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能在冷戰前期搶奪先機,與五十年代後期設計出R7洲際彈道飛彈脫不開關係,這種飛彈的出現將投放戰略核武器需要大型轟炸機的現狀徹底改變。這款洲際飛彈於1957年把人類的第一顆衛星送往太空,在不斷的演變過後,成為了今天的「聯盟」號火箭。
因為飛彈技術的不斷更新,火箭技術也隨之變得愈發先進,被發射到太空當中的衛星數目越來越多,讓人們不由自主的把目光盯向了天空。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美蘇對峙變得愈發緊張,既然對方有核武威脅,那自己就要想方設法來部署核飛彈進行還擊。
對於那段時間裡海陸空是採取何種方式投放核武器的,大家都一清二楚。為了能設計出第四種讓人意想不到且無處能防的方式,兩國科學家都將目光放到了外太空。將核彈發射到近地軌道,然後想像它像衛星一樣繞著地球飛行,安裝小型助推器來助推發射,將核彈調整成自己需要的姿態,進而讓核彈從太空朝著地面進行核打擊。
這種構想是瘋狂的,但也是行得通的,於是蘇聯的科學家集思廣益設計出一種太空武器站。實現該計劃最困難的一環是如何安全的將飛彈運送至太空,若行動失敗,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所以計劃被擱置了。
八十年代時,蘇聯設計出「極地」號太空戰鬥空間站,打算採用反衛星雷射武器來對美國的「星球大戰」飛彈防禦計劃進行威脅。根據以往的報導,1987年某個空間站原型被發射升空,但是沒能進入軌道,又回到了地球上。
同一時期,美國也產生了類似的想法,但是種種阻礙將這些計劃一一粉碎。美國另闢蹊徑設計出反衛星武器,意在讓對手那些運行在軌道上的各種衛星紛紛報廢,或暫時或永久,或部分或全部的失去功能。
蘇聯一解體,美國便不再擔憂之前的核威脅,種種太空攻擊計劃被封進檔案室,之後被慢慢公布於眾,可以想見那個時代的人有多麼瘋狂。但美國是不甘於穩定的,在霸權主義的驅使下,美國又設計出了新的太空武器系統,即「上帝之杖」。
組成該系統的是兩顆衛星平臺,一顆負責鎖定目標與通訊,另一顆負責搭載動能「炮彈」。加裝小型助推火箭可以將「炮彈」發射出去,在幾分鐘的時間裡依靠衛星實現制導,對地球上的任何目標發起攻擊。它能從1000公裡高空傾瀉而下,時速更是高達一萬公裡。
這種動能「炮彈」產生的動能撞擊堪比任何一種核武器,能毫不費勁的將大型建築群或是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輕易摧毀,且沒有輻射性的後遺症。但是先進的構想也意味著更多的瓶頸會出現,在研製「上帝之杖」時正是映襯了這句話。如何發射到位與高溫損耗是令美國頭疼不已,此外美國還很難實現精確制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