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的工作取得進展,藉助海洋一號C衛星,完成南極繪圖工作

2020-12-12 科學知識點1

中國南極的工作取得進展,藉助海洋一號C衛星,完成南極繪圖工作

南極作為世界地球極端的一級,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並不適合人類生存與居住,但是人類並未放棄對這一區域的利用。

多年來很多國家都派駐了南極考察隊,對南極的環境狀況進行考察,一方面是為了給大家揭開這一世界神秘之地的面紗,更為重要的則是想要從南極尋找一些珍貴的資源,為地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我國多年來也有派專家團隊從事這一工作,並且陸續傳來一些成果,比如之前我國科學家在南極的冰川之下,發現了大量的微生物。

如今我國在南極的工作取得突出進展,藉助於海洋一號C衛星,這一極地科考的利器,我國成功完成了南極的繪圖工作。

這裡提到的海洋一號C衛星,是我國航天航空領域研究的一大成果,通過這一衛星的發射遠距離對地球進行檢測。

這一衛星的研製與發射,主要就是為了滿足基地考察團隊的需要。在早些年,我國對南極等基地進行考察,完全依賴的是人工信息的反饋,這就需要一些科學家做出很大的犧牲,他們不僅要面臨艱苦惡劣,神秘未知的環境,甚至還有一些科學家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克服這些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不耽誤我國南極等基地勘探工作的進行,我國有專家創造性地提出了將智能設備與其結合,這就是這一衛星誕生的最初理念,設計者在這一衛星系統之中添加了先進的海岸帶成像儀,更夠對更大的範圍區域進行監測,同時能夠避免信號的幹擾。

如此特性正適合於南極的極端環境條件,當前利用這款設備,我國已經完成了南極大部分地區的繪圖工作,利用這一成果一方面增加了我們對於南極的認識,同時如果再有南極考察團隊前去南極實地考察,也可以以此為依據,更快地適應當地的環境,減少人員的傷亡。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下一期再見!

中國晶片迎來曙光,紫光展銳克服技術難題,第一款6nm晶片將量產

突破!中國單晶晶圓實現量產,體現了我們廣大科研人員的重要性

值得信賴!中國獲得一項價值346億的大訂單,點名只要中國建設!

相關焦點

  • 海洋一號C衛星:南極繪圖圓滿完成,我國又添一極地科考利器!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在南極的考察工作會為我們人類揭開「自然密碼」提供很大的幫助,但是這種考察工作的進行,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南極惡劣的環境給科學家們的考察工作製造了巨大的困難,很多科學家甚至也因此險些喪命。因此,遙感技術的出現無疑給南極的科考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如今我國在這一技術方面也拿到了絕對的話語權。
  • 衛星視角看南極: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不是一直減少
    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來源:光明日報】從自然資源部獲悉,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和「雪龍2」於23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著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此次南極考察隊由394人組成,於2019年10月9日出發,歷時198天,兩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完成南極陸地科學考察與工程技術維護以及相關海域調查等62項既定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本次科考中,考察隊員分組執行了「海陸空」全方位科學考察。
  • 黑龍江省南極科考隊員圓滿完成第36次南極科考測繪任務平安回家
    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船隊返回上海,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順利完成,由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執行長城站測繪任務的劉沼輝也隨船返回,科考隊員韓惠軍、唐鑄先期隨「雪龍2」號經澳大利亞乘坐國際航班返回國內。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太空人海採集水樣作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7日順利完成太空人海綜合科考的最後一次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作業,採得的水樣將為研究這一海域的微小型浮遊生物和海洋化學要素等提供幫助。「『雪龍2』號太空人海綜合科考完成了9條斷面77個站位的水文參數測定及採水工作,」「雪龍2」號大洋隊隊長曹叔楠說,「我們將對水體樣品進行化學和生物學多參數分析,所獲數據將為了解太空人海生態系統提供有力支撐。」微小型浮遊生物在南大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生產者、消費者等重要角色。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南極海洋保護區的全球背景
    本文希望能夠通過引入與南極海洋保護區相關的全球背景,用一個更加寬闊的視野來豐富對於南極海洋保護區的討論。 ©The Last Ocean南極海洋保護區是在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的框架下討論的。這一政府間國際機構於1980年代成立,中國在2007年正式加入。
  • 《南極之戀》:驚豔的不是生死之戀,而是關於南極考察的真相
    一部關於愛與希望的電影足以打動觀眾,這部電影除了讓我在很多地方哭泣外,電影結尾的彩蛋也讓我感動:中國南極考察站的相關視頻、閃光燈和幾行平實的文字,讓我們深切體會南極考察工作的艱辛和工作人員的孤獨偉大。2這是第一部在南極洲拍攝的演員最少的故事片。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出徵南極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10日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 吳有音:在南極繪中國,在中國講南極(速寫)
    南極長城站科考隊員們表示:「這些中國元素給寒冷偏僻的南極增添了熟悉感、親近感,讓我們有了家的感覺。」  與此同時,吳有音也在積極創作南極題材的小說與電影,下決心創作中國第一部南極題材的長篇小說並拍成電影。吳有音的這一想法來自對中國文學、影視中極地題材創作的觀察。「中國文學和影視界中極地題材的作品以紀錄性為主,富於創造性、想像力的作品相對缺乏。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我省南極科考隊員回家
    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船隊返回上海,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順利完成,由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執行長城站測繪任務的劉沼輝也隨船返回,科考隊員韓惠軍、唐鑄先期隨「雪龍2」號經澳大利亞乘坐國際航班返回國內。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發現南極磷蝦 「避難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研究員孫松研究組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的觀點。該團隊認為,南大洋食物網的關鍵物種——南極磷蝦通過新的避難所對南大洋主要棲息地快速升溫和海冰減少呈現一定的恢復力。
  • 南極接連出現異象?美國衛星發現神秘建築,有外星人入侵?
    文/行走天涯南極接連出現異象?美國衛星發現神秘建築,有外星人入侵?地球是我們全人類生活的家園,但是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太巨大。就比如地球上70%以上的面積都被海洋給覆蓋了,而人類因為先天性不能像魚兒一樣自由地遨遊在海洋中,所以人類一直都很畏懼海洋,也不知道海底的深處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地球深處會不會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東西,也是困擾著無數科學家的事情。這些或許只有等到人類的科技文明大幅度提升之後,人類才能夠揭曉了!
  • 科技自立自強 | 中國電科多項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自立自強 | 中國電科多項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2020-12-0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
    文/仗劍走天涯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雖然如今全球氣溫變暖的這種惡劣的現象,但是人類對於環境的治理也並不是毫無建樹的,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而南極出現了綠洲。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中國的植樹造林,甚至中國都有著將沙漠變成綠洲的這種可能性,其中以我國庫布其沙漠為代表。庫布其沙漠是很有中國特點的荒漠化地區,但是在中國的治理下卻變成了綠洲。
  • 南極考察隊數百名科考隊員在南極迎新年
    1月1日,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數百名科考隊員在遼闊的南極迎來新年第一天。「我們在升國旗中開始了新的一天,今天主要進行雪下汙水處理系統和無人值守系統的調試。」泰山隊隊長姚旭在衛星電話中告訴記者。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泰山隊將完成泰山站區工程全面收尾,以及冰川運動觀測等有關冰川學、天文學等多學科綜合科考。
  • 12月新刊|精彩內容搶先看,和我們一起探尋南極冰域之寶!
    在本期的《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裡,我們將帶你回望中國在南極40年的科考徵程。幾代科研人員將青春書寫在這片南極大陸上,也獲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然而,始終擺在人類面前的,除了挺進深處的步伐外,更是守護這片淨土的重大責任封面故事中國南極科考40載南北緯90
  • 在舟山完成綜合海事服務後 我國首艘民間南極科考船開赴南極洲
    昨天下午4時,我國首艘民間籌資購買的南極科考船「北京海洋領導者」輪在普陀臺貿物流中心碼頭完成食品補給後出發前往南極洲考察。  在我市各海事服務企業的協同努力下,本次「北京海洋領導者」輪在我市先後完成了修理,直升機、燃料油、夥食物料備件補給等各項海事服務,總價值約33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300多萬元。 攝影 記者 張磊 通訊員 李海弟   當天上午9時許,「北京海洋領導者」輪的船艙裡洋溢著濃濃的新春年味。
  • 南極、北極離我們這麼遠,為什麼要研究它?
    郝鏘在「雪龍號」實驗室測樣 郝鏘博士,副研究員,現任職於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商報記者 張凡 1984年,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在上海乘坐中國自行製造的遠洋考察船「向陽紅10號」開始了開創歷史的遠航。1999年,「雪龍號」科學考察船首航北極,拉開了我國涉足北極進行科學考察政府行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