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普通二本,想考一流名校,現實嗎?」
留給普通本科生的機會不多了
普通本科學生考研考上985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名校的研究生名額,基本上已經成了「自己人」的專屬。懷揣著名校夢考研的普通學校考生,大部分只是做了分母。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錄取研究生中,本校生源就佔了三成。學生來源數量排名前十的學校中,除了中國民航大學佔據了3%以外,其餘全是985、211高校。
北航的航空學院本科生約25%成為推免研究生,攻讀研究生比例約60%,這樣的比例在名校中並不少見 。
越優秀的學校越是如此。以清華大學為例,2018、2019級碩士新生的生源數前三都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這時候的清華北大倒是非常和諧,一點沒有互黑的跡象。
看來名校都謹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默契,給「自家孩子」留了大量名額。就算是引入新生力量,也是兄弟學校互相交換,根本沒給外校留多少餘地。
隨便選一所普通高校看看考研結果,你就會知道一般學生考上名校有多難。
比如齊齊哈爾大學,把這所學校2018年考上985、211的所有學生全算上,不到同級人數的4%。
連自習室都需要搶,可見這幾年的考研趨勢和競爭有多激烈。
不過有機會就是好事,就算機會在渺茫,也是勝過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但是,
本來那麼多的機會都去哪兒了?
現在的名校大多都出現了上升的保研比例。
對比過去兩年,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招收比例現階段最低也在40%,這些人中大多也是名校推送。
也就是說,你想以一節草寇的名義翻身,難。
而且
考研,是有學歷歧視的
不要聽學長姐說了幾句公平競爭,就真的以為跟高考一樣公平,那是初試。如果你好不容易擠進了複試,複試環節的你,需要提供一堆榮譽證書,考試成績,比賽成績等等。
「你發表過論文嗎?」「你有過省獎市獎嗎?」
別拿你的校級三好學生在人家的省級論文面前比了,結果你知道的。
這種尷尬就像你面試的時候技能那一欄只寫了精通辦公室軟體。
你要考的研究生,是非常重視學術的,這一點在你準備考之前我想讓你明白。沒有證書獎狀成果,你的985之路,很吃虧。
另外,一些老師嘴上說著一視同仁,心裡都是給自己人撈好處。上課時候偷偷告訴學生,「我希望你們多考本校的研,那些外校考來的都沒接觸過學術,就知道做考研題」。
中科大學生曬出考研加油照片,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本科出身不好,已經不是「加油」可以逆天改命的了
「僅接收本科985/211的考生」、「本科985/211的考生優先」,說好的不歧視考生呢?
原來,不光是找工作,考研,也有學歷歧視。
普通本科中的「少數人」
普通本科的學生考研,比努力更需要的,是勇氣。
考研人數是在不斷增多,但普通本科學生選擇考研,依然是一條孤獨的路。
比如重慶師範大學,2017考研人數只佔就業人數的八分之一左右。平均兩個宿舍才有一個考研的,就連去圖書館佔座,都找不到同伴。
考上211、985的自然更少。青島科技大學2016年本科生讀研率接近16%,但其中能考上985的,只有不到4%。
這還意味著,如果就讀於普通大學,決定考研的學生就要面對其他人驚訝的目光,「考研?那不是學霸幹的事?」
和理想中的學校合影,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在普通高校講出自己的考研志向,可能收穫的不是鼓勵而是嘲笑 。
考研的學生把考上研稱之為「上岸」。如果說985、211的學生考研,是在橫渡長江;那普通院校的學生考研,就是在橫渡太平洋。
考研很孤獨,普通本科學生考研更孤獨
沒有老師指導,沒有家人理解,沒有研友的相互鼓勵和陪伴。只有脫髮、發胖和失眠,不離不棄,常伴左右。
985、211的學生考研,學校設置了專門的通宵自習室,送蘋果送柚子,學弟學妹還自覺在朋友圈呼籲錯峰就餐。
普通本科的學生考研,沒有專門的自習室也沒有學校的關心,還得與異樣的眼光抗爭,憋著一口氣堅持,拼盡全力證明「我可以」。
瀋陽的考研學生在圖書館內看書複習,距離研究生考試不足5天時,考生進入最後「肉搏」衝刺階段
但是,備戰考研的錢,誰來出?考不上,浪費的時間怎麼辦?
「我已經22歲了,沒能補貼家裡,還在向爸媽要錢。如果這次再不上岸,家裡希望我可以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也許父母沒有明說,但話裡話外提到的,誰家的孩子開始拿工資,誰家的孩子結了婚,每談到一次考研的話題,肩上的壓力就多了一份。
苦海無邊,是向前尋覓?還是回頭是岸?
普通本科考上985、211很難,但希望那個考上的人,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