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 12日,北京地壇醫院一間手術室中,安靜地只能聽見監護儀傳出「嘀、嘀、嘀」的聲音,仿佛與其他手術一樣。但是,手術醫護人員的全副武裝——防護面屏、一次性防護服、兩副手套、防護靴套,這一切告訴我們這又是一例特殊手術。
這是北京地壇醫院骨科張強主任為第300名愛滋病患者主刀的手術,此時正在進行的是頸椎後路椎管擴大成型術,這例因嚴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頸椎管狹窄症的患者行走困難,四肢不完全癱瘓,如果不手術治療將面臨癱瘓,歷時3小時手術順利結束。
十年前的11月15日,北京地壇醫院骨科成立。十年間,骨科團隊已經搭建完成大骨科業務框架,包括頸椎病、腰椎病微創(椎間孔鏡、低溫等離子)或計算機導航輔助精準手術治療;布病脊柱炎(布魯氏菌感染)、脊柱結核計算機導航輔助精準手術或微創治療;脊柱脊髓損傷:脊椎骨折脫位手術治療、老年骨質疏鬆椎體壓縮骨折微創或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3D列印計算機導航輔助精準減壓保頭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脛骨高位截骨保膝微創治療或關節置換;愛滋病、結核、布病、B肝、C肝、梅毒等感染病合併骨科傷病規範化治療和防護。尤其是在感染病骨科治療領域更是闖出了名氣,十年時大家幾乎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因為他們知道「白手起家,要想幹出點兒成績,不拼不行!」
白手起家 不拼怎麼行?
2010年,北京地壇醫院籌建骨科,許多人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望而怯步。當醫院領導找到張強時,這個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軍人決定來一次事業上的轉折,從解放軍306醫院全軍脊柱外科中心轉業,創建北京地壇醫院骨科。
成立之初,骨科包括張強在內一共只有5名醫師,剛開始面臨著傳染病醫院是否有人來就診、缺少業務骨幹、病源缺乏、手術量少等諸多發展難題。5名醫師既要完成病房工作,還要兼顧急診、門診、會診等工作,同時還要積極進行市場開發工作。高崢嶸主任醫師開科時還只是主治醫師,回首當年的創業歲月既感慨又激動,他說,剛開科的一年,甜酸苦辣一言難盡,大家每天加班加點,好多人以科為家,長期住在科裡。義診、科普宣傳……為了打開局面,骨科團隊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做宣傳,張強帶領醫護人員走遍了周邊崔各莊、孫河、金盞等地區大大小小40多家社區醫院,帶著大家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擴大了科室在周邊的影響力,硬是靠著這種艱苦努力和過硬的技術本領,精益求精治療每一位患者,打造治療精品,靠著患者的口碑,患者慢慢多了起來。
打造品牌 不嚴怎麼成?
在醫院裡,骨科每天的交班的時間是早上7:20,而每天由科主任帶著早、晚查房在骨科也已經形成了規矩和傳統,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張強周末和節假日也是照例早上來醫院查房。一位患者在感謝信中說道:「開始住進地壇醫院骨科有些不踏實,覺得這個科室太年輕……可是我很快打消了顧慮,原因很簡單,因為張強主任的團隊不僅技術精湛,而且工作狀態認真負責。周六、周日張主任也都會帶著下級醫生查房,他們總是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每天都來關心我們的病情,有他們這樣的負責任的醫生,我們作為患者還擔心什麼呢?」
硬靠著這股拼勁兒,骨科團隊經過十年的艱苦創業,從最初門診的門可羅雀,一天只有兩三個患者,到今天一個出診醫生忙的抬不起頭兒的近百名患者。手術也從簡單的清創小手術,到國內先進的脊柱、關節退變和多發創傷大手術。熟悉張強的同事都有這樣的強烈感覺:他對科室醫生特別嚴厲,要求嚴格,一絲不苟,特別是在手術臺上,因為動作不到位、「活兒」完成的不漂亮,張強會毫不留情,當眾「數落」人。而對待患者總是春風拂面,無微不至,張強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對待患者要像對待嬰幼兒一樣,不僅是一天二次的查房,而是隨時的照顧和看護。
在教育培養年輕人臨床能力的同時,每周有科會和科研會,督促年輕醫生努力匯報病例、申報課題、總結資料、撰寫論文。醫院為申報課題的醫生請來老師進行一對一輔導,別的醫生真是一對一,骨科是一對五、一對六,因為張強總是帶著年輕醫生一起申報課題、修改論文,在他的帶領下,所有醫生都得到了順利晉升,正所謂嚴師出高徒。
職業暴露激發系列防護專利
作為學科帶頭人,張強對於地壇醫院骨科的發展給予了明確定位:不僅要搭建起綜合骨科(脊柱、關節、創傷、感染、腫瘤、微創、關節鏡、脊柱鏡)全面發展的大骨科框架,更要依託地壇醫院傳染病特色學科,打造感染病骨科治療的「金招牌」。愛滋病患者手術難,難在術者受到可能躺槍的巨大威脅——職業暴露。特別是骨科手術,經常接觸各種銳利的鋼針、鋼釘、鋼絲,還有各種電動工具:電鋸、電鑽、衝洗槍,還有在處理一些骨折、碎骨塊、骨折尖端時很容易發生刺傷,造成醫務人員職業暴露。
2012年9月底的一天下班時間到了,骨科收治了一位由外院轉入的車禍傷患者,這位患者HIV陽性病毒載量很高,又是急診開放性骨折,情況不允許對他進行長達數月的抗病毒治療後再手術,如果不做手術患者肯定是終生殘廢。為了挽救患者的功能,張強帶領團隊選擇了加班急診為他進行手術。然而,術中不幸發生了,在打鋼針過程中傷到了張強的左手中指,鮮血直流。經過愛滋病專家職業暴露評估認為是嚴重職業暴露,必須連續一個月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幹預。
在服藥的日子裡張強仍然堅持每天的查房,門診依舊,手術依舊,科研、教學依舊,不一樣的是每天早晚9:00他在手機提醒下吃下抗病毒藥,強烈的藥物副作用折磨他28天。「北京地壇醫院」官微對張強的情況進行了披露,當天此消息就轉發1632條,評論326條,網民為「強脊柱」祈禱、祝福!如此危險,張強卻從沒想過離開。他在微博中寫到:「選擇了醫學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感染病骨科手術就如同沒有硝煙的戰場,但是為了這些患者的健康和幸福,這個工作總得有人去幹,離開,會讓我於心不忍。」因為工作原因,骨科其他醫生也曾發生過職業暴露,他們都同樣在承受著藥物副作用帶來的嚴重生理折磨及心理壓力下堅持工作。曾有記者問年輕醫生趙汝崗:「如何能堅持在這種高風險的環境下從醫?」趙汝崗這樣說:「這種工作總得有人去做,因為患者就在那兒。」
面對危險,沒有讓張強和他的同事們退縮,他們沒有停下手術刀,反而越戰越勇。與愛滋病擦肩而過的經歷讓他們痛定思痛,張強帶領團隊琢磨著研發一套輕便又有效的防護裝備。畫圖、設計、選材……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研發出一整套防護裝備,包括頭盔、面罩、眼鏡、手套、手術服、靴套等,新裝備不僅防水、透氣,還將通風設備改掛在腰間,總重量不到250克。新裝備的手套更厚了,加入了消毒液和抗病毒藥物,極大降低了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目前,這套防護裝備已經拿到6個發明專利和7個實用新型專利。「讓更多的同行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保護好自己」,這是骨科團隊的胸懷,他們希望同仁們能夠輕裝上陣,在安全的環境下為患者手術治療,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保護好自己。
打造感染病骨科學科高地
成立十年來,北京地壇醫院骨科已成功治療感染病合併骨科疾病患者1000多例,大到脊柱、髖關節、多發骨折創傷手術,小到四肢骨折和各種微創手術,幾乎囊括了骨科手術的所有類型,形成一套成熟的感染病相關骨科疾病的規範化治療和防護的技術方案,躋身國內領先的行列。完成愛滋病合併骨科疾患臨床信息資料庫的建立,涵蓋脊柱、關節、四肢創傷、骨腫瘤等病種,布病脊柱炎也同樣建立了病歷庫,在國內感染病相關骨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中也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同時,骨科也非常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近幾年開展了關節鏡技術、椎間孔鏡、3D列印導板、術中導航等新技術。尤其是在愛滋病合併骨科疾病的規範化治療和防護,布病脊柱炎的規範化治療和防護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除了臨床工作,十年來張強帶領團隊和研究生先後牽頭獲得國家和北京市各級各類課題12項,獲批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2項,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獲批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3項。副主編和參編專著9部,科室人員在國內40多個專業學會以及6本雜誌擔任主任委員、常委、委員、編委等學術職務。
2011年,北京地壇醫院成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後,骨科就承擔了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的教學任務,並且承擔泰山醫學院、濰坊醫學院、寧夏醫科大學的研究生教學任務,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9人,在讀研究生5人。隨著骨科不斷成熟、發展,2014年成功申請獲批了首都醫科大學骨科碩士點,2019年,張強又獲批博士研究生導師。目前骨科 12名醫生中有博士後1人、博士2人、碩士9人,原有骨科16名護士均本科畢業,醫護隊伍形成了良好的梯隊建設。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十年光陰,十年磨礪,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北京地壇醫院骨科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變強、精彩蛻變的關鍵是他們狠下時間與功夫,咬住難題不放棄,這支敢啃硬骨頭的團隊啃出了許多成績與特色。談及未來十年的發展,張強說,特別希望能夠打造感染性疾病骨科乃至外科診療中心,攻佔外科領域制高點。硬骨頭難啃,但相信有「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地壇精神,就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
創業不怕萬事難,骨科醫護非等閒,
朝迎晨光夕頂月,奮鬥沒有休息天,
無畏風險勇當先,無影燈下戰硝煙,
手術論文研究生,醫教科研齊發展。
成立十年,新的起點。張強主任這首小詩中展現出的骨科團隊的豪邁信心,讓我們相信,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一定會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學科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高、越來越好!
【來源:北京地壇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