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2020-12-15 新京報

▲《花木蘭》電影海報

歷經波折,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繼9月4日在流媒體Disney+上首映後,9月11日也在中國大陸首映。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經典樣本,電影《花木蘭》有哪些優缺點,顯然值得探討。

主題表達與時俱進,審美卻顯「陳舊」

真人版《花木蘭》並不是迪士尼第一次改編《木蘭詩》。

1998年、2004年,迪士尼分別將其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和《花木蘭2》,二者都取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成功。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既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孝女,也是一個身經百戰、建立赫赫功勳的巾幗英雄。她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裡所提倡的「忠孝」「保家衛國」等思想觀念。

動畫片對這一精神內核進行了相當大的改動。經過好萊塢的精心加工和包裝之後,動畫片版花木蘭,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在經歷了自我認同危機後,最終實現了個人價值,獲得了成長。

而真人版《花木蘭》又在動畫片的基礎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動。

比如,花木蘭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英雄,她也是一個女權主義的鬥士,充分張揚著女性的價值。

電影裡,花木蘭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性別、並認可自己作為女性的力量,才能施展「氣」,而鞏俐飾演的女巫仙娘則構成了花木蘭的對照,她是男權的受害者,無奈地屈服於男權,但花木蘭選擇了反抗,並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從仙娘到花木蘭,我們能看到當下主流女性思想的體現和女性進步的縮影。

但可惜的是,雖然主題表達與時俱進,但《花木蘭》在審美上過於「陳舊」。

首先,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但《花木蘭》中的歷史「一鍋亂燉」。

最被大眾吐槽的一點是,電影在福建土樓取景,當時的福建屬於南朝的區域,歷史區位錯誤。並且,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北魏時代哪裡的土樓?選擇土樓,或許也只是滿足了西方觀眾對於歐洲古堡的假想。

又比如,電影中出現的後宮場景,也完全是歐洲貴族的模板,一大批後宮女子竟然與大臣一起上朝堂;花木蘭相親時的妝容和橋段,也有些魔幻化。

此外,《花木蘭》也是一部戰爭片。但因為電影是PG-13的分級,所以戰爭場面的刻畫並不出彩。除了雪崩場面外,其他的對於看慣古裝劇的觀眾來說,沒什麼新鮮感。電影的動作設計,也是古裝劇裡常見的吊著威亞的飛簷走壁。

西方觀眾還可以看看熱鬧,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電影中的武打設計還是十幾年前的水平。

總的來說,《花木蘭》雖然在女性思想的表達上與時俱進,但其他方面表現出了審美上的倒退:主題不夠寬闊,人物塑造扁平,服化道失真,動作設計不搶眼。到頭來,很容易落得個「泯然眾古裝片矣」的評價。

▲《花木蘭》電影定檔海報

文化挪用的前提是真正了解文化、尊重文化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大陸成了全球第二大票倉,好萊塢電影愈發注重中國市場。

這樣的情境下,好萊塢大片常常來中國取景,出現華人角色,使用中國演員,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以及華人形象越來越正面化。

但華人仍舊難以在好萊塢大片中擔綱重要角色,她們(女性居多)充當的是花瓶式的功能,角色可有可無,存在只為討好中國市場。

比如《金剛:骷髏島》中打醬油的景甜,《生化危機5》中的李冰冰,《獨立日2》中的Angelababy。

因此,這一次迪士尼斥巨資拍攝中國故事,全片均由華人演員擔任主演,確實是不小的「進階」。

但假若迪士尼對中國市場有充分的調研,對中國觀眾的審美和口味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電影或許不會出現「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錯位與尷尬。

對比國內市場的反應,《花木蘭》在歐美影評界得到了更多好評。

這並不奇怪,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實際上是藉助中國元素,講述了一個西方觀眾愛看的故事。迪士尼或許認為有中國元素,就能吸引中國觀眾,但審美上,其實依照的還是西方觀眾的口味,所以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也就在所難免。

這些年來,迪士尼一向習慣於文化挪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迪士尼就開始對一系列世界經典作品(以童話和傳說為主)進行追憶、援引、合併和重組,並轉化為動畫片,《阿拉丁》(1992年)、《風中奇緣》(1995年)、《花木蘭》(1998年)等,都是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文化挪用,既體現出胸懷的開闊,但也體現出了好萊塢在文化上的強勢地位——它們看重的故事,最終都會變成它們想要的故事,並且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好萊塢挪用後的很多本土元素,都變得似是而非了。

像《花木蘭》中一再強調的「氣」(chi),電影中,這是種強大的力量。

但這種「氣」到底是什麼?是氣功?還是玄幻的東西?西方觀眾可能會認為「氣」是一種類似於功夫的玄虛的東西,但中國觀眾會覺得不倫不類。

迪士尼的討好,更多是對市場的討巧,但在文化上仍欠缺充分的了解,最終只是拍出了一個西方觀眾喜歡、中國人卻有點陌生的「東方故事」。

《花木蘭》在中國國內市場的口碑情形,對迪士尼乃至整個好萊塢都是重要提醒:挪用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實現文化交融和傳播,對中西方而言都是好事,但這需要對故事來源地的文化與審美的足夠了解,避免知皮不知骨。

西方視角能否講好中國故事?能。

前提是,西方視角能嵌合中國眼光,讀懂東方文化。

□ 陳子非(媒體人)

編輯 陳靜 實習生 李坤晉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在九八年,迪士尼將花木蘭這個角色,通過動畫電影的方式,讓全球的觀眾都了解到,這樣一位出色的女性。花木蘭就是迪士尼中女權的代表,摒棄了傳統的三從四德說起迪士尼的動畫,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對於女權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冰雪奇緣》和其他各位公主。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怎麼就變成了『迪士尼公主』?
    WHY?! 當花木蘭這個東方故事被西方拿到他們的語境下去講述時,弱化了木蘭替父從軍表達的『忠孝』,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去自我成長,自我證明的故事。
  • 《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除了講三綱五常,還有女性的不服氣
    最近撤檔的電影《花木蘭》,故事情節取材於1988年上映的動漫版《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書本中從不缺席,本篇文章就從動漫劇情來分析下花木蘭替父從軍背後的封建傳統,古代封建社會下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女性為此所作的努力。
  • 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全?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由來已久,木蘭詩是其中的傳說,除此以外還有別的: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誰的兵
    最近熱播的電影《花木蘭》充分展示了一個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女豪傑形象。那麼花木蘭究竟是誰的兵呢?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聊聊花木蘭。
  • 花木蘭替父從軍愛上了他
    今年九月份熱映的《花木蘭》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就像我們小學課本裡說的一樣,木蘭替父從軍得了功績回鄉封將軍。這部電影其中三個字貫穿總體,這三個字就是「忠勇真」,花木蘭從小就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活力,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導演從小著手經過一系列的情節,把小花木蘭的頑皮機智勇敢完美的刻畫了出來。從小就在田裡習武,上房抓雞還把門前的鳳凰給踩壞了,直接從房頂跳下來,這些都是細節。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在唐朝時,詩人韋元甫所寫的《木蘭歌》也被收錄在了《全唐詩》裡,在其中木蘭故事的大致輪廓,比如替父從軍,男扮女裝,戰友十年不知女兒身等要素都已經具備了。不過在北宋文人郭茂倩所編纂的《樂府詩集》裡,卻收錄了一首《木蘭詩》,其中講的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且明顯比《木蘭歌》顯得更為古樸。
  •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咋能不會被認出是女兒身?
    我個人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是一個好故事,它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但是從故事的邏輯性上來看,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難道都不會被人發現?作為一個女兒身,她的一些變化怎麼可能不會被大家發現?
  • 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十載,為何未被發現女兒身?
    花木蘭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她替父從軍的佳話被歷代傳唱。她具有雌雄的雙重魅力,重劍之下皆塵埃。在她從軍的這段傳奇中,大家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那就是在遍地都是男兒身的軍營裡,她是如何逃脫眾人的眼睛,隱藏自己女兒身份的呢?
  • 花木蘭替父從軍,角色反串的背後是難以言說的民族大義
    但是當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走上戰場之後,以男性的身份演繹了一場英勇殺敵的劇目之後,她的社會價值就被體現出來了,使「忠」與「孝」從一般意義上升華到家國層面,完美闡釋了忠君和孝君思想。這不僅是統治者所希望的帶有正面的積極的男兒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戰績更為她的人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這也成為統治者最好的宣傳廣告。
  • 花木蘭真的姓花?她什麼時候替父從軍?
    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預計3月底北美上映,有人吐槽木蘭怎麼變成了福建人  花木蘭真的姓花?   她什麼時候替父從軍?  那麼,「正版」花木蘭到底姓不姓花,借著真人版電影的上映,倒可以說說。  木蘭是哪朝人?  她和《木蘭詩》出現在兩個年代  考據花木蘭,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這和《木蘭詩》的出現年代,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 花木蘭替父從軍,女扮男裝12年,為什麼沒人識破女兒之身?
    如果要說經歷傳奇的女英雄,那必定當屬花木蘭,那麼花木蘭替父從軍,女扮男裝12年,為什麼沒人識破女兒之身? 花木蘭的故事之所以可以被大家熟知,主要得益於《木蘭辭》。他替父從軍,歷經生死沙場十餘年,依靠著自己的勇氣與智慧立下赫赫功勳,最後榮歸故裡,被追封「孝烈將軍」。
  • 花木蘭替父從軍二十餘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雖說好女不如男,就像我們今天探討的女主角"花木蘭"她可是家喻戶曉,出名的很,但有這麼個故事,也就是木蘭替父從軍,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個女孩子,在軍隊這個男人幫裡為什麼沒有人發現花木蘭是女扮男裝呢?花木蘭出生於北魏後期,那個時候很多男女都對騎馬射箭之術很感興趣,包括花木蘭在內,且她的武功還很高,在家織布時,收到了徵兵公文,因為有其父的名字,但她的父親年事已高,因此她決定夫父從軍.
  • 從《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女權情懷,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其中對於女權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冰雪奇緣》和其他各位公主。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 98年的經典動漫也不輸給現在的風採,《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動漫電影承自迪士尼的改編,該作品還是有許多模糊之處。不過,也更深層次地表達了花木蘭的一個內心心理「巾幗不讓鬚眉」《花木蘭》動漫的第一個細節挺有深意的。匈奴單于帶領匈奴士兵進軍長城,守衛長城的士兵倒最後一刻都不忘點火,提醒長城周圍的士兵把這個危險的消息帶給皇上,讓皇上派兵足跡匈奴。
  •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可能性
    今天分析花木蘭的故事。花木蘭的名字第一次出現,並不是在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中,而是明代的戲曲家徐渭的《四聲猿》中。而她的故事就是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代父從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一直爭議比較大,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
  • 劉亦菲飾演花木蘭「替父從軍」曝光,丁,你的神仙姐姐離線了
    段時間,迪士尼直播版《花木蘭》預告片終於播出了,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的視頻,但也震驚了不少網友,尤其是看到劉亦菲女扮男裝的造型時,不少網友感嘆劉亦菲拍攝難度太大,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張圖片,完全改變了。劉亦菲飾演花木蘭「替父從軍」曝光,丁,你的神仙姐姐離線了!
  • 花木蘭替父從軍,又不是參加民兵,為何出發前要四處買、買、買
    《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開始流傳的一首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到了宋朝被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由於讀來琅琅上口、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與另一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
  • 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和你想得有點出入
    而也正是因此,那些代表著女性希望的巾幗英雄們橫空出世,譬如我們最熟悉的花木蘭。那麼在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了?其實和你想得有點出入。打開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那篇講述花木蘭一生故事的古文《木蘭辭》還歷歷在目。
  • 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為何沒被士兵識破女兒身?每月那幾天怎麼辦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早在我們上中學時,就曾學過這首詩詞。在大家眼中,花木蘭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巾幗英雄,打破了大家對古代女性的認知。當然,花木蘭這個人物就跟祝英臺一樣,是被杜撰出來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關於她的記載,但不管怎樣,花木蘭一直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那個時間,突厥人入侵中原,百姓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