D地圖公司Pointerra掛牌ASX,上市之後兩家公司的股價都飆升。

03

本地醫療巨頭坐擁巨額資金,欲競購澳洲東部放射科集團,以增強產業布局

拉姆齊醫療保健公司(Ramsay Health Care)正在履行其收購承諾,以幫助股東實現盈利增長。

資本市場有傳言,拉姆齊正準備競購私募擁有的放射科集團Qscan。Qscan在澳大利亞東海岸擁有70多家影像診所。

Qscan的所有者Quadrant Private Equity已將該業務掛牌出售,並在9月7日開始的一周內進行招標。

拉姆齊已向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尋求幫助,包括盡職調查、融資和諮詢幫助,預計將進行一場競爭激烈的拍賣。

拉姆齊表示,該公司正尋求開發新的增長平臺,包括收購綜合護理和新的護理模式。該公司還提醒股東,以及可能排隊購買Qscan的其他各方,其最近15億澳元的股權融資意味著其資金充足,能夠擴大其在澳大利亞和海外的業務。

按EBITDA計算,Qscan每年的盈利約為7,000萬澳元,而競標者被告知,在預測期內,其年增長率將超過10%。

04

TikTok出售疑雲

8月28日,中國商務部、科技部發布調整之後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簡稱《目錄》)。調整之後的《目錄》第二項限制出口部分第(十五)計算機服務業增加了「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

該《目錄》的第二項限制出口部分第(十五)計算機服務業 增加了「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

這意味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凡是涉及向境外轉移技術,無論是採用貿易還是投資或是其他方式,均要嚴格遵守《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的規定。其中限制類技術出口必須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申請技術出口許可,獲得批准後方可對外進行實質性談判,籤訂技術出口合同。

而TikTok基於大數據的分析,準確地向用戶推送各種相關視頻的算法正是這種「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

所以,從新的法規來看,字節跳動出售TikTok業務應當得到相關部門的許可批准,除非其擬定出售的業務不包含此技術。

05

企業投資大幅下滑!商業團體盼澳政府出臺進一步刺激措施

商業團體要求澳大利亞政府出臺進一步的經濟刺激和新的激勵措施,以防止投資急劇下滑。

最新估計顯示,本財年,企業支出最高將下降13%,或150億澳元。

澳大利亞商會執行長威斯塔科特(Jennifer Westacott)在10月6日預算案出臺前發出了呼聲:澳大利亞「必須緊急行動,提振整個經濟領域的投資」。

她還呼籲為各種規模的企業提供20%的投資補助,「以賦予它們信心和確定性,讓它們啟動項目、投資並創造我們整個經濟所需的就業機會」。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ABS)的數據,在截至6月份的3個月裡,企業在機械、設備和建築方面的支出較上一季度減少了16億澳元,降幅為5.9%。

預計本財年商業投資急劇減少的情況還要更嚴重。統計局一份關於商業投資意向的報告指出,2020-21年的支出將比2019-20年下降13%,這將相當於150億澳元。

澳新銀行(ANZ)表示,除了預計將保持穩定的礦業投資之外,本財年企業支出將下降近五分之一。

ANZ高級經濟學家伯奇(Catherine Birch)表示,「總體而言,國內和全球經濟復甦的漸進式趨勢、新疫情爆發和限制措施的風險,以及普遍的不確定性,似乎正在抑制大規模投資。」

實際和預期商業投資的大幅下降,突顯了政府在努力推動經濟復甦時所面臨的挑戰。

Australian Industry Group執行長威洛克斯(Innes Willox)表示,企業支出預計將出現下降,這「不容易遏制」,並取決於整個經濟的需求復甦。

他說,「這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財政刺激措施。在不降低公司稅率的情況下,很難看出商業投資計劃將如何提速。」

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大幅復甦,以及對關鍵大宗商品(尤其是鐵礦石)需求的上升,採礦業在度過截至6月份的艱難幾個月後,狀況似乎好於其它行業。

儘管鐵礦石投資升至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礦業資本支出在整個季度仍下降了1.2%。但統計局表示,製造業資本支出在3個月內下降4.5%,「其它」行業則下降8.4%。

按投資類型計算,機械和設備資本支出下降7.6%,新建築和構築物支出下降4.4%。按年度計算,礦業投資在2019-20年期間增長3%,為2012-13年以來首次增長,原因是西澳礦商向新項目投入了巨額資金。

資源行業以外的前景黯淡,非礦業資本支出在2019-20年期間下跌10%。

免責申明:本公司力求報告內容客觀、公正,但本報告所載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構成所述證券的買賣價格,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報告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經濟參考報頭版:中國經濟內生復甦動力持續增強
    經濟參考報12月16日消息,國家統計局12月15日公布的11月中國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繼續強勁復甦,特別是出口產業鏈的超預期表現,成為經濟向好的關鍵動力。據海關統計,按美元計價,我國11月出口同比增長21.1%,是2018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速,也是2011年以來同月最高增速。
  • 中國對澳投資已跌85%!澳大利亞不知收手,2次修改外商投資法
    來源:金十數據澳大利亞,曾經也是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熱土,2016年中國對澳洲投資還達到158億澳元(約合789億元人民幣)的峰值,可惜自此之後,中國在澳投資總體水平一降再降,2019年對澳商業投資暴跌47%至25億澳元,不過對澳房地產投資比例最大
  • 中企投資巴新漁業項目,澳大利亞讀出別樣味道:「佔領澳領土」
    報導所稱的「澳大利亞家門口」指的是巴布亞紐幾內亞西部省達魯島,「漁港」指的是福建省中鴻漁業有限公司在達魯島投資建設的「綜合多功能漁業工業園」項目。這一正常的中企投資項目被澳大利亞一些人讀出了別樣的味道。中鴻公司在巴新達魯島投資建設「綜合多功能漁業工業園」項目備忘錄籤署儀式11月12日在巴新首都莫爾茲比港舉行。
  • 「多虧了中國」:德國企業加倍投資這個復甦的巨人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德國企業:「多虧了中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1月18日文章,原題:「多虧了中國」:德國企業加倍投資這個復甦的巨人 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哈恩自動化公司計劃未來3年投資數百萬歐元在中國建新廠
  • 德國通過萬億元經濟復甦計劃,德國大眾汽車宣布:對華投資160億
    為此,據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6月3日晚,德國通過了規模達1300億歐元(約1.0375萬億元)的一攬子經濟復甦計劃,其中涉及扶持企業等救助措施。據悉,早在3月,德國就曾公開了一項高達7500億歐元(約5.9859萬億元)的救助計劃,以減少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
  • 國際專家:2021,中國經濟穩健增長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2020年,全球經濟遭到新冠疫情重創。不過,隨著新冠疫苗研發取得進展,人們對全球增長產生樂觀預期。儘管全球疫苗推出速度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是2021年社交距離方面的限制預計將持續放鬆,因此全球經濟活動必然會反彈。
  • 2020進博會開幕在即,近200家澳企將用線上小程序對接中國合作夥伴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於2020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  今年以來,中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模式、新業態實現了快速增長。數字經濟不僅為中國經濟穩步復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在助力世界經濟復甦發展。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2020年1月15日,當中美終於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結束了延續近兩年的貿易爭端時,全世界都對2020年的全球經濟充滿憧憬。但疫情的突然暴發使這一切成為泡影。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下滑,中國經濟也出現了罕見的季度負增長。
  • 全球經濟「弱復甦」 中國靠什麼「取勝」
    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一度陷入衰退。但伴隨著疫情形勢好轉、下半年各行業積極復工復產,以及史無前例的紓困政策發揮作用,全球經濟開始觸底回升。但是,今年世界經貿格局正在發生變化,2021年全球能否走出疫情陰霾,中國經濟是否能保持經濟快速復甦,成為關注焦點。
  • 澳資源行業專家:中國應尋找澳大利亞以外鐵礦石來源,以達到供應...
    目前,中國有60%以上的鐵礦石都是進口自澳大利亞,依賴性嚴重。 一直以來,鐵礦石出口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之一。2019-2020財年(以7月起止),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收入1020億美元,並且提供6.5萬個工作崗位。其中,849億美元出口額由中國貢獻,如果平攤到每名澳大利亞人頭上,每人可得3400美元。
  • 保險業助力武漢經濟復甦 17個項目籤約投資總額超500億
    來源:央視原標題:保險業助力武漢經濟復甦 17個項目籤約投資總額超500億元 6日,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推動下,13家保險機構同武漢地方政府和企業籤約17個投資項目,投資總額超過500億元。據介紹,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保險業為湖北及武漢地區的一線醫護人員捐贈專屬保險,人均保額累積超過600萬元;為湖北省700萬輛機動車減免車險保費約50億元;發揮保險增信功能,累計支持湖北省70餘萬家企業獲得貸款1000多億元。
  • 中國經濟正增長對全球經濟復甦產生溢出效應——訪IMF首席經濟學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得益於出口表現強勁及政府投資的刺激作用,IMF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上調至1.9%,中國經濟正增長對於全球經濟復甦有溢出效應。
  • 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2020年,全球貿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未來復甦前景將面臨波折,並將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有望持續助推全球貿易回暖。進入12月以來,全球多地區疫情惡化,北美和歐洲的封鎖措施不斷加碼,市場人士預計,2021年的增長率將有所下滑。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22日表示,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將下降14.5%。亞太經社會警告稱,貿易全面復甦的道路仍然「高度不確定」,許多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條件不佳,失業率、債務和通縮高企,潛在的結構性挑戰阻礙了貿易的快速反彈。
  • 玩具出口企業訂單大增利潤反而下滑 利潤被誰偷走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利潤被誰偷走了?玩具出口企業訂單大增,利潤反而下滑訂單增長利潤卻下滑,玩具出口企業的利潤被誰偷走了?臨近歲末,東莞康達玩具禮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下半年以來,康達玩具逐漸擺脫了疫情的陰霾,訂單大幅增長。但面對增長的訂單,康達玩具董事長溫國雄卻有著現實的煩惱。
  • 【關注】李巍:2020年中國經濟外交十大事件
    新冠疫情暴發後澳大力推動對新冠病毒源頭進行所謂的「國際獨立調查」,成為中澳經貿關係急轉直下的導火索,經貿摩擦顯著增加。5月12日,中國正式做出反擊,禁止四家澳牛肉出口商對華出口、對澳大麥出口徵收80.5%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對澳葡萄酒實施反傾銷措施;12月,中國發改委發出煤炭「限價」採購令,澳大利亞的高價煤炭出口中國嚴重受限;此外,中國文旅部還發布通告提醒中國遊客勿前往澳大利亞旅遊。
  • 中國坐穩全球經濟復甦頭把交椅(國際論道)
    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7%,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均為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中國多項經濟指標實現首次「轉正」,多項指標增速再創新高。外媒對此廣泛關注並作出積極預測:中國經濟平穩復甦為2020年動蕩中的全球經濟增添一抹亮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有望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提供強勁驅動力。
  • 澳媒:澳政府選擇與北京玩火,結果可想而知
    11月進入下半月,澳媒此前炒作的「中國對澳貿易產品禁令」並未成為現實,這一情況讓澳出口商們暫時鬆了一口氣,但緊張情緒依舊在澳各行業出口商間蔓延。 中國從澳進口大量鐵礦石、煤炭等,澳留學旅遊等中國市場也十分廣大,鑑於兩國關係惡化,這類行業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影響,有媒體和國際輿論指出,澳經濟發展試圖轉變對華依賴,但尋求「替代者」的想法是難以實現的。澳政府選擇與北京玩火的結果可想而知。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坐穩經濟復甦頭把交椅 外媒關注年末中國多項...
    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7%,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均為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中國多項經濟指標實現首次「轉正」,多項指標增速再創新高。 外媒對此廣泛關注並作出積極預測:中國經濟平穩復甦為2020年動蕩中的全球經濟增添一抹亮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有望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提供強勁驅動力。
  • 下半年經濟會否持續復甦?六大關鍵詞預判中國經濟下半場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發布會上表示,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態勢。我們對下半年經濟持續復甦是有信心的。同時,經濟回升也是有基礎、有潛力、有條件實現的。GDP:二季度經濟「由負轉正」,傳遞哪些信號?
  • ...未來中國經濟復甦能否持續?白巖松對話宏觀經濟學家劉元春
    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彰顯中國制度優勢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這不僅標誌著中國經濟走出了疫情低迷的困局,還標誌著復工復產的勝利,標誌著整個經濟復甦步入到一個穩定的軌道二是在房地產投資、國有企業投資拉動下的投資轉正,對於中國經濟來講,投資依然是一個很基礎性的變量。這個變量轉正之後,意味著未來的擴大再生產,步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目前「轉正」的這兩大基礎,對後續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