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看影,埋頭作評。——面劇注。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爭鬥永不止,勝利恆不息,下一任勝利者將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完美「墓志銘」。——作者嘆
墓碑
以上文字是面劇觀看完韓國電影《南山的部長們》(後文簡稱《部長們》)後的有感而發,算不得精闢,只不過是將電影內容主題和現實歷史發展進行了勾連並加以總結。本片改編於韓國時事記者金忠植和李度晟共同出版的同名書籍《南山的部長們》第二卷。
《南山的部長們》第二卷。書籍主要介紹了韓國從1961年中央情報局成立到1980年第五共和國成立期間圍繞韓國情報機關(位於韓國南山的中央情報局)發生的一系列秘聞事件。而本片展現給觀眾的內容素材主要來源於1970年10月發生的兩件著名歷史事件——「金炯旭失蹤事件」以及「金載圭刺殺樸正熙事件」。
金載圭的審判現場,說到底,電影《部長們》講述的其實就是韓國歷史上的一次極為隱晦且影響甚廣的總統刺殺案前後40天發生的故事,涉及案件的幾位關鍵人物直到今時今日都頗受爭議。面劇其實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這一部極具韓國特色的政治諷刺電影了,結果因為各種原因直到今年這部電影才得以正式在韓國公映。
《南山的部長們》封面。要問面劇為啥會對這部《南山的部長們》如此關注?原因其實就兩點:其一、本片齊聚韓國影視圈實力派四大男神,他們分別是青龍獎影帝李秉憲、百想大獎得主李星民、影帝候選人郭度沅以及韓國國寶級導演禹民鎬。
主演劇照。其二、這是一部韓國出品的政治諷刺電影,關鍵是本片的主題居然還涉及「刺殺總統」這樣的爆炸情節。(PS:滿滿的泡菜味道!)李秉憲作為韓國影視圈史無前例的「影帝+視帝」大滿貫得主,從其出道以來的獲獎次數和頻率來看,他主演的作品絕對是有質量保障的。
《局中人》劇照。此外,其實大多數影視迷都應該知道韓國導演們在諷刺自家政府和社會現象方面的賣力程度以及尺度下限,這樣的「大尺度」電影對於影迷擁有難以拒絕的吸引力。《部長們》上映後也確實不負眾望,在疫情影響下的韓國低迷電影市場中成功實現逆襲,上映半月時間創造412億韓元(PS:大約等於2.4億RMB)的票房成績。
劇照(李秉憲和郭度沅),在口碑上更是榮獲第56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六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獎以及最佳藝術獎,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甚至有網友斷言:「今年的第41屆青龍影帝和最佳電影已經提前出爐了!」,由此可見這部政治電影的質量和影響力。
李秉憲獲青龍獎,下面本文將以《南山的部長們》為例,從政治電影是什麼、韓國政治電影的發展以及政治電影的意義三個方面和大家簡單聊聊這個極具敏感性的電影類別——政治電影。政治電影是什麼:歷史+現實+嘲諷+痛苦+自省+政治+民意=政治電影「帶著這樣的臭蟲一樣的東西搞政治,國家能不是這副德行嗎?」——《南山的部長們》名場面臺詞
劇照。「政治」一詞最早出自於《荷馬史詩》中,大致含義為城堡或衛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歷史的演變,才逐漸拓寬了其代指含義。而到了當代社會,「政治」早已經失去代指城邦或者衛城的物質意義,而是成為一種制度法令或者社會狀態的精神性質產物代名詞(PS:一種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
希臘古城。而政治電影便是政治的衍生品,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共生品。政治的出現,政治電影才有了素材來源;政治電影的誕生,政治才有了更加柔性且傳播力度和效果更強的宣稱手段。
政治電影。雖然兩者間存在著如此緊密的聯繫,但在另外一些角度上,兩者之間也有著絕對的界限和分離。法國導演戈爾達就曾道出兩者間關係的定義:「政治電影絕不是單純拍政治的電影,而是『政治地』拍電影。」
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說白了就是政治電影並不代表政治,其背後所展現的含義更多是導演編劇通過電影藝術的手法進行對政治事件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折射反映和思想傾訴。這是一種具有個體性質的感情表達和思考認知。市面上大部分政治電影皆是如此,其展現的都是電影創作者個人對現實的認識和反思。
港片劇照。比如本片《部長們》便是典型的政治電影,從其內容改編和人物描述兩方面看,導演更多的是想為「刺客」金規泙正名,並從多方面進行對「被刺總統」樸正熙的貶低。雖然電影人物都未使用歷史人物真名,但也可以看出這部口碑極佳的政治電影《部長們》帶有導演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反思。
《麻藥王》主演陣容。除本片外,世界電影歷史上還有許多經典政治電影,國內較為出名的有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雖然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戰爭喜劇電影,但深挖其內在意義和姜文導演的其他作品,觀眾就會發現電影中隱藏在喜劇和戰爭背景下的尖銳諷刺和無聲嘲笑。
《鬼子來了》姜小軍,而這種扎人心扉的諷刺和嘲笑在姜文導演的所有作品中都若隱若現,這不僅是其導演作品的特色,同時也是政治電影的最大魅力。總結:政治電影是什麼?
是導演用歷史和現實交織出幼苗,然後用自己的嘲諷、痛苦以及反省進行反覆澆灌,最後添加一些政治敏感元素以及部分民意訴求而形成的導演思想宣傳片。韓國政治電影的發展:從禁止到爆發,韓國用3年時間走完別人60年才走完的路
「大義滅親」是認真的嗎?談到電影的制度發展,面劇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應該就是美國,作為世界工業化電影的起源地,美國好萊塢絕對稱得上世界電影之最。但這樣一個世界電影行業的巔峰代表在電影制度的發展完善方面卻表現得極為緩慢懶惰,從1930年頒布的《海斯法典》到1990年制定完成的「電影分級五級制」。
《紅髮美人》劇照。美國電影的制度從無到有再到完善總共花費了整整60年時間,相反韓國在電影制度的發展上卻快得驚人,僅僅只有用了將近3年時間。1997年,韓國《電影振興法》出臺,內容涉及電影製作、審查以及資金補貼等十多項內容,其中的電影審查內容,因為某些政治原因被直接廢除。
第9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奉俊昊。1999年,韓國《電影法修正案》出臺,內容中有一條規定對韓國電影的未來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即電影分級制將代替電影審查制。2000年,韓國官方正式確定電影分級製取代電影審查制。
韓國電影分級制。從1997年至2000年共三年時間,韓國電影的創作環境瞬間從捆綁狀態轉變為異常寬鬆,沒有了電影審查和政治限制。韓國電影開始「報複式」創作,政治爭議、血腥暴力、敏感人物等都成為電影創作者的最佳電影創作素材。
《殺人回憶》封面。一句話概括就是:爭議、危險、敏感等元素已經是優秀電影的最基本配置和要求。而能夠同時囊括這些元素的電影類別就只有政治電影,當然也可以說政治電影的出現正是因為當時電影創作者和觀眾對於這些危險元素的需求和喜愛。
《鐵雨》劇照。在這些早期政治電影中有部作品最能體現這一說法,這部電影便是1999年上映的《生死諜變》。電影故事的主線內容是南北韓特工的鬥智鬥勇,上映後獲得超過六百萬人次的觀影票房,創造了當時韓國電影史的最高票房紀錄,打破了美國經典電影《鐵達尼號》在韓觀影人次紀錄。
《生死諜變》:王牌對王牌。據統計,《生死諜變》的上映後幾乎佔據了整個韓國電影市場40%的份額,是韓國電影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國民電影」。同時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才促使韓國國民興起了進電影院觀影的習慣。
電影院觀眾。總結:與其說是韓國電影的發展史,還不如說是韓國政治電影的發展史。因為政策的出臺,韓國電影得以解放;因為政治的放寬,韓國電影獲得更多素材;因為政治的曲折離奇性,韓國電影才得後來居上。政治電影的意義:始於利益,歸於利益
劇照。政治電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面劇思考了很久且查閱了許多資料。最終得出的結論便是:政治電影和其他類別電影的意義和目的是一樣的,無論電影中藏有多少深意,還是彰顯出多麼高尚的思想和認識,最終都擺脫不了那個「利」字。
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既是電影投資方給予的助力,同時也是電影創作者的驅動力。只不過政治電影所求的利益較為與眾不同,它所求的範圍更廣、所求的東西更多、所求的內容更複雜。
因為自帶政治屬性,政治電影至始至終都無法擺脫其第一個利益,即政治利益訴求。就拿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為例,如《奪印》《智取威虎山》等紅色經典,其訴求多少都有點「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的意思。
《奪帥》海報,第二個便是所有電影都具有的屬性,即商業屬性,也就是商業利益訴求,其中涉及的東西過於寬泛,主要有三個利益主體,即投資人方、導演劇組方以及觀眾方。投資人方作為商人求的是利益,導演劇組方求的是利益和名氣,觀眾方求的是娛樂和精神放鬆。這樣的需求致使政治電影歸根結底其實也是一種商業電影。
電影幕後拍攝,總結:政治電影終歸擺脫不了最後的利益追逐,或者說世界上任何一部電影都擺脫不了對利益訴求。寫在最後其實看完這部電影,面劇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片中的那句:青瓦臺是韓國風水最差的地方,那的主人都不會壽終正寢。(PS:青瓦臺是韓國總統官邸)
一部電影能夠將臺詞都寫得如此大膽,或許這也是韓國政治電影最吸引觀眾的地方吧!最後想說:「你旁邊不是有我嗎,你就按你想的做吧!」(PS:現實!)