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 1998導演: 巴裡·庫克 / 託尼·班克羅夫特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問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少年時所背的《木蘭辭》猶在耳邊響起,這個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為中國古代女子樹立起了一個不一樣的英姿形象。
今天要講的是1998年美國迪士尼上映的花木蘭。這算是迪士尼第一次嘗試中西方文化的結合,利用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花木蘭結合當時西方人對於東方人的理解,進行的一次文化的碰撞。
在電影的開端我們便能看到濃鬱的水墨畫風;而且對於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刻畫的尤為生動;木須龍代表著中國傳統吉祥物龍的存在,但在西方,龍是一種強大邪惡的存在,所以電影中我們也看到了真正巨龍的石像倒塌,只留存了木須龍這麼一個弱小的夥伴。當然了在花木蘭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宗族力量,電影中人們祭祀以及祈求的都是祖輩先人,以先人來庇護當下。
雖說電影以花木蘭為名稱,借鑑了中國古代的文化故事,但總體的電影我們只能以架空來形容,像是北魏時期,當時的敵人是柔然而不是所謂的匈奴。木蘭參軍,如果以中國文化來講,應該是在軍中一步步晉升,輔佐戰役,而不是以美式的個人主義英雄來飾演,所有的成功歸公於木蘭個人。像是木蘭辭裡形容的那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1998年的這部花木蘭是美國成功的以借鑑中國文化,來傳播個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文化侵略。迪士尼動畫的主要觀影人員是兒童,在兒童構建世界觀的時候,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著中國的花朵朵們,這種策略為美國現代的霸權主義的英雄形象鋪平了道路。
迪士尼將花木蘭歸到了他們的公主系列當中,在無敵破壞王小女孩闖公主房時,我們見識到了各式各樣的公主,但在我心中花木蘭不屬於他們。花木籣代表的是古代女性反對封建的形象,代表的是中國女性的將軍形象,她不需要依靠她人來拯救,她能夠拯救他人,她也不是人們口中激進的女權主義,她最終也回歸到了家庭。動可帶兵打仗,靜可織布繡花,剛柔並濟,這才是我們敬佩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