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們小夥伴一起看了花木蘭,起先很期待,結果就是無語了,通篇的故事就是一個女孩兒和飛禽的故事。
起初,小木蘭拿根木棍登房上瓦為了抓雞,然後出門迷路跟著一隻像風箏一樣的鳳凰混,然後遭到一個一會兒變成鷹一會兒變成烏鴉的女人伏擊,接著得到了她的點化,最後鷹被射死,小丫頭長大了又要拿根棍,在一個還沒建好的宮殿上比劃來比划去,仿佛她一出身學的本事就是為了將來幹這個用的。
你說你模仿動畫吧,那就好好的照搬裡面的情節。非要一開始整個元氣出來,元氣通篇是為了什麼呢?啥作用?她把衣服解開,不穿盔甲就釋放元氣了?還有他的那個一起的小團隊,一起從軍生活和成長的故事根本沒有展芾出來,甚至友誼是怎麼煉成的也沒有展現出來,一切感覺生硬的很,好像是陸戰隊在訓練而已,劇情是為了劇情而劇情;
說到劇情,其傻瓜程度,幾乎讓所有的觀眾成了鴕鳥,呆在了那裡,目瞪口呆的那種。「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活生生的把一個姑娘畫成了妖孽,我不是考古的,不知道古代的裝是否就是這樣,還是西方眼裡這樣的就是絕色美女?如果按木蘭辭裡來說,」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到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估計觀眾也驚慌了。搞不清楚,西方電影裡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女人為什麼都是類似的樣子,比如加勒比海盜裡的那位。
最讓人驚愕的是最後結尾的時候,木蘭進皇宮,幾句話馬上就讓那隻鳥背叛了,好像沒到一分鐘,這種轉變太快了吧?而那個鳥,也就是那個女巫,出場的時候超牛B,而且武藝很高,又會變化,結果莫名其妙的一個翻身,替木蘭擋一箭死掉了,死的也太不認真了吧,為了讓她死而死,簡直不把觀眾的邏輯思維當回事兒。再就是結尾和BOSS幹仗,木蘭爬到了那個吊著繩子的木頭上的一頭,要是我肯定站在那裡等著她掉下去,不讓她再運動到別的地方。可為什麼大壞蛋自己也要跳上去?還玩起了敲敲板?他直接砍斷繩子不就得了?結果繩子被木蘭砍斷了,他自己摔了個半死;這個好像是導演突然不耐煩了一樣,必須讓這個角色死,於是果斷來個了結,再給李連杰一下鏡頭。
還有一點我就整不明白了,為什麼很多電影裡最後的打鬥戲都要在爛尾樓裡或建築工地了,現代槍戰片、鬼片等等我就不提了,你YA的一個古代的片,也整到建築工地裡來拍,是啥意思呢?
總之,這部劇劇情爛到了極點,甚至毫無劇情可言,給人一種生拉硬湊的感覺。或者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好好的一個木蘭的故事,拍成了這個樣子。在西方人的眼裡,中國的文化傳承,中國人對孝的栓釋,對皇帝、國家、民族的忠肝義膽,人們對安定的期待,而因為這個期待而表現出來的慷慨赴死、從容不迫等,都沒有被表現出來。一個柔弱的女人,替父從軍的困難、她經歷的磨難沒有表現出來,她和戰友生死與共,患難相扶的情誼也沒有表現出來。
表現出來什麼了呢?巫女,敵人對巫女的懼怕;正方對女人視為不祥的看法。我們中國人自古對女人確實不怎麼上眼,但是簡單的歸納為不降有些簡單了吧?
最後木蘭辭去封賞,回歸故裡的情景,就好像西部牛仔回到印地安部落一樣,身後那幾個穿著奇怪的將士跟著回來,賜了一把劍,上面加了一個孝字就草草完事了,變成了軍中的第四個美德!這或許就是美國人的思想認知,他們的孝是刻在表面上,而我們中國人的孝是刻在骨頭裡,骨在心上,骨在靈魂上。
毛主席說,我們要防止西方的和平演變,我覺得這就是和平演變的一種,西方按照自己的思維來拍我們中國的文化,拍我們的故事,然後演譯他們的文化思維,給我們的年輕人看。他們用他們的所謂的世界品牌,吸引著我們的目光,然後用大概率的受眾,來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如果是我們的孩子都喜歡看這部片子,孩子們認同了裡面的故事和觀點,那麼幾十年後,百年之後,校園再有朗朗的木蘭辭時,我們應該怎麼樣解讀呢?中國魏晉還有魏晉之風了嗎?南北朝,還有故事和精神可傳承了嗎?
真奇怪劇裡面的明星們,他們看沒看劇本,是不是給錢就要演?如果人家在顛覆我們的文化、歪曲我們的故事、傾覆我們的傳統認識,也要演嗎?也要上映嗎?
噢對了,這部電影是審核過的,那麼應該是通過了的,更是我要問一問,是不是看著製作精良、畫面唯美就可以通過呢?
到底誰在為影響的文化質量負責?為影片的精神影響負責呢?
一地雞毛之下,是一片唏噓,不是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