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推動黨的群眾工作落地落實、打通「最後一公裡」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的戰略之舉。
今年以來,成都市殘聯與彭州市密切聯繫,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共同推動彭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並就殘疾人工作和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協同推進進行了有益探索。
明確思路!建設「1+3+N」模式
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彭州市以「五個堅持」為工作原則,採取「1+3+N」形式開展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即,堅持一把手工程」,搭建市級設中心、鎮(街道)設實踐所、村(社區)設實踐站的「三級」工作組織體系,建設N個實踐基地。
截至目前,彭州在鎮(街道)建有實踐所13個,在村(社區)建立實踐站52個,並建立了3個實踐基地。
統籌資源!搭建服務平臺陣地
整合彭州全市各鎮(街道)、市級相關部門資源,搭建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服務、健身體育、科技科普、司法服務、社區便民七類公共服務平臺,以志願服務為主要形式,將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人才資源、面向社會招募的志願服務崗位等納入中心管理資料庫,合理調配、統一使用,形成多層次、分眾化、互動式的綜合性文明實踐陣地。
據了解,截至目前,「七大平臺」共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3000餘場,受益群眾近20萬人次。
針對需求!探索建立志願服務項目庫
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圍繞當地中心工作,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切實培育了一批受歡迎、立得住的文明實踐項目。
從服務對象特點出發,精心設計主題活動項目和常態化活動項目,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式的志願服務項目庫,並根據群眾需要適度調整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
同時,依託彭州市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基地,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彭州特色的志願服務品牌,推動志願服務項目化、品牌化發展,讓文明實踐各項活動有價值導向,有文化內涵,有情感溫度。目前,彭州已建立900餘支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共有註冊志願者9.94萬人,服務時長達21萬小時。
因地制宜!培育地域文化特色
同時,彭州選取彭州市朝陽中路社區、官倉社區、金城社區、蟠龍村、白瓷藝術中心基地、魚鳧溼地基地等七個重點地區,依託各自黨建引領、鄰裡守望、志願者服務、文藝宣講、社區文化傳承等優勢,積極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站點。
以殘疾人文創這一特殊藝術為切口,積極融入當地文旅品牌矩陣,以殘疾人基層服務新空間——「陽光家園」為陣地,以「悅·圓夢」為主題,精心打造包括蜀繡、編織、軟陶等系列手作,成為當地文創品牌「彭州十三品」系列文創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利用展會、線上平臺等進行線上線下展示展銷,不斷擴大當地殘疾人文創產品的品牌影響力。
共建共享!探索殘疾人事業智慧管理與服務
在成都市殘聯指導下,彭州市以強化基層殘疾人服務、提升殘疾人工作質效為著力點,在金城社區、蟠龍村兩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探索將殘疾人服務工作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新市民建設實踐進行有機結合。
下沉到社區發展治理,通過創建智能主題社區,綜合利用物聯網、網際網路+、信息智能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殘疾人綜合服務系統——「網際網路+殘疾人」智能服務管理系統,最終實現了殘疾人基本信息共享、實時動態監測,推動形成新型的殘疾人管理服務模式,推動殘疾人服務觸角延伸到社區,提高基層社區服務綜合能力,推動社區殘疾人充分共享社會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