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Defence XP網站報導,斥資68億美元,莫迪政府開始花錢增加彈藥供應。10彈藥供應量天變成15天,印度基於同中巴共同衝突背景,嘗試「軍事突破」。5天的變化,是否可以滿足印度需求?巨資背後,印度又將付出如何的代價?彈道供應量從10天變成了15天,對於印度來說,的確是一種進步,所以他們宣傳,這是一件「大喜事」。但我們實事求是的說,15天,真夠印度用的麼?尤其是,在與中巴一起衝突下。恐怕,那只是印度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現代戰爭,對於彈藥消耗基數,其實沒有明確界限的,印度的天數,也根本沒有事實依據。
舉例說明,韓戰初期,一支步槍的彈藥基數單位是40發,捷克式,79勃然則為500發。我軍13兵團配齊了2個輕武器彈藥基數,炮兵1個彈藥基數。但後來我們發現,高強度的戰鬥消耗使得這些原以為充足的彈藥儲備,開始捉襟見肘,以至於後期我們不得不就地換裝戰利品武器繼續作戰。而熟悉戰場的人都知道,突然更換常用裝備,然後應急投入到高強度的實戰場,其行為相當危險。只不過,那是的形勢緊張,我們不得不為。人類史上最強的輕步兵志願軍尚且如此,更別提素質不高的印軍。如果真按印軍所規劃的那樣,同時與中巴衝突並支撐消耗,恐怕打幾場,彈藥就用盡了。
68億美元的彈藥,我們不得不說,印度這次下的本有點大。要知道,他們購買的陣風戰機,也就大約2.5億一架。印媒報導中說,這68億是採購國內外的彈藥的,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些錢大多會肥了外人田。至於原因,也很明顯,印度本國的技術工業水平,根本無法滿足前線備戰需求。就以子彈為例子,很多人都聽過一個網絡梗,那就是印度連子彈都需要進口。實際上,這個梗就是要表達,印度連生產子彈都做不到統一標準,他們也保持不了良好的品控。印度國內生產出的子彈質量太次,在本國的國土上使用,居然都不如外國的舶來品性能好。子彈尚且如此,可以想像炮彈、火箭彈、飛彈等武器的質量又會如何。
當然,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一個工業強國和一個初步實現工業國家之間的差距。中國兵工廠每年生產出的彈藥不但可以滿足自用需求,而且還能大量對外出口銷售。保守估計,像7.62毫米的子彈,中國保有量不低於300億發。5.8毫米則更多,即便是12.7毫米和14.5毫米的子彈,同樣也是海量。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儲量,根本原因就在於工業化國家的流水線生產模式在品控,數量和運輸上,都佔據著優勢地位。
強國和小國之間,對於戰爭的看法,其實存在著根本差距。強國之間,大家都是以「世界大戰」為儲備的,比如美俄,就是典例。這兩個國家,光坦克墳場和戰機墳場中封存的裝備,就足夠武裝起英法這樣的國家。而印度的思想,卻還停留在印巴戰爭,這樣的格局,明顯難以成為印度口中的大國。印巴戰爭期間,印度的彈藥消耗其實並不算多,可能在他們看來,如果印度同時與中巴衝突,只要彈藥量X2就可以了。當然,這種根深蒂固的「窮人思想」,遲早會讓印度付出代價。
此外,我們也要客觀的說明,印度彈藥的戰備儲量不足,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彈藥本身的價格過高。像一發155毫米口徑的精確制導炮彈,其價格普遍達到了數萬美元一發。而在一場炮擊中,往往需要數百乃至數千發炮彈同時覆蓋才會有明顯效果。更何況,現代戰爭需要多個方向實施打擊,如果印度真的想1V2,那價格就會急劇攀升,這也顯然,是印度所無法承受的經濟代價。退一步海闊天空,印度以和為貴,明顯才是最佳之計。(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