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預算高達2.9億美金,拿著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大IP「木蘭從軍」的故事,集結華人四大重量級主演,李連杰、鞏俐、甄子丹、劉亦菲,而這部面面俱到的大製作卻在海內外票房雙雙撲街。
究其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到海外製作與中國故事「水土不服」上或是許多觀點所說「太討好中國觀眾」,畢竟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成功的,還有諸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了它最終的失敗。
類型片的偏差
經典好萊塢時期塑造了「類型片」的定義,不同的類型片代表著不同的觀眾期待。比如,《指環王》定義為科幻片,那麼我們期待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綠野仙蹤》全片極富想像力,神奇有趣的童話角色,歡快的舞蹈場面,是一部輕鬆愜意的兒童片。《花木蘭》介於動畫片與真人版之間做出的妥協,一邊嘗試用真人動作和表演靠近動畫版本的流暢性,一邊忙於推進木蘭從軍的故事。但本身木蘭從軍的故事核心是中華歷史文化中「忠孝兩難全」的深刻命題,想要轉化為輕鬆愜意的情節,處理太過生硬,觀眾既感受不到動畫片式的快感,也無法投入父女關係間的深沉情感。所以《花木蘭》不會是一部爽感十足的兒童片,對於成年人來說又稍顯低智。
女性形象的審美轉向
20世紀早期好萊塢塑造了典型的「理想女性」熒幕形象,要麼是蛇蠍美人,要麼是善良柔弱的女性等待男主人公的救贖。迪士尼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都可以視為其中的代表。隨著21世紀女權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抬頭,女性熒幕形象越來越多樣化。
迪士尼很好地把握了這種趨勢,《冰雪奇緣》的艾爾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花木蘭》在女性角色的表達上尤其強調了女性覺醒的表達,然而用力過猛和生硬的情節,使這個「女性覺醒」的主旨變成了創作者的自嗨。前面鋪墊了濃厚的古代封建思想,花木蘭對「氣」的抑制,身上矯健搞砸相親等環節,雖然有點拖沓但尚在表達所需求的範圍內。待到花木蘭成長環節,完全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毫無波瀾,一路高歌猛進。最讓人膈應的設置是同為不被人理解的「女巫」鞏俐本來與花木蘭是敵對方,然而僅僅三次短暫的相遇,約摸20句臺詞,在第三次見面的時候就因為同為女性便主動為木蘭擋箭受死。這樣刻意的情節設置,立意拔得再高觀眾也不會領情的。
敘事的孱弱
歸根究底,觀眾的第一感受肯定是不好看,才不會為影片買單。那麼最大的不好看,根本原因就是敘事的孱弱,無法把觀眾帶入電影創造的世界中。全片故事情節設置花木蘭就沒有遇到大的挫折和困難,即便有也是輕而易舉的解決。前面鋪墊了一大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抑和不公,那麼作為這樣一個社會的軍團、皇帝所代表的官方態度是不是應該更嚴重,更強硬,需要更多事件和情緒的鋪墊實現轉變呢?然而並沒有,片中的將軍、戰友、皇上在接受花木蘭的身份上幾乎是毫無難度的,只有將軍嘟囔了幾句,劇情不超過一分鐘。拋開歷史真實不談,從劇作上也難有說服力。
套路不好用了?
雖然這版《花木蘭》敗局已定,但不難看出,不管是製作能力或者經驗上迪士尼都不缺乏實力打造好這部真人版的《花木蘭》,所以我更好奇是什麼造就了這樣一部《花木蘭》被推向我們的面前。
從經典好萊塢時期的電影黃金時代到60、70新好萊塢受到新浪潮電影衝擊所做出的類型片反思和調整,都在不斷的變革中引領了市場,鞏固了電影市場霸主的地位。21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的文化輸出更是搶佔全球市場,漸漸的形成了一種文化自信(人家確實做得好)。
正是這種文化自信,使他們相信把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嵌入一個「迪士尼新公主」的套路中,會捕獲觀眾的心,引領觀眾的審美。
這次的《花木蘭》算是宣告失敗了,那麼觀眾想要的當代花木蘭又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