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成語精選30個,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2020-12-16 騰訊網

《易經》成語精選30個,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在中國文化史上,《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易經》中去尋找答案。

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易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易經》裡的30個成語,一起領略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1、自強不息

【出處】《易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釋義】自強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遠不懈怠。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

2、厚德載物

【出處】《易經 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釋義】厚德載物提倡的是一種寬容精神,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出處】《易經 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釋義】上段話實際上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像鋒利的刀劍一樣能斬斷銅鐵,後常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喻指緊密團結,力量無敵;一條是「金蘭之友」,用來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4、懲忿窒欲

【出處】《易經 損》:「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釋義】懲忿窒欲的意思是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嗜欲指肉體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它強調的是克己與忍讓。

5、信及豚魚

【出處】《易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釋義】信及豚魚的意思是對小豬和魚這樣微賤的東西也要講信用,比喻信用非常好,指出做人要誠實守信。

6、卑以自牧

【出處】《易經 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釋義】《易經》上述話中包含兩個成語:謙謙君子與卑以自牧。謙謙君子指謙虛謹慎、能嚴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謙卑自守,要求人們保持謙虛的態度,提高自身的修養。

7、朝乾夕惕

【出處】《易經 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釋義】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

8、剛柔相濟

【出處】《易經 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釋義】剛柔相濟的意思是剛強的與柔和的事物互相調劑補充,使之恰到好處。這條成語強調的是人們在處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係時,必須順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注重和諧、協調、平衡,做到不偏執、不過激,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9、尺蠖之屈

【出處】《易經 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釋義】《易經》上述話中包含三個成語: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和龍蛇之蟄。能屈能伸,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適應各種境遇,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施展抱負;尺蠖之屈比喻以退求進的策略;龍蛇之蟄比喻引退。

10、藏器待時

【出處】《易經 繫辭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釋義】《易經》上述話中包含兩個成語:藏器待時和待時而動。藏器待時的意思是懷才以等待施展的時機,比喻不急於表現才幹能力,等待施展的機會;待時而動是說等待有利的時機,然後行動。

11、見機而作

【出處】《易經 繫辭下》:「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釋義】見機而作的意思是看到適當的時機就立刻行動。

12、安不忘危

【出處】《易經 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釋義】安不忘危表示要在安全的時候不忘記危難,意思是時刻謹慎小心,提高警惕。

13、履霜堅冰

【出處】《易經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像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釋義】履霜堅冰釋義是行走在結霜的大地上,便會想到結堅冰的寒冬即將到來,比喻事態逐漸發展,將有嚴重後果。

14、物以類聚

【出處】《易經 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釋義】指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現多比喻壞人和壞人常在一起,互相勾結。

15、謙尊而光

【出處】《易經 謙》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釋義】謙尊而光的意思是尊者謙虛而更顯示其美德。

16、改過遷善

【出處】《易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釋義】改過遷善是表示道德品質和作風的用語,意即:有德行的人見到別人的善良德行就學習、仿效,見到別人有錯誤就自覺對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 小宗》中有「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決」表示遷善和改過速度很快且果斷。

17、觸類旁通

【出處】《易經 繫辭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釋義】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就能推知同類的其他事物。

18、探賾(zé)索隱

【出處】《易經 繫辭》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

【釋義】這一段話有兩個成語:探賾索隱和鉤深致遠。賾:幽深玄妙。探賾索隱的意思是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鉤深致遠也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19、數往知來

【出處】《易經 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釋義】數往知來表示明了過去,可以推知未來,即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

20、極深研幾

【出處】《易經 繫辭》:「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釋義】極深研幾指的是要探討研究事物的深奧隱微之處,形容鑽研深刻、細緻。

21、見仁見智

【出處】《易經 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釋義】對同一事物,因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作「見仁見智」。

22、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出處】《易經 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釋義】積善:積累善舉,指經常做好事。餘慶:遺留福澤。舊時指經常行善的人家,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謂善有善報。

23、殊途同歸

【出處】《易經 繫辭下》:「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釋義】原作「同歸殊途」,意謂通過不同道路,達到一個目標。孔子曾經說過,天下的人,最後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種種的思慮。

24、應天順人

【出處】《易經 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釋義】應、順:順應、順從。天:舊指心目中的上帝。順應天命,順從人心。舊時常用以頌揚建立新的朝代。中國古人認為朝代的更迭、政治的變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結果。後應天順人演變成為封建社會帝王登基時常用的套話。

25、滿腹經綸

【出處】《易經 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釋義】經綸:治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滿腹經綸泛指人很有學問,形容人極有才幹和智謀。

26、匪夷所思

【出處】《易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釋義】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也形容所見事物的離奇或複雜。

27、群龍無首

【出處】《易經 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釋義】首:頭,引申為領袖。一群龍沒有一個領頭的。比喻眾人會集,沒有領頭人,無法統一行動。

28、革故鼎新

【出處】《易經 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釋義】革:《易經》卦名,意為變革。鼎是烹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變熟,由硬變軟,故引申有更新之意。革故鼎新,意為破舊立新,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29、出神入化

【出處】《易經 繫辭下》:「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釋義】神:神妙。化:化境,極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 ,超越神妙,入於化境,形容技藝達到極高的境界。

30、否極泰來

【出處】《易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象曰:天地不交,否。」《易經 泰》:「泰,小往大來,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釋義】「否」、「泰」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謂之「泰」,不交謂之「否」;「泰」則亨通,「否」則失利。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達到一個關節點,就要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一事物變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轉化為「泰」。後來便常用「否極泰來」形容情況從壞轉好。

人們說「樂極生悲」、「苦盡甜來」、「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等都是「否極泰來」的意思。

它充分體現了辯證法思想,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改變原有的形態,出現新的狀況。

「好」可能轉化為「壞」,「壞」可能轉為「好」,「有利」條件可能轉化為「不利」條件,「不利」條件也可能轉化為「有利」條件,在實際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這種事物互變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點讚+關注

逍遙哥

持續為你分享更多

文化絕學

改運密碼

相關焦點

  • 源於《易經》的八個成語,提升人生境界的大智慧!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藪,它包羅萬象,被譽為「群經之首」。出自《易經》的成語,據統計有二百餘條,它們是對易經智慧的高度概括,微言大義,內涵豐富。下面介紹其中最經典的八條成語,值得珍藏一生!
  • 易經智慧:什麼才是正確的婚姻觀,婚姻和諧秘籍
    《易經》凝聚著古代先賢的所有智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也是華夏智慧的源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墨法道兵等等智慧,都是從易經汲取的營養元素。作為群經之首,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庭瑣事,都能在易經裡尋找到答案。曾經一段時間,易經被人斷章取義,曾被誤解為算卦的書,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易經逐漸為中西方學者所關注。
  • 讀懂《易經》八個卦辭,提升人生境界大智慧!
    《易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源泉,是最具智慧的一部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蘊藏著中國文化的密碼,是中國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原典。據統計,易經中包含了現在使用的成語200多條,這些成語是對易經智慧的高度凝練與概括,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生大智慧。
  • 《周易》10個成語,教你10種為人處世大智慧,調整心態,否極泰來
    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都源於《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前人的處世智慧。01、否極泰來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象曰:天地不交,否。」《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
  • 這5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均出自《易經》,真讀懂的又有幾個
    易經是傳承下來的一本經典巨作,其所蘊含的道理博大精深,所涵蓋的知識層面也十分廣泛,易經結合了道家大智慧,是智慧學,同時也是大道之源。出自易經的成語有很多,今天就來看一下,5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 《易經》智慧:止於當止,行於當行
    《易經》小過卦中的九四爻,是本卦中的二個陽爻之一,同樣是處在一個不中不正的不利地位,二者又有所區別,九三爻是重剛在上,在多兇之地,所以只能是止其過而防之,以免卻兇戕之禍,如果強行進取,則必定有災。而九四爻呢,雖然同為「不可大事」的二個陽爻之一,但是因為陽剛不中,又處在外卦之下,以剛居柔,處於多懼之地,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守持正固之道,便不會有咎害的事情發生。若是任由自己的陽剛之氣妄行而向上,去做不符合時宜的事情,那麼很可能最後所獲得的結果,會與你最初的想法成背道而馳之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品讀|在成語裡遇見中醫智慧
    比如說,我們需要知道,中醫除了是一種治病的學科、手法,還是一門蘊涵著關於身體、自然的智慧之學。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智慧也沉澱、體現在諸多經典成語之中。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字中尤為閃亮的那顆珍珠,是前人生活的積累和思辨的閃爍,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詞彙。但是您知道嗎?在很多成語中,我們可以遇見中醫。
  • 《易經》精選:紅粉佳人的女孩名字,讓人眼前一亮
    從古至今,《易經》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都超乎想像。《易經》這本書是很多人取名的必看典籍,許多中國古代名人的名字都來自於《易經》,例如,白居易、李鴻章、蔣百裡等。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易經》裡的好名字,個個都有內涵和氣質。
  • 易經並不玄乎,這10個常見的成語,皆來自易經,你用對了嗎!
    有的人說《易經》太深奧,太玄乎了,看不懂。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我們已經身在易中,易的理、數、象都在我們眼前,就等我們擦亮自己的慧眼。天下難事,從容易的地方做起。這篇文章從生活中常見的10個成語切入,大家循序漸進,從象開始學習。
  •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其實《易經》早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1、自強不息 《易經乾》2、厚德載物 《易經坤》這兩句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 「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易經的智慧之談,讓人受益
    《易經》中關於財富的三個成語,分別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這麼久還是對現實有著觀照作用,真可謂經典!豪不過三這個「豪」指古代的大家族、大豪門,祖上官至宰輔,有機會史上留名的。「九」在古人的觀念裡,是最大的數字,如「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都表明了「九」的至上意義。「窮不過九」有兩個意思:一是窮到了極點,生活自然就會慢慢好起來;二是就算我們現在再窮,只要肯吃苦,奮鬥上九代,肯定不會還是窮人了。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於是,曾國藩就撤湘、在家書裡做些瑣碎無聊的事。凡事都要留有餘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餘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要過猶不及。
  • 《皇極經世》裡隱藏的易經術數智慧
    隨著對《易經》學習的不斷深入,對於易經裡暗含的人生智慧越來越痴迷了。對於《易經》透徹開悟的應該是易學大師邵雍。他對於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經基礎知識都有深刻的分析。對於時間他也有獨到的認識。
  • 《易經》忠告:朋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說這3件事,太有道理了
    在《易經》中就有關於說話的智慧,並告誡我們:朋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說這3件事。究竟是哪三件事呢?這些智慧,我們都能從《易經》中學到。《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它不僅是群經之首,更是解答人生各種疑難問題的"生命之書"。
  • 易經智慧:一個人是福是禍,儘量要守住這3點!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也保留了許多文學作品,其中《易經》作為一部智慧之書,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上下幾千年的人。而作為一部能夠讓人心性發生改變的書,它其中的道理和奧義十分深刻,讓人體會到其中許多的經典。中國人自古就信奉一句話,那就是要安守本分,這句話在易經中早已有所體現。
  • 易經智慧:20歲要走,30歲要立,40歲要戒,50歲要教,什麼意思?
    人們逐漸學會了從生活、工作、學習、事業中提煉出的智慧結晶,其中最突出的是《易經》。憑藉《易經》的智慧,諸葛亮用石頭布下了八卦陣,聲稱這個陣可以擋住10萬精銳士兵。藥王孫思邈,說:「我不知道這有多容易,所以我不認為這太容易。」
  • 《易經》:遇到困難不要怕,給你3條智慧錦囊,讓困局迎刃而解!
    當機會來臨時,採取穩定的態度,逆潮流而行,放開自己的姿勢,向前邁進,有什麼可以阻止你的?我真的很喜歡尼採說的話:「那些無法殺死我的人會使我變得更有力量」,這是對真金的耐火測試,對強者的艱辛考驗,我們總是在有麻煩的生活中成熟。第二條是學會堅持,穩住心態。
  • 至簡至易的《易經》智慧
    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易經》在後世的研究中,之所以被「神秘」的觀念所遮擋,是因為千人看《易經》有千人的理解,中國的孔孟之道、道家老莊之學、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受到了《易經》的影響,故而不懂的人,覺得《易經》是神秘的天書;而讀懂《易經》的人,又覺得易學至簡至易。這是為什麼呢?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易經》是古代經典巨著,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這本書,中國的評價有三個關鍵詞:1.大道之源、2.群經之首、3.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