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女權情懷,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2020-09-03 A二次元小柯南

說起這部動畫電影,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九八年,迪士尼將花木蘭這個角色,通過動畫電影的方式,讓全球的觀眾都了解到,這樣一位出色的女性。

《花木蘭》是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電腦動畫電影,為使這部動畫電影,既有迪斯尼特色,又保留中國風格。迪士尼仔細研究中國武術的一招一式。公司聘請了中國內地,和港臺的一大批文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對影片多角度的,進行了反覆研究審核,以保持其中國的特點和原著的精神。

花木蘭就是迪士尼中女權的代表,摒棄了傳統的三從四德

說起迪士尼的動畫,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對於女權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冰雪奇緣》和其他各位公主。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

《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個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女孩子,名字叫做花木蘭。花木蘭的父親曾經是徵戰沙場的將士。花木蘭身為花家的大女兒,他的父母開明的教悔,讓花木蘭從小就在一個寬容的環境中長大。

男孩子氣的花木蘭,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帶來榮耀,成為光宗耀祖的人。就在這個時候,北方匈奴大舉進攻中原,面對匈奴的來犯,皇帝決定大舉徵兵,以此來對抗匈奴。

所以皇帝下令,每一家都要出一名男丁,奔赴戰場,好男兒保家衛國。木蘭年邁的父親膝下無子,只有花木蘭一個女兒,所以父親竟也被徵召上戰場。傷心的花木蘭知道,年邁的父親此番前去,兇多吉少,很可能會一去不返。

女性活出真正的自我,堅強獨立不再依賴男性生存

花木蘭痛定思痛決定,她要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於是,便趁著午夜假扮成男裝,偷走父親的盔甲,代替父親上戰場去了。

故事到這裡,能夠看出來還是以,我國古代花木蘭的事跡為原型。其中加入了花木蘭相親的片段,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搞笑的點。讓這個原本嚴肅的故事,加入了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這也正是迪士尼一貫的風格。

很多媒體對於這部動畫電影,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這一次迪斯尼,對中國的花木蘭故事,進行了大膽的再創造,運用了許多動畫片製作的新技術。並且,加入了大量迪斯尼的,詼諧幽默的演繹模式。讓這部電影裡,既有恢宏的氣勢,又有溫馨的場景,迷人的色彩和感人的情節。

其中,整部影片還是採用中國水墨畫的風格,只是迪士尼對所有素材都採取特殊的加工處理。讓整個影片的畫風,更加迪士尼化。

其中有趣的角色,出現在花木蘭替父從軍之後的情節裡。花家的祖宗為保護花木蘭,於是派出一隻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這是一隻講話像連珠炮又愛生氣的小龍,在一路上為木蘭帶來許多歡笑與協助。

花木蘭從軍之後,靠著自己堅持的毅力與耐性,和其他男人一樣,經受艱苦的訓練,完成挑戰自身極限的訓練任務。最終花木蘭通過了,許多困難的訓練與考驗,成為軍中不可或缺的大將。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女權主義已經是投射到各個領域的常態

誰說女子不如男,就是講述了花木蘭不輸男子,在戰場上拼死殺敵的壯舉。也可以說花木蘭和迪士尼的相遇,是因為花木蘭是典型的女權主義的代表人物。

所以這樣的人設和迪士尼不謀而合,所以迪士尼就這部動畫電影中的音樂,就採用了多種東方樂器和許多中國旋律。據說這部動畫電影,耗資1億美元,歷時2年,集聚700多名藝術家的心血與才智完成的。

故事中,花木蘭在赴北方作戰時,她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僚發現,軍中將士們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為了能夠保住她的性命,其他人只好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他們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

幸好在這麼艱難的時刻裡,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不時給她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而花木蘭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和要為花家帶來榮耀的信念。她運用自己的智慧,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抵擋住匈奴的來犯。

這個時候的花木蘭是大家眼裡的女英雄,她展現出了真正的自我。就像是現實社會裡,很多成績卓越的女性一樣,花木蘭像出徵的男人一樣。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拼盡全力。

她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只在乎跟隨自己的真實感受,不隱瞞不委屈,不做男人的附屬品。而是做自己女王。這就是現代社會裡,不停打拼的每一個女性的真實樣子。

到了今天,女性和男性一樣,不分工種,不分行業,接受和男性一樣的挑戰,做出和男性一樣優越的成績。很多年,女性被束縛的所謂的人言可畏裡,必須遵從三從四德,必須以夫為綱等等。每一條就像是一條條鐵鏈捆綁住女性的手腳。

但是今天堅強獨立的女性,已經有在社會裡爭取到了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席位。

女性傳統認知已經發生改變,堅決不會再做傳統觀念裡男性的洋娃娃。女性可以是自己的王,可以是工作中的半邊天,可以堅守自己的信條,也可以為了夢想拼盡全力。這就是當代的女權主義,這就是迪士尼偏愛女英雄的原因。每一個女性都是自己的王。

相關焦點

  • 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在九八年,迪士尼將花木蘭這個角色,通過動畫電影的方式,讓全球的觀眾都了解到,這樣一位出色的女性。花木蘭就是迪士尼中女權的代表,摒棄了傳統的三從四德說起迪士尼的動畫,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對於女權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冰雪奇緣》和其他各位公主。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 《花木蘭》:迪士尼披著女性主義的皮,骨子裡仍是傳統男權的私貨
    《花木蘭》2020與當年的動畫片相比,真人版的劇情豐富了,但其潛在的觀念,卻被當初那部令地球村村民眼前一亮的動畫片足足甩出了幾條街去。顯然,與真人版《阿拉丁》一樣,迪士尼又想借這部片子蹭上一把女性主義,既能博取票房與觀眾好感,又能表現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先進性。但他們所塑造的故事,和女性主義已經分道揚鑣。遙想當初,迪士尼的男權傾向備受詬病,於是乎這些年來,迪士尼進化了。在真人版《阿拉丁》中,公主的「我不再沉默」之歌唱與最終的登基,蹭女權的傾向到了肉麻的地步。但,即便公主登基又如何?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在漫長的歷史中,女性都處於附屬的地位,所以反映在童話或者民間故事裡,女性常常都處於被拯救角色,即便是在迪士尼動畫裡,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亦是如此。甚至「迪士尼公主」成為了迪士尼的女性形象合集。《花木蘭》中,以中國的典故作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將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電影中的花木蘭獨立自主、機智勇敢,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並且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
  • 被誤解的《花木蘭》,迪士尼不必道歉
    而在此之前,原計劃3月上映的《花木蘭》因疫情影響全球撤檔。作為迪士尼寄予厚望的誠意之作,好萊塢報導者稱《花木蘭》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是目前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中成本最高的一部(成本達2.6億美元的新《獅子王》不算「真人電影」)。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網上的負面路透迅速影響了國內觀眾的購票選擇,比起這部迪士尼公主真人大電影,更多人將目光轉向了更有「中國味兒」的《八佰》與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好萊塢巨作《信條》,因為「看不懂可以二刷,看爛片就是浪費錢了。」有影迷直言不諱地說道。貓眼數據顯示,《花木蘭》上映首日排片佔比達到38.4%,然而上座率卻僅有8.9%,不及已經上映多時的《八佰》、《信條》。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但在看到正片後,你才會發現,在《花木蘭》中你能實現各種形式的「穿越」。《花木蘭》導演Niki Caro也表示,早期版本中還有一場花木蘭和陳宏輝的吻戲,但迪士尼中國高管認為「這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太合適」,就刪去了這一片段。為了吸引中國觀眾,電影中化用了《木蘭辭》中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迪士尼《花木蘭1》,讓我們回顧迪士尼所帶來的花木蘭
    《花木蘭》 1998導演: 巴裡·庫克 / 託尼·班克羅夫特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問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少年時所背的《木蘭辭》猶在耳邊響起,這個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為中國古代女子樹立起了一個不一樣的英姿形象。今天要講的是1998年美國迪士尼上映的花木蘭。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1998年、2004年,迪士尼分別將其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和《花木蘭2》,二者都取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成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既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孝女,也是一個身經百戰、建立赫赫功勳的巾幗英雄。她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裡所提倡的「忠孝」「保家衛國」等思想觀念。
  •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怎麼就變成了『迪士尼公主』?
    餘載,迪士尼歷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黃金時期」、美蘇冷戰、美國反戰運動以及女權運動的第二次、第三次浪潮等等。 當花木蘭這個東方故事被西方拿到他們的語境下去講述時,弱化了木蘭替父從軍表達的『忠孝』,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去自我成長,自我證明的故事。
  • 迪士尼不一樣的公主——花木蘭
    電影《花木蘭》從籌備開拍到選角到現在即將上映一直備受關注,動畫版花木蘭在全球上映時全球轟動,當時在北美的票房全年第七,雖然花木蘭這個角色本身不是皇帝的女兒或者王子的妻子,但依舊是迪士尼這個動畫王國的公主,有些角色雖說是皇帝的女兒但並不屬於迪士尼公主中的一員。
  • 劉亦菲版的《花木蘭》,可能是迪士尼最好的真人公主電影
    迪士尼真人公主叫好不叫座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真人版不夠與時俱進。如今對於公主電影,最大的評價尺度就是女權。一方面新時代對於以女性為主體的電影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漫改真人電影又受限於還原原版動畫。真人版在改編的程度上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但在最後為了市場的考慮這些真人版電影都選擇了後者。
  •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為什麼失敗了?
    迪士尼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都可以視為其中的代表。隨著21世紀女權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抬頭,女性熒幕形象越來越多樣化。《花木蘭》在女性角色的表達上尤其強調了女性覺醒的表達,然而用力過猛和生硬的情節,使這個「女性覺醒」的主旨變成了創作者的自嗨。前面鋪墊了濃厚的古代封建思想,花木蘭對「氣」的抑制,身上矯健搞砸相親等環節,雖然有點拖沓但尚在表達所需求的範圍內。待到花木蘭成長環節,完全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毫無波瀾,一路高歌猛進。
  • 迪士尼公主玩轉「洛麗塔」風格,艾莎不再高冷,花木蘭古韻渺渺
    貝兒迪士尼公主中最充滿知性美的貝兒公主,褪去一席黃色系的公主裙後,換上一身淡黃色洛麗塔裝的她依舊顯得溫婉淑女。小嗶原本以為貝兒是比較適合偏御姐範的裝扮,沒想到這套素雅的洛麗塔裙子倒也非常合適,穿在貝兒身上甜甜的少女心瞬間被激發出來。
  • 《花木蘭》裡的家國情懷:我們從來只有木蘭從軍,沒有女性主義
    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在號稱有「美國春晚」的超級碗當中,率先放了一個超級碗預告,隔天迪士尼放出電影的「終極預告」。劉亦菲版《花木蘭》之前已經有過兩版預告,現在終極預告一放出來。記住:根據目前《花木蘭》預告的呈現。這部電影的電影工業屬於全世界頂級,文化內核是歐美主流的「女權主義」的覺醒。前者不用多提,後者隨著中國城市化越來越深入,與西方文明強勢的「普世價值」之下,中國年輕人(尤其女性)也能感同身受。
  • 真人版《花木蘭》是怎麼撲街的?
    一波三折的《花木蘭》終於上映了,一眾知名的華人演員加上迪士尼的光環加持,大家都在期待迪士尼唯一一位中國公主花木蘭會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在觀眾的眼前。而電影中的花木蘭一家居住的地方卻是產生於宋元的福建傳統建築——土樓。不僅地域上相差十萬八千裡,時間更是差了幾百年。影片中還出現元朝戲劇《西廂記》中的名句「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還對上了一句半白半文的「願天下眷屬全是有情人」。以及片中飾演皇帝的李連杰出場一共三套龍袍,分別來自三個不同朝代。
  •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34;作為進入西方文化視野中的東方面孔,被附加上了諸多新的文化含義,比如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在眾多戲曲唱段中,始終從未改變的一句臺詞就是:&34;這時候就已經初露女權思想的鋒芒了。
  • 尊重傳統與時俱進,透過《阿拉丁》看迪士尼公主片的變遷史
    在80後和90後的世界裡,童年除了有日本動漫之外,還有迪士尼動畫片。在所有的迪士尼動畫片當中,觀眾很容易發現它有一種公主情結。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風中奇緣》、《鐘樓怪人》、《大力神》、《花木蘭》等等。
  •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花木蘭"作為進入西方文化視野中的東方面孔,被附加上了諸多新的文化含義,比如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梅蘭芳藉助男旦風格在舞臺上演繹"女扮男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塑造出來了不可磨滅的經典木蘭形象。木蘭從軍的故事被一次次的推向中國人們的面前,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花木蘭代表著封建社會女性最高的道德標準——"節"。
  • LILY女裝與迪士尼IP花木蘭攜手合作
    其中的「對鏡貼花黃」印花,以《木蘭辭》中「貼花黃」的經典動作描述作為靈感,呈現出木蘭亦剛亦柔的女性特質;「木蘭線描人物」印花以傳統線描漫畫元素的手法,運用簡單流暢的線條和立體的人物形象,並結合了流行的oversize廓形設計感,凸顯「我即木蘭」的力量和鮮明個性。
  • 為什麼說迪士尼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例如1939年電影版花木蘭,因時值抗日戰爭,敘述重心便落在表現女子也能走上抗敵前線,為保家衛國做貢獻,在舊有故事孝的基調上強化了木蘭愛國主義之忠義;2009年電影版花木蘭,則著重刻劃戰爭帶給木蘭內心的痛苦及其對和平的渴望,這種情緒被導演處理為女性從脆弱到堅強的歷練——屬於男性的剛強戰勝了女性本質上的柔軟,從而取得在戰爭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