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鈺媛用手繪 Q 版氣象工作者的畫,來記錄這個群體的工作場景。圖 / 受訪者提供
汛期來臨,地面氣象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每一期氣象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氣象視頻會商會議上,氣象預報員們如何探討天氣發展趨勢?坐落在田間鄉野的氣象儀器如何正常運轉?
近日,一組手繪的 Q 版氣象工作者圖片在網上走紅,這組圖片的作者就是一名氣象工作者,吉首市氣象局的觀測員彭鈺媛。" 畫的就是我們的工作片段。" 彭鈺媛告訴記者,吉首市位於湘西西部地區,屬於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每年的 4-9 月是汛期,汛期多強對流天氣,容易引發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地質災害。入汛後,氣象部門工作重點是防災減災,防汛抗旱工作的開展,在這工作最為繁重的一段時期,作為氣象局的宣傳人員,她有感而發,因此用手中的畫筆,將這一切 " 畫 " 了下來。
把氣象工作 " 畫 " 出來
戴著口罩的女孩坐在電腦儀器面前,全神貫注的盯著屏幕,這是吉首市氣象局氣象觀測員黃蘊璞的工作畫面," 這是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彭鈺媛告訴記者,在構思繪畫內容時,黃蘊璞的工作畫面一下子就躍入了她的腦海中。在這個崗位上,需要做到 " 眼觀六路 ",一臺電腦,四個屏幕,在業務平臺上,顯示的觀測數據、氣象趨勢隨時都在變化,觀測員需要觀察並分析觀測數據和氣象圖表,對天氣變化做出預測。
另外一張圖上,一個戴著眼鏡、口罩的男孩,蹲在一臺設備旁,一隻手正在對該儀器進行調試。彭鈺媛說,這是裝備保障人員前往各鄉鎮區域站開展汛前裝備巡檢工作,圖中的儀器是翻鬥雨量傳感器,上面駕著的是雨量傳感器校準儀,工作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雨量校準,確保在汛期設備能正常運行。
另外的兩張圖中,有氣象人員在會議室進行汛前視頻研討會議,也有彭鈺媛自己的工作片段," 圖中,我正在擦洗酸雨自動觀測儀器。" 彭鈺媛告訴記者,隨著氣象地面觀測全自動化,對於觀測的各個儀器都需要定時進行清洗、維護。
將工作 " 畫 " 出來,對於彭鈺媛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今年 2 月,她也通過手繪的形式,描繪了氣象人在疫情期間堅守崗位的畫面。" 氣象人忙碌於春風之中,和山頂上的區域自動站一起,賞滿地金燦燦的油菜花。" 彭鈺媛把十幾幅圖畫用視頻的形式串聯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節氣、氣象日都成了她的繪畫素材
" 這些都是下班之後畫的,先構思要畫些什麼,然後慢慢畫出來。" 彭鈺媛大學學的是氣象相關專業,但從小喜愛畫畫,用繪畫記錄生活和工作也是她的習慣。
3 月 23 日是世界氣象日,彭鈺媛用一段手繪視頻表達了 " 水與自然的關係 ",視頻中,水滴化身為 Q 版小人,講述了水滴如何形成的一系列過程。彭鈺媛說,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想通過這樣簡單明了的方式強調一下水的重要性以及人類與水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 每到特殊節氣都會畫一幅手繪圖 ",彭鈺媛介紹,吉首氣象局有一個習慣,每到特殊節氣都會通過手繪圖來告知市民節氣到,該做什麼。到目前為止,彭鈺媛已經手繪了雨水、春分、清明等多個節氣圖。
" 畫一張圖大概 2、3 個小時,之前構思會用點時間。" 彭鈺媛告訴記者,自己繪畫都是利用下班時間,組圖一般需要三四天左右,視頻的時間會長一點。但對於愛好畫畫的她來說,繪畫的時間也是一種休閒。
天氣是大家每天都會關注的事,但天氣背後的氣象人們,為了製作氣象預報等一系列工作所要經歷的卻是不為人知的,這也是彭鈺媛用畫筆記錄工作的初心。" 希望大家能夠更加了解氣象工作,愛護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