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家帶娃已經成為了常態,我的一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朋友就經常調侃自己:「我家仔現在7歲,他就好像一部0.5倍速播放的錄音機,我是恨不得時時刻刻把手按在快進鍵上,這樣才能稍稍緩解一下他的拖拉,但是偏偏那個快進鍵和播放鍵還經常是壞的,暫停鍵倒是沒事自己就按下去了...」
帶娃不易,這是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快起床!快吃早飯!」
「快去洗澡!洗完澡快睡覺!」
「快把衣服鞋子穿上!要上課了!」
有沒有發現,「快去XX」已經成為了家長對孩子的口頭禪。就是因為孩子催一下動一下,才讓家長的叨叨成為了日常,要是孩子能夠自覺去做,家長也不會變成「智能鬧鐘」。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觀念呢?
太長不看版:
一、要讓孩子認識到管理時間是自己的事情,由拖延時間產生的後果要自己負責。
二、通過日常刻意練習讓孩子體會到時間的長度,培養時間的意識。
三、區分事件的輕重緩急,以目標為導向引導孩子設立時間管理計劃。
01管理好時間是自己的事情
讓我們試想這樣一個場景:
孩子早上不肯起床,催了幾次也不動,你會怎麼做?
A. 掀被子,把孩子從床上拖起來。
B. 告訴孩子,再不起床上學就會遲到。
答案是B。任何強制性的方法都是家長在幫孩子管理時間,其方法包括且不限於「幫孩子收拾書包、幫孩子穿衣服等」。
突然有一天對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以後你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從而指望孩子在一夜之間變得像大人一樣,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我不止一次遇到這樣的家長:早上急急忙忙把孩子送過來,孩子滿臉埋怨地說:「今天都怪媽媽沒叫醒我!」家長也是一臉愧疚:「是啊是啊,都怪我叫晚了,耽誤了上課。」這樣孩子會認為責任都是家長的,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要想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就必須讓孩子知道,「管理好時間,是自己的事情」。要逐步培養孩子包括管理時間在內的自我管理能力,你應該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那不是別人的錯,是你自己的責任。」只要孩子明白「早上起床」是「自己的事情」,不遵守時間會有什麼後果,那麼他自己就會思考,怎樣做才能不睡過頭。
02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
有沒有想過?當你跟孩子說:「快點,只剩五分鐘了。」的時候,孩子可能根本就沒有聽懂你說話的意思,因為他沒有五分鐘的概念。
(一)認識時間。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課裡有「認識鐘錶」的內容,家長也會在平時下意識的告訴孩子:「要到XX點了。」或者說,「當短一點的針指到8的時候,就是故事時間了。」
如果家長能夠生活和時刻聯繫起來,就能夠更深入的幫助孩子引入時間概念。
比如:「9點要去圖書館,8點之前要吃完飯哦。」
「媽媽5點下班,你要在家乖乖的哦。」
「現在是晚上9點,收拾收拾該睡覺了。」
家長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把「時刻」與「行為」聯繫起來,就能幫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地理解時刻的概念,把「生活」與「時間」連接起來。不妨在每個房間都放上時鐘,相較於數顯電子鐘,有時針分針的鐘表能夠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時間。
小遊戲:猜時間
如果家長有空,可以讓孩子來猜一猜現在幾點了。
做法
①「現在幾點了?」「現在,你認為是幾點呢?」家長可以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時間的概念,這個時候,不讓孩子看時鐘,讓他猜一猜,現在到底幾點了。
②家長可以通過類似於「猜錯啦!現在已近7點25分啦!」或者是「猜對啦!」的方式增加遊戲樂趣。
(二)感受時間。時刻的劃分有清晰的基準,但是時間卻有主觀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也會對時間長短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孩子在看動畫片、玩遊戲這類熱衷的事的時候,總會覺得時間很快,而在無聊、等待的時候覺得時間很慢。
小遊戲:花了多少時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去學校,去公園,去朋友家玩,也會上輔導班和才藝補習班。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去那些地方要花費多長時間呢?
做法
家長可以讓孩子試著估算一下會花費多長時間,然後和孩子核實一下是不是這樣。
*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感想欄裡,填進表示心情的笑臉。如果做的結果和孩子自己預想的一樣,就填一個笑臉;如果和預測的不同,就填一個哭臉。標記可以寫得大一點兒,以此來提升趣味性。
(三)定時完成。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給時間一個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裡高效利用時間。比如,預設好「從幾點到幾點,是做什麼時間」,這樣就能更高效地利用時間。
家長可以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嘗試一下劃分時間。可以先從孩子平時做起來就沒完的事情開始著手,比如玩遊戲、看漫畫。
小遊戲:時間指示板
可以按照下面的插圖做一個「時間指示板」
錶盤式
用厚紙板來做
調整到和孩子商量好的時間,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電子式
用12枚小紙板和3個分欄
翻至決定好的時間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做法
①玩遊戲、看漫畫的時候,家長要和孩子約定好「從幾點到幾點」。
②家長要把和孩子商量好的「時間指示板」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③快到約定的結束時間時,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差不多就要結束了」。如果已經超過了約定時間,家長一定要注意輕聲提示孩子「已經到時間了哦。」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作業量,這樣才能幫孩子監督完成效果。如果孩子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家長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已經超時了。要和孩子重新溝通一下,看看有沒有必要更改一下完成時間。
03設立時間管理目標計劃
時間管理的目標是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時間,制定可實施的有效計劃能夠提高孩子的生活效率,就算孩子長大成人,依然能夠從中受益。
(一)區分「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區分事件的重要程度是設立計劃的基礎。家長可以讓孩子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做一個列表,然後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比如,用天藍色來標記應該做的事,用粉色來標記想要做的事。如果孩子上了小學,能夠讀寫,可以自己來寫。對於那些還不能自己寫字的小朋友,家長可以用圖畫來提醒孩子要做什麼。便籤寫好之後,把便籤貼在家裡顯眼的地方最有效果。每完成一件事,孩子就可以開心地把便籤揭下來,這份心情,能促使孩子「加快進度,提升幹勁」。
小遊戲:貼便籤
家長可以讓孩子先把所有的事都列出來,再考慮做事的先後順序,這種方法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效率。
做法
準備兩種顏色的便籤、記號筆
①首先,家長可以讓孩子,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寫出「想要做的事」和「該做的事」,在每一張便籤上寫上一個項目。→列清單
②然後,等孩子把所有事列出來之後,按照順序貼在牆上。→按照優先順位排序
③最後,做完一件事,把相應的便籤從牆上揭下來。
要點
*便籤要貼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
(二)制定執行計劃。如果孩子有一個目標,那麼他的腦海裡就會對事件有一個想像,也就能安心地行動了。
在孩子念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家長可以把要做的事情用插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後貼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等孩子上了小學中年級,家長可以讓孩子把要做的事在筆記上記錄下來。然後問問孩子:「先做什麼好呢?我們一起來考慮一下做事的順序吧。」讓孩子在不同事件上標上序號。這樣一來,要做的事情變得有條理了,孩子的幹勁也會因此源源不斷。相比於接受家長的命令:「你去做這個。」孩子能夠學會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行動。
小遊戲:早晨時光
早晨時間短暫,但是要做的事情可不少。家長可以利用這個時機,讓孩子學習規劃自己的時間。但是要注意,千萬要做好監督,不要讓孩子上學遲到呀。
做法
準備一張比鐘錶大一圈的紙
①在鐘錶周圍貼上厚紙,把早上起床後不得不做的事寫在對應的時間旁邊。
②每天早上,家長可以讓孩子看著鐘錶,確認「今天幾點要做什麼」,這樣一來,經過加工的鐘表就變成時間管理器啦
要點
*如果孩子還不能自己讀寫,家長可以用圖畫表示,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
(三)學會合理分配。前面給大家介紹了如何估量準備時間的方法。但是要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必須做的事」,我們還要具備合理分配時間的能力。
尤其是在考試中,時間分配顯得尤為重要。我見過不少因為時間不夠沒做完題哭得稀裡譁啦的小朋友,在有限的時間內答題,先做哪個,哪個問題要用多長時間,只有懂得合理分配時間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也常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特定的任務。把要做的事排序,制訂實行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能逐漸掌握分配時間的技能。想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計劃,就需要我們能夠根據事務的重要程度決定「哪些事該放棄」。此時,就需要家長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小遊戲:時間規劃師
孩子排序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地做出提醒:「首先要保證完成作業。」
現階段的孩子,首先要保證完成作業和學習的時間。學生必須要完成作業,父母要告訴孩子,制定計劃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做作業的時間。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寫作業不僅能幫助孩子鞏固知識,讓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還能培養孩子的義務感、責任心和獨立性,有助於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家長要向孩子說明,完成作業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如果時間不夠充裕,家長要引導孩子捨棄遊戲時間:今天雖然沒玩兒,但是可以「攢起來」,周末的時候痛痛快快地玩兒。
自我管理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有時候對大人而言都是個難題。在孩子未養成良好的習慣之前,我們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怎麼做得了?」不管針對幾歲的孩子,學不會就反覆教,一旦養成了好習慣,之後的事就會自然而然地輕鬆起來。
— END —
聲明:本文轉載自玩嗨數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易知數學
這麼久了,
也還沒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