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
什麼是「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節日之一,因漢族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破五」這一民俗時至今日,就演化成「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
「破五」的由來
①送「窮神」
根據《封神榜》記載,姜子牙封神時,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在神話中,他的妻子是讓人討厭的背叛丈夫的妻子,被封了窮神之後,更是被世人唾棄,所以在初五這一天就要「破」她。
②初五是財神的生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在這一天要放鞭炮,大擺宴席,迎接財神的到來。各地都會燒香上供,為的就是不忘祖宗。
大年初五有什麼習俗?
1、祭財神
剛才提到初五是財神的誕辰,所以在這一天大家都以不同的形式迎接他的到來。民間傳說財神也稱五路神,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據記載,迎接財神需要供羊頭與鯉魚,因為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
大年初五零時零分,人們就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
2、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意思是送走窮鬼。一般來說,從除夕到破五不能倒垃圾,因為能夠聚財否則就是把福氣倒走了。所有的「福氣」都攢到初五這天,一起倒掉,也就是「送窮」。
3、掃房子
除了把垃圾倒掉,還要打掃衛生,而且是徹底的大掃除。因為從臘月三十到初五之前不允許打掃衛生,因為如果打掃則意味著這一年都會非常忙碌不能好好休息,動了還會將好運氣弄掉。所以積攢的灰和家務都可以在破五做。
4、接路頭神
清代蔡雲《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路頭又稱「五路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
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
5、要放鞭炮
放鞭炮對於初五這天也是必不可少的,預示著把一切不吉利的事情都轟出去,讓那些不好的事情都離我們遠遠的,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再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
不同地區的破五習俗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五日。
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
北京:婦女不允許串門
河南:不勞作,否則遇事破敗
在晉西北:燒香,剪紙,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
上海: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鳴鑼擊鼓焚香禮拜
感謝閱讀,祝大家初五快樂,喜迎財神,新的一年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