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也要遵循自然規律 廢棄礦坑變身「小九寨」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生態修復也要遵循自然規律

  重慶渝北石灰巖礦坑群嬗變網紅打卡地「小九寨」的啟示

  本報記者王金濤、周凱、谷訓

  這是一片神奇的湖泊群:五彩繽紛的湖水顏色,有的藍得像藍寶石,有的綠得像祖母綠,有的由黃綠到淺綠再到深綠,變幻多姿。

▲治理後的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廢棄礦坑。重慶市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其中,還有一處形態罕見的湖泊,從空中俯瞰,宛若一顆綠色的巨心。水中魚翔淺底,成對的鴛鴦自由嬉戲。

  由於這裡景色酷似九寨溝,也被稱作「小九寨」。一段時間以來,「小九寨」秘境勝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如果說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歷史就是最無情的審判員——這個在抖音上刷屏的「小九寨」,曾是重慶渝北最大的石灰巖礦坑遺蹟。「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掠奪式開採,造成山體塌陷、田地損毀、植被破壞、灰塵蔽日等一系列生態創傷。

  然而,短短10多年間,這些瘡痍滿目的廢棄礦坑,似乎在逐漸恢復原力。十幾個由地下水和雨水匯集沉積而成的坑塘湖,碧水深潭更像一面面鏡子,使人們欣賞之餘不禁反思:生態修復也要遵循自然規律,重塑綠水青山的涅槃之路,依然艱難曲折。

  貪心逐暴利

  削掉山頭一座又一座

  「那個時候全村瀰漫著灰塵,半邊天都看不到。道路被重型貨車壓得到處坑坑窪窪」

  縱貫重慶市主城區的銅鑼山脈,因石灰巖礦儲量豐富,早在20世紀60年代,地處銅鑼山脈北段的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玉峰山一帶,就有了石灰巖採石場。

  重慶市直轄後,城市「生長」速度加快,石材需求量陡增。加上毗鄰319國道,運輸條件便利,使得石船鎮石壁村周圍,成為重慶市渝北區最大的石灰巖礦區。

  據當地村民回憶,開採規模在2002年左右達到高峰。當時,沿著老319國道10公裡長的區域內,每天進出大貨車少說也有7000輛,呼嘯而過的汽車轟鳴聲、喇叭聲不絕於耳。

  大大小小的採石場火力全開,削掉了一座又一座山頭。這裡產出的石材,一度佔據了重慶石材市場的三分之一。

  礦業經濟維繫著礦區內2500多戶、7000多人的生計。

  「那時候村裡可富了,通過採礦、租地等方式,村集體經濟一年收入有兩三億元」,在銅鑼山採石場聚集的石壁村,村民婁中強提起當年採礦業的輝煌,侃侃而談,「很多採石場每年營業額上千萬,不少村民都成了大老闆。」

  生活富起來了,盲目攀比、炫富、賭博等不良風氣也隨之而來。村民徐克芬開玩笑說,「貨車司機都抽好煙,連老太婆打麻將都幾十元一番!」

  「富是富了,但是村裡整天灰濛濛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馬路被大貨車壓得坑坑窪窪,每年都要維修才行。山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坑,對環境破壞實在是太嚴重。」一位不願具名的老闆坦言。

  上世紀80年代,這位礦老闆就跟著爺爺採石頭,後來自己開了幾個小型採石場。好的年景,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萬元。

  一邊是採礦業帶來的可觀利益,一邊是對生態環境的大肆破壞——森林被砍伐,耕地被破壞,山體裸露,地下水漏失,地質安全隱患突出……還形成了很多絕壁和開採深坑,使美麗的群山變得「傷痕累累」。

  記者從當時的航拍圖上看到,銅鑼山脈上,41個光禿禿的巨型露天開採礦坑,更像一連串難以癒合的「傷口」,由南向北蜿蜒而來,觸目驚心。

  有資料表明,其中39個礦坑分布在石船鎮,礦山廢棄地和影響區面積約為14.87平方公裡。

  狠心斷財路

  村幹部帶頭關採石場

  礦坑群成為網紅後,來這裡觀景、遊泳、攀巖、越野、拍婚紗照的遊客絡繹不絕,一度失落的村民又有了盼頭

  面對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從2010年開始,渝北區委、區政府下定壯士斷腕的決心,拉開關停銅鑼山石灰巖礦區的大幕。

  但是要動礦老闆們的奶酪,談何容易?關停之路荊棘叢生、充滿艱辛。對於恢復生態環境的「慢變量」與犧牲現實利益的「眼前帳」,礦老闆們更多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石船鎮一位幹部回憶說,「你不讓他生產,他就偷著生產;你前腳剛下完停產通知書,他後腳就開動了機器;你義正辭嚴地要求停產,他聲淚俱下地向你哭訴……」

  「貓捉老鼠」的遊戲似乎沒有盡頭。「說起來都是淚!」時任石壁村黨支部書記趙坤林說,「這是要斷大家的財路啊,工作難度相當大。」

  彼時,一些地方在治理各種亂象時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得不黯然退場。

  不能畢其功於一役,那就分期分批實施。渝北區先是在2010年合併和關閉了一批採礦場。在此基礎上,堅持說服教育與聯合執法並行。

  在此期間,基層幹部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礦老闆們巨大的阻力,渝北區和石般鎮說服一些村幹部,先帶頭關停了自己的採石場,隨後反反覆覆地做礦老闆們的工作。

  既要講道理,也要講法治。對一些非法採礦的礦老闆,國土、工商、環保等部門以雷霆之勢聯合執法,果斷出擊,堅決關停,毫不手軟。

  炮聲沒有了,空氣澄淨了,貨車遁形了,攪拌機不再轟鳴,傳送帶停止轉動,偌大繁忙的一片片採石場,突然沉寂下來。礦業經濟的清零,也讓這個繁華的區域冷清下來。

  「那個時候這個片區很艱難,沒了支柱產業,環境破壞嚴重,還有不少採石場遺留問題,村民的意見很大。」石璧村一位村民說。

  石壁村原有1843戶村民,採石場全面關停後,一些村民搬到了城裡住或者外出務工,住在村裡的只有400多人。

  53歲的村民婁忠珍說:「不讓採礦後,村民們的土地很多被破壞了,不能種植。有條件的進城了,留守在家的村民只能想辦法復墾一些自留地。過去還能在採石場務工,關了之後收入大幅下降。」

  正當村民們感慨昔日賺大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之時,情況又出現了轉機。

  銅鑼山脈屬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往往沿巖石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本來難以蓄存積水。但經過日積月累,41個礦坑中有10餘個礦坑竟然蓄積了清澈的水體,在礦物質的作用下形成了五顏六色的湖泊群,具有極佳的觀賞價值。

  碧水深潭靜,高崖絕壁險。湖水的四周,幾乎均為直上直下的石灰巖絕壁。絕壁或呈灰色,或呈黑色,層理分明,風格奇峻,與靜美湖水相襯託,如同仙境一般。

  沒有蓄水的礦坑,也是陡崖怪石林立,蔚為壯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礦坑遺址資源。

  即便原來用石頭壘砌的簡易工房、落後的機械設施,經過時光的「晾曬」,在苔蘚和野草中變得古樸,頗有歷史遺蹟的味道。

  這片礦坑遺蹟的奇異風光,在網絡上不脛而走,驢友稱之為「重慶小九寨」。它還被收入國家旅遊局評選的《2017年全國優選旅遊項目目錄》,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雖然這個礦山公園還未建成,但它已然成為眾多遊客的心儀之地。礦坑群成為網紅後,來這裡觀景、遊泳、攀巖、越野、燒烤、拍婚紗照的遊客絡繹不絕,高峰時堵車長達幾公裡。

  遊客的蜂擁而至,讓一度失落的村民又有了盼頭。

  同心保生態

  守護大自然的「二次饋贈」

  「再過幾年等國家礦山公園建好,旅遊產業發展起來,我們這裡就是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

  儘管風光無限,但這裡的植被損毀嚴重,生態依然脆弱——不少地方寸草不生,碎石遍布,徑流漏失嚴重;大量遊客到來,又對礦坑群生態造成二次破壞。

  眾多遊客紛至沓來,又引發新的安全問題。石船鎮副鎮長張平說,鎮政府每年在這裡投入的安全防護費用,就有上百萬元。

  面對大自然的二次饋贈和依然脆弱的生態,從2014年12月起,渝北區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實施礦坑群治理一期工程,治理形成可用林地122畝、耕地280畝、建設用地149畝。

  3年後,又成功爭取到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2018年底又成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工程試點。

  至此,憑藉中央專項資金和自有力量,渝北區已實施礦坑群治理工程共四期,治理面積2300畝。

  關於礦坑群生態修復,渝北區秉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理念,使礦坑群最大程度接近自然狀態。

  例如在即將完成治理的7、8、9號三個礦坑,湖畔只種植了一些植物和水草,石徑原料則取自礦坑中的礦石,混亂的石場不復存在。在初步治理完成的12號礦坑,絕壁環繞、水光瀲灩,讓人難以相信這裡曾是廢棄礦坑。

  獨特的資源吸引了不少知名房地產公司、著名文化企業前來考察,由於礦山公園開發方案過度商業化,被當地政府一一婉拒。

  「我們正在規劃5至7期修復工程。」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胡天才說,「儘管後續修復工程可能面臨資金難題,但我們不搞大開發的決心是堅定的。」

  為了解決資金難題,渝北區正在探索「生態地票」,即通過生態修復,將過去的建設用地、宅基地復墾為耕地,然後與新增建設用地掛鈎,通過地票市場進行交易,交易資金再用於生態修復。

  為了在生態修復的同時,讓村民同步增收,渝北區實施新建10萬畝特色經果林和10萬畝生態林的「雙十萬工程」,引導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

  「我們村約一千畝土地入股,110多戶村民成了股東,主要是栽種李子樹。李子掛果後,預計一畝地每年分紅近一萬元。」石壁村村支書黃偉說。

  在石壁村村委會,一個名叫「金山苑」的居民安置小區基本完工,151套安置房已被認購150套。

  黃偉介紹說,由於建設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村裡宅基地基本不再審批,老舊農房改造也被限制。建設這個居民集中安置小區,就是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

  「這裡交通便利,還有小超市,村民住得更安全舒心。」他說。

  目前,渝北區已初步制定了包括銅鑼山在內的「四山」保護提升實施方案,通過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整治違建、推行林長制、文化保護傳承等多種生態修複方式還綠於山、還山於民;高標準規劃銅鑼山地質礦山公園,打造礦山生態修復樣板工程,規劃推出特色礦山遊項目。

  談到未來,黃偉充滿信心:「礦山公園還沒建成就有這麼多遊客來,再過幾年建成了,我們這裡就是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

  礦山關停後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婁小梅,最近也回到石壁村。她購買了村裡的安置房,開起了餐館和便利店。

  「等公園建好後,遊客多了,這裡肯定能賺錢!」她笑盈盈地說。(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相關焦點

  • 中國十七冶集團:廢棄礦坑的50天生態「蝶變」
    從一個廢棄許久的礦坑,到一座現代化的填埋場,翻天覆地改變的背後,是十七冶建設者默默無聞的耕耘。50天實現生態「蝶變」,更離不開十七冶建設者無微不至的呵護。在安徽靈璧縣一般工業固廢填埋處置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十七冶集團項目部牢牢踐行「兩山論」理論,以獨特的施工設計思路,綜合利用地下水導排系統、HDPE防滲膜等先進技術與新型材料,將綠色施工的理念牢記於心,把生態修復的目標實踐於行,成功建造起一座精品優質的綠色環保工程,為靈璧縣人民健康安全和當地生態環保事業織就了一道可靠的「防護網」。
  • 廢棄礦坑變樂園
    在西面大青山邊坡和礦坑治理項目區域,山坡復綠區開始泛綠,高空觀景臺與玻璃棧道連成一體;兩道高空滑索從山頂斜拉至礦坑東岸,滑翔飛艇索道由北向南在水面和高空滑索間穿過,遊客來往穿梭。    當塗縣文體局局長魏俊介紹,這裡以前是廢棄礦山的亂石坑,一遇惡劣天氣便險象環生。
  • 昔日廢礦坑變樂園 海口重點項目推動區域生態修復
    區域蝶變的背後是久久為功的生態修復。「作為省重點項目,長影海南環球100不僅是一個建設項目,更是一個生態修復工程。保護生態環境,將城市更新理念,融入到項目建設的每一處角落。」長影海南文化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寶利說,一個電影主題娛樂王國,正從荒蕪廢墟上逐漸崛起。
  • 「三重治理」 修復生態
    烏梁素海試點工程排在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工程中,是全國最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試點工程之一,沙漠治理面積位居全國同類工程前列,治理流域面積約1.47萬平方公裡,包含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烏梁素海堤路修築、烏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態修復、烏蘭布和沙漠治理、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汙染綜合治理5種業態、7項子工程。
  • 「案例分享」全球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經典案例賞析
    根據國內外廢棄採石場的改造研究與實踐分析,廢棄採石場的改造主要是在其自身的土地資源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加入人文景觀元素,在修復生態的同時將其改造成溼地公園、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旅遊景區。
  • 湘江歡樂城:從地下廢棄礦坑到地上遊樂園
    她和幾位小姐妹身著泳裝,在室外各式水上娛樂項目前合影留念。水花飛濺,浪潮翻滾,她在朋友圈分享照片並感嘆「猶如置身熱帶島嶼」。位於湖南長沙湘江之濱的大型綜合旅遊產業項目「湘江歡樂城」11日開園,吸引了眾多長沙以及周邊地區的居民前來「打卡」遊玩。6月下旬開啟預售的「早鳥票」,全部早早售罄。
  • 四川華鎣:從生態修復到產業扶貧
    四川省華鎣市位於四川盆地東部,是座老工業城市,有「川東煤都」之稱,煤炭和水泥等開發曾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華鎣市大力實施綠化華鎣、工礦廢棄地復墾、石漠化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關停並轉煤炭、水泥、礦山等企業,淘汰落後產能,昔日礦山、礦坑如今披上新綠。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白鷺飛舞 野鴨飛回 生態修復修出「生態...
    2019年10月,被列為重慶市級重大項目的廣陽島生態修復項目正式動工,用綠色治癒傷痕,廣陽島告別陰影,走向陽光,生態修復讓健康生態歸來。傷痕是生態的傷疤,治癒開啟綠色徵程。遵循自然規律,做生態的服務員。在具體的修復工作中,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自然修復就是要儘可能留下原生植物。
  • 未經處理的廢棄油漆桶堆地上,要賠13萬元修復生態環境
    「河面有少許垃圾要及時清理」「個別河長公示牌信息未及時更新」……近日成立的杭州市蕭山區,紹興市越城區、上虞區,餘姚市,寧波市江北區五地檢察機關護河聯盟的「河道檢察官」們,與河長開展了一次聯合巡河。日前,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浙江省水利廳、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浙江省治水辦(河長辦)聯合啟動實施了守護「美麗河湖」專項行動,打擊破壞河湖環境的違法行為。早在多年前,浙江就在全國率先建立環境公益訴訟聯席會議制度,並在2017年成立了浙江省檢察院派駐省生態環境廳檢察官辦公室,率先實現檢察官辦公室派駐生態環境部門全覆蓋。
  • 敢想敢為:地平線下的礦坑「浮」起湘江歡樂城
    今日,湘江歡樂城首次舉行媒體開放日,道哥跟隨跟隨媒體採訪團,走進這個懸浮於礦坑之上的歡樂王國一探其內部實景。昔日,這裡是一個深達百米、面積近18萬平方米的巨型廢棄礦坑;如今,這裡變身一個世界唯一懸浮於百米深坑之上娛雪嬉水為一體的主題樂園。
  • 2020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論壇舉行
    8月1日,薊州區政府聯合相關部門共同舉辦的「2020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論壇」,在天津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生活示範區舉行。本次論壇圍繞「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和與自然共生理念」「重視生態教育環境,走出教室向自然學習」兩大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 [分享]生態修復城市設計資料下載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築,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以立即下載 瀏覽數:1244 【三亞】「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讓城市更美好(中規院) 三亞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認識和思考,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
  • 廢棄礦山變"網紅谷" 曾經的"賣炭翁"改賣風景
    來源標題:廢棄礦山變 日前,自然資源部推出第二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在這十個案例中,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曹家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案例榜上有名。
  • 黃河生態修復要克服「單打一」不搞「整齊劃一」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兩點:一是一定要堅持系統觀念,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既要克服『單打一』,也要注意不搞『整齊劃一』;二是一定要注意科學方法,要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特別要注重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作用,進行科學修復,追求實效。」
  • [分享]礦山環境修復設計資料下載
    關鍵詞: 礦山生態保護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圖 礦山復綠大樣圖 生態修復設計剖面圖
  • 地平線下的奇蹟,懸浮於地下36米礦坑的冰雪世界,湘江歡樂城
    在中國的中部,有這樣一個礦坑,深達百米,長期過度開採遺留下一個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巨大礦坑,成為一座城市無法遮蓋的醜陋傷疤。當聽到中國人要將之改造為一個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的巨型冰雪世界,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驚呼「這是全球最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之一」!
  • 礦山生態恢復工程_2020年礦山生態恢復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設計方案中有面積達60hm2的水面,細長曲折、極不規則的邊緣在兩岸林帶的夾峙下,構成蜿蜒的帶狀水景。雅克·西蒙的設計意圖是增加可利用的水面面積,並將水邊處理成有利於多種動植物棲息的、不受人的活動幹擾的生態環境。
  • 瀘州市國土整治和修復中心開展全市長江幹支流廢棄露天礦山生態...
    11月16日至12月1日,瀘州市國土整治和修復中心對全市長江幹支流各露天礦山生態修項目開展現場巡查,督導項目施工質量、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以確保在年底前保質保量完成目標任務。巡查人員先後對全市的30個現場施工點位開展了巡查,共發放巡查意見書5份,提出整改意見14條次,並提出工作要求:一要依靠區縣、鄉鎮政府,做好現場協調工作,確保每個修復點位順利進場施工;二要督促施工單位加強施工力量投入,照圖施工,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進度;三要加強現場安全監管,切實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杜絕施工安全事故的發生,特別是對存在高陡邊坡的修復點位,
  • 玉山修復礦山生態還原綠水青山
    玉山訊 在玉山縣巖瑞鎮關山橋村雞頭山生態修復現場,放眼望去,苗木林立,鬱鬱蔥蔥。「以前這裡是一片廢棄的石灰石礦,山上光禿禿的,晴天灰塵到處飄。治理以後空氣也好了。」家住附近的趙阿姨對礦山修復帶來的環境變化深有感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 學孔子遵循自然規律,追溯生活的本能
    孔子正在感悟人生遵循自然規律,遵追溯生活本能有一個地方地勢極高,水位落差十分明顯,一日孔子看著如此湍急的河水,心想孔子正在跟弟子講學堅持初心才可能獲得成功心中的那一桿天平是要靠自己去掌握和調試的每個人要擁有一顆自然的心若一個人想過上美好的生活,只要擁有一顆屬於本然而又成於自然的心裡,這個願望便可以達成,能過上好的生活,其實就是自然的生活,我們不應該虛度一生,應該去做自己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