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迪士尼披著女性主義的皮,骨子裡仍是傳統男權的私貨

2020-12-14 文化片羽
《花木蘭》2020

與當年的動畫片相比,真人版的劇情豐富了,但其潛在的觀念,卻被當初那部令地球村村民眼前一亮的動畫片足足甩出了幾條街去。顯然,與真人版《阿拉丁》一樣,迪士尼又想借這部片子蹭上一把女性主義,既能博取票房與觀眾好感,又能表現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先進性。但他們所塑造的故事,和女性主義已經分道揚鑣。

遙想當初,迪士尼的男權傾向備受詬病,於是乎這些年來,迪士尼進化了。在真人版《阿拉丁》中,公主的「我不再沉默」之歌唱與最終的登基,蹭女權的傾向到了肉麻的地步。但,即便公主登基又如何?那個有問題的社會制度並未改變,獨裁強權體系沒有改變,難道因為公主的父親開恩,把蘇丹之位交給公主,公主有幸啃到了獨裁帝國的一口蛋糕,就成了自由獨立了象徵了麼?

至今,迪士尼公主們的母親也基本等同於透明人,令人懷疑她們是不是從石頭縫蹦出來的神話物種,基本都是父親+女兒的家庭模式。這個年紀小小的女兒,不但沒有被身為監護人的父親所保護,不但要忍受父親的不通情理,還要為了父親隨時準備著豁出這條小命去。她們要為了父親,到野獸的家裡去當人質/深入險地/代父從軍等等……最後,她這個爹,說上幾句好聽的話,把本該屬於她的東西當成恩賜給予她,再一臉神聖慈愛地說幾句我愛你啊,你是我的驕傲,一切就在皆大歡喜中落幕。

沒有哪個公主脫離了傳統父權社會的規則,最後全都乖乖成了聖上的順民或既得利益者。迪士尼的骨子從未改變。

現在,我們再看看《花木蘭》。預告片中,木蘭的父親口口聲聲的「你要為祖宗家族爭光啊,要為咱們皇上服務啊,這是咱們的使命啊,這是咱人生的意義啊」云云,從而在根本上無視了那個皇權集權社會的真正問題,將一個畸形社會的畸形價值觀,愣是給宣揚得偉光正了,這已經背離了女性主義。塑造出一個有點個性有點勇氣的女性角色,然後周圍那些有權有勢之人開了恩,讓她能按照這個畸形社會的價值觀,像個男人一樣,為吾皇萬歲服務了,這就成女性主義了?這樣就成了人性的勝利,與自由獨立的象徵啦?

還有「我們的敵軍有強大的女巫助陣」的天雷滾滾的老套情節,多半,這個故事中百分之二三十的內容,大概又成了「好女人打壞女人」的男權梗老套路,把由男權旗幟下既得利益者發起的血腥戰爭,硬生生給扯到女巫和巫術這上面去,而不是動畫片中木蘭與人高馬大的單于鬥智鬥勇的較量,從而就虛化了戰爭的真實面。

可見,迪士尼的骨子裡,根本還是那一套老東西,沒怎麼改變過。縱然衣裝頻頻更換,但至今為止,迪士尼的「骨」,依然未曾改變。

相關焦點

  • 從《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女權情懷,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在九八年,迪士尼將花木蘭這個角色,通過動畫電影的方式,讓全球的觀眾都了解到,這樣一位出色的女性。花木蘭就是迪士尼中女權的代表,摒棄了傳統的三從四德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個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女孩子,名字叫做花木蘭。
  • 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在九八年,迪士尼將花木蘭這個角色,通過動畫電影的方式,讓全球的觀眾都了解到,這樣一位出色的女性。花木蘭就是迪士尼中女權的代表,摒棄了傳統的三從四德說起迪士尼的動畫,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 為什麼說迪士尼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女扮男裝的木蘭之所以被廣泛傳唱,一方面是故事的傳奇性,而這種傳奇本身並不悖於盡孝、忠君、事國等以傳統男權文化/話語體制為中心的倫理道德,順帶還完成了既定成規內小女人個人化的美滿婚姻或男性化成長;另一方面,花木蘭女扮男裝的行為又的確僭越了傳統性別角色的規範,主觀上無論是出於盡孝報恩還是盡忠報國,客觀上都反映了「誰說女子不如男」,「想不到女子也能上戰場,殺敵寇、保邊疆」的反性別歧視之成規,這無疑契合了反叛傳統規訓
  • 《花木蘭》:挪用東方故事的西式女性主義表達
    不同藝術形式的傳統文本,均意在借女子「弱」的審美意象,來凸顯人的內在精神的崇高和自身潛能的巨大,從而激勵更多的人效仿隨行。然西方語境似更看重花木蘭女性意識的覺醒,故而這部迪士尼版的《花木蘭》,便講述天生具有強大「元氣」卻只能自我壓抑的花木蘭,通過替父從軍的契機,於嚴酷慘烈的戰爭中激發出本真的生命意識,繼而實現自我解放與救贖。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然而,木蘭的形象顛覆了迪士尼經典故事中英雄救美的傳統模式,是男權社會裡少有的不被拯救而是拯救他人的女性英雄形象。這樣的人物形象和魅力是可以跨越時代的。《花木蘭》中,以中國的典故作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將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電影中的花木蘭獨立自主、機智勇敢,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並且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花木蘭》電影海報歷經波折,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繼9月4日在流媒體Disney+上首映後,9月11日也在中國大陸首映。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 為什麼說動畫版的《花木蘭》才是真正的女性個性解放?
    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位中國的「公主」,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靠公主出身,不靠嫁入皇族,而是靠自我成長、自我確認完成人格與實力的形象。本文作者林丹婭與張春認為,比起中國的花木蘭,迪士尼的動畫版《花木蘭》在改編之後更能體現人文主義與女性主義膠合的女性個性的解放。而中國故事裡的花木蘭看起來表達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思想,內在故事邏輯反而是一種對父權秩序的確認與強調。
  • 任人打扮的花木蘭
    入選的花木蘭是個特例,她是來自中國的普通女孩,替父從軍、徵戰沙場、建立功勳,她的出身與迪士尼傳統公主迥然不同,帶有更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電影《花木蘭》(2020)中,花木蘭(劉亦菲飾)脫去重重盔甲後,英氣勃發。
  • 《花木蘭》裡的家國情懷:我們從來只有木蘭從軍,沒有女性主義
    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在號稱有「美國春晚」的超級碗當中,率先放了一個超級碗預告,隔天迪士尼放出電影的「終極預告」。劉亦菲版《花木蘭》之前已經有過兩版預告,現在終極預告一放出來。記住:根據目前《花木蘭》預告的呈現。這部電影的電影工業屬於全世界頂級,文化內核是歐美主流的「女權主義」的覺醒。前者不用多提,後者隨著中國城市化越來越深入,與西方文明強勢的「普世價值」之下,中國年輕人(尤其女性)也能感同身受。
  • 被誤解的《花木蘭》,迪士尼不必道歉
    問題是,《花木蘭》也許並非「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但迪士尼通過自己的視角,將「花木蘭」這一中國女性的形象輸出給了全世界。圖源:Comscore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好來塢電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能工業化量產極具娛樂性、商業性的影視作品,而迪士尼又擅長將一個傳統故事包裝成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形象。
  • 迪士尼《花木蘭1》,讓我們回顧迪士尼所帶來的花木蘭
    《花木蘭》 1998導演: 巴裡·庫克 / 託尼·班克羅夫特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問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少年時所背的《木蘭辭》猶在耳邊響起,這個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為中國古代女子樹立起了一個不一樣的英姿形象。今天要講的是1998年美國迪士尼上映的花木蘭。
  •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經典IP「出口轉內銷」,不妨多給些鼓勵
    「花木蘭」作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從電視劇到電影已經被多次搬上熒幕,每一次都有大膽而新鮮的改編,給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美國迪士尼1998年出品的動畫電影《花木蘭》中,花木蘭成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八位成員,也是迪士尼的首位亞裔「公主」。這個中國經典的大IP ,已經成功「出海」,歷經二十多年在全球的影響力仍然長盛不衰。
  • 故事篇|《花木蘭》涼了?迪士尼以後抄抄《功夫熊貓》的作業
    迪士尼《花木蘭》本來想藉助劉天仙的知名度,配合近年來勢頭無兩的女權運動,必可在中國市場大賺一波。可惜《花木蘭》馬失前蹄,豆瓣評分跌至4.9,票房估計只能在3億左右(騰訊網消息)。但是在《花木蘭》當中,劉天仙只需要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大喊一聲「我是女的」,然後氣貫全身,縱馬殺敵?這是在搞笑嗎?這樣毫無邏輯的成長故事,自然無法引起共鳴。2. 要對文化足夠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因為主創團隊沒有很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像浣熊師傅一樣急功近利,死扣「女性主義」這一政治正確,沒有構思好人物成長弧線。
  • 《花木蘭》舊時代女子的悲鳴與覺醒
    影片中的花木蘭《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動畫電影,保持了迪士尼動畫的一貫風格那位士官一臉高高在上連正眼都沒給花木蘭一個,你一個女子沒有資格和我說話。花木蘭的父親花弧,也責備花木蘭怪她插嘴讓他丟人。花弧只有花木蘭一個女兒,他是寵愛她的,可是他的寵愛也改不了他骨子裡的重男輕女。古時候的女子深受道德禮教的束縛,不能隨意拋頭露面,否則被認為不知廉恥。你看自古以來對女子的態度實在是苛刻。
  •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為什麼失敗了?
    迪士尼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都可以視為其中的代表。隨著21世紀女權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抬頭,女性熒幕形象越來越多樣化。《花木蘭》在女性角色的表達上尤其強調了女性覺醒的表達,然而用力過猛和生硬的情節,使這個「女性覺醒」的主旨變成了創作者的自嗨。前面鋪墊了濃厚的古代封建思想,花木蘭對「氣」的抑制,身上矯健搞砸相親等環節,雖然有點拖沓但尚在表達所需求的範圍內。待到花木蘭成長環節,完全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毫無波瀾,一路高歌猛進。
  • 83年蛻變路:迪士尼「公主宇宙」背後的女性意識崛起
    在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真人版上映之際,我也對迪士尼「公主宇宙」進行了一次「重點回顧」。成年人才更需要童話,畢竟我們都是「過期」的小孩子。1937-2020,迪士尼公主精彩的「進化史」背後,是一場男權社會背景下的女性意識崛起。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文|文化產業新聞 金小碗迪士尼想在中國賺一波電影票錢的念頭終究是落了空。而這一切,都是自己「作」出來的。迪士尼搞砸了《花木蘭》,這大概是它在中國市場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滑鐵盧。國內第一日首映過後,《花木蘭》的口碑跌至4.8。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此外,對於中國人來說,《花木蘭》是迪士尼電影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大部分主角由華人出演、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全球範圍傳播的真人電影,這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舞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影響。《花木蘭》導演Niki Caro也表示,早期版本中還有一場花木蘭和陳宏輝的吻戲,但迪士尼中國高管認為「這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太合適」,就刪去了這一片段。為了吸引中國觀眾,電影中化用了《木蘭辭》中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花木蘭》豆瓣評分跌至4.9,網友:這不是大家想要的花木蘭
    由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已經通過迪士尼+正式推出,目前影片豆瓣評分已從昨日的5.9分跌至4.9分,在32931個評價裡,超過3星的評價(好評)僅佔13%不到。目前,豆瓣的熱門短評已經充斥著對《花木蘭》的不滿。影片評價的大部分評價都為2星和3星,其中2星評價佔34.2%,3星評價佔34.6%。
  • 戴錦華: "花木蘭"背後, 是女性解放的精巧騙局
    ✪ 戴錦華 | 北京大學【導讀】近期上映的《花木蘭》引發熱議。西方人或許很難理解,「花木蘭」這一角色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從古至今,「花木蘭」一直是「巾幗不讓鬚眉」的象徵典範。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現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上,關於女性和婦女解放的話語或多或少是兩幅女性鏡象間的徘徊:作為秦香蓮——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舊女子與弱者,和花木蘭——僭越男權社會的女性規範,和男人一樣投身大時代,共赴國難,報效國家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