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
此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22日確認,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
於是一時間,竹鼠和獾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對象。
獾通常在野外生存,而竹鼠因近年來養殖日益普遍而頻頻被端上餐桌
竹鼠因吃竹而得名,原本屬珍貴野生動物,全世界共有3屬6種。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部分竹鼠瀕臨滅絕或極為少見,例如花白竹鼠,屬於保護動物。
這種動物因體型碩大,肉味肥美而成為人類餐桌上被追捧的一道美食。中國食用竹鼠的歷史特別漫長,最早可上溯到商周時期。
古代不少典籍都有關於食用竹鼠的記載。
《公食大夫》中記載:「能吃竹鼠肉的只有三鼎以上的公卿大夫。」唐代《朝野金載》記載:「嶺南獠民,好為卿子鼠。」《清史》載:「鼠脯,佳品也,灸為脯,以待客,筵中無此,不為敬禮。」
其中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詳細論述:「竹鼠食竹根之鼠,形大如兔,肉味甘補中益氣解毒,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脊髓動物亞門,哺乳綱,齧齒目、竹鼠科、竹鼠屬。竹鼠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鴨肉。」
而受限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古人所食用的竹鼠可能大多為野生竹鼠。但近年來,我國已實現竹鼠規模化養殖,越來越多的養殖竹鼠開始走進普通家庭的餐桌。
儘管如此,野味仍然是不少民眾的心頭大愛。野生竹鼠因數量稀少且味道更加肥美,讓不少人寧願鋌而走險也要「一吃為快」。
這其實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經過人工馴養的野生動物,在經過除蟲、除菌處理,以及規範化養殖後,肉製品再經檢驗檢疫後,基本可以放心使用。
但野生動物及其體內外寄生蟲是許多病毒和細菌的天然宿主,這些細菌和病毒的變異速度很快,風險難以準確預測,因此,野生動物不僅不能吃,甚至要儘可能避免接觸。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那麼像野生竹鼠這樣的野味是如何傳播病毒的呢?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鼠害課題組副研究員王大偉博士介紹:
「一般來說,野生動物將病毒傳播到人類群體中,主要是主要是血液傳播,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傳播途徑。
直接傳播是在捕捉、宰殺野生動物的時候,患病動物的血液通過體表傷口進入人體,造成接觸者感染;還有在生食情況下,如果人的食道黏膜、胃黏膜有潰瘍,病毒也可能通過創口進入人體,造成感染。間接傳播可以通過寄生蟲完成。
除了血液感染之外,人畜之間也可能出現呼吸感染。不過生活中人和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不多,呼吸感染的機率很低。」
此外,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骨幹、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業富表示:
「風險來自於宰殺野味過程中,動物攜帶的病毒,會傳染到接觸人身上。這種傳播渠道一般分為三種:第一,被野生動物咬傷、刮傷,病毒會通過血液傳播;第二,通過飛沫傳播,經過呼吸進入到人體的肺裡面;第三,病毒進入眼睛,人類眼角膜區域毛細血管很發達,可能成為病毒入口。」
竹鼠與獾可能是冠狀病毒中間宿主,而非自然宿主
當年的SARS事件中,醫學專家最初認定,果子狸是該病毒的元兇。在SARS過去多年後,中國科研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刊發論文,稱SARS病毒的真正元兇是中華菊頭蝠。
如同SARS疫情時期一樣,蝙蝠也被高度懷疑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元兇。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發布題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快速指南」的文章,稱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同濟醫院專家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病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不過這需要經過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
據悉,當這些病毒寄生於其他生命體時,並不表現為疾病,因為病毒需要依靠長期寄生在動物身上來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動,因此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宿主生病,宿主對病毒也具有相應抵抗力。
但當病毒開始向外傳染,在不同的中間宿主間傳染時,就容易出現變異,就會產生使宿主致病的效果。而當人類接觸或是食用這些中間宿主時,就可能患病。
總而言之,無論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是否來源於竹鼠或獾,我們都應該牢記一點:遠離野味,不僅是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護全人類健康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